㈠ 如何提高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效率
(1)设计趣味性课堂实验,引入新课
(2)设计好课堂演示实验,讲解新课
(3)加强一边学一边实验的教学
(4)设计实验,将知识延伸到课外
㈡ 高中生应该如何提高物理实验的学习效率呢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些学生对这些物理现象没有切实的体验,所以会感觉很难学。我们学习过程中的许多物理规律都是从模拟自然现象的各种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我们学生如果希望学好物理,必须重视对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应该知道物理实验对学习的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如何提高物理实验的学习效率呢?
一、明确物理实验的目的
做物理实验时,如果仅仅记下一些物理量的大小和实验基本现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将测得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运用数学工具总结出物理规律。写好实验报告,掌握实验目的,主要原理 ,关键性步骤、数据的记录、运算和结果 ,回答问题要反映出自己在实验中的切身体会。
物理和实验不可分割,对于中学生来说,不管是自己操作,还是老师演示,必须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对物理实验只看重好玩,是掌握不好物理知识的。如果养成认真对待物理实验的好习惯,就可以通过实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学好物理的前提就是掌握物理实验,在实验中巩固知识,形成物理能力。
㈢ 如何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教学活动中提问的有效性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迟运如科学素养产生深远影响。而在现实课堂中,某些实验教学流于形式:或器材质量低劣;或实验方案理想化,缺乏科学性和趣味性;或多媒体使用不当,导致实验教学低效,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水平、价值观等方面均没有实质性发展。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笔者结合教学经验,粗谈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重视实验引导,降低探究难度
实验探究时,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有的教师喜欢袖手旁观,采用放羊式。殊不知,实验探究有难度,科学引导不可缺,否则易挫伤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需时刻关注实验进展,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要反思原因,思考对策,及时引导。
某教师执教“探究并联电路电流特点”时,用PPrr投影电路图,如图1,要求学生依据电路图连接实物,有些学生面对器材一筹莫展。课后,这位老师说,想不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原因是实验引导不科学。电路图是由元件符号组成的抽象图形,实际连线时,有的学生不能完成抽象到具体的转变,导致实物连接无从下手。而实物图的特点是直观、具体,学生剐接触电路时,实物图(图2)的引导作用优于电路图(图1)。学生测量干路电流后,总是急于拆掉电路,重新连接,此时,我们不妨介入操作技巧指导,启发学生,如何在图2的基础上改动一根导线,变成图3或图4。这样,既缩短了操作时间,又有助于学生领悟码启电流表在干路和支路上的区别,而此点,初学者最易混淆。
二、重组实验过程。遵从认知规律
实验教学内容、资源一样,不同教师执教的效果可能大相径庭,排除教师基本功和人格魅力因素,实验教学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也会影响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和对知识点的掌握。
某教师教授“学习使用滑动变阻器”时,让学生连好电路,边实验边记录,完成表格填写,最后分析电流变化的原因,整个过程可归纳为“实验―分析”。学生实验时,只是记录实验现象,缺少思维过程。这样的实验教学滋长了学生做事不动脑的习惯,对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帮助不大。真正对动手能力有益的实验,一定要有思维的参与。因此,笔者认为,“实验―分析”过程的本质是无效的。我们将教学顺序变换一下,即“分析―实验”。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接法时,滑动变阻器接人电阻情况,然后用实验验证。当学生实验时,他们会将实验现象与分析结果对照,如果一致,则确认分析是正确的;如果不同,则促使他们思考原因。这样的实验有了思维的支撑,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又如,苏科版9下教材对活动“观察磁生电现象”是这样安排的:先介绍微型电扇的结构,然后转动叶片,二极管发光,最后由学生捏紧插头两极,旋转叶片,询问学生感觉。笔者认为,课堂悄迅开始,用插头处接二极管的电风扇演示,显得唐突、生硬,学生对插头处为什么接二极管感到困惑,建议将第三步与第二步对调。出示微型电扇后,请学生捏住插头,轻转叶片,学生手指有麻的感觉,但要控制好叶片的旋转速度,如果速度太快,产生的感应电动势较大,会给学生带来身心伤害。当学生体验后,提问:是不是产生了电压,让我们用二极管来检验。该流程为“体验―猜想―探究”。
三、优化实验方案。展现最佳效果
同一实验内容,一般有几套实验方案。笔者认为,没有完美无缺的设计,只有相对合理的方案。有了这种意识,才有不断实践、探索的勇气和动力,实验方案才能日臻完善。
在“验证电磁波的存在”实验中,有这样一个方案:将收音机开到没有电台的位置,旁边用导线时断时续地短接干电池,听收音机发出的声音。笔者认为,本设计有三点值得商榷:其一,虽然导线短时间短接,但已构成短路。教学中一直强调不能将电源短路,而教师在本实验中却“示范”短路,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且短路的干电池大量放电,影响使用寿命。其二,时断时续地接通干电池,产生变化的电流,不断辐射电磁波,爱动脑筋的学生会问,恒定电流能产生电磁波吗?在禁止长时间短接干电池的情况下,本实验无能为力。其三,电流只能在“有”与“无”之间变化,呈跳跃式,不能线性变化。
装置改进:将滑动变阻器、小灯泡、开关、电源组成串联电路,这一电路简洁、经典、学生熟悉。把收音机开到没有电台的位置,靠近滑动变阻器。当滑片左右移动时,灯泡亮度发生变化,同时听到收音机发出“咔嚓”声,停止移动,电流恒定,收音机杂音停止,本设计较好地弥补了上述方案的不足。
四、警惕伪实验。避免实验失败
所谓伪实验,是指理论上说得通,但实际操作时,受环境、器材、技术等因素影响,导致现象不明显或实验失败的实验。伪实验屡见于各种教辅书,若不加以甄别,容易信以为真。
比如,“比较不同材料隔音性能”实验经常出现在各种书籍或试卷上:把机械闹钟用不同材料封闭起来,通过测量刚好听不见声音的距离,比较材料隔音性能。笔者教研组在安静的环境下用各种材料多次实验,发现找到刚好听不见声音的点,需要很远的距离。这样,噪声来源广而且不稳定,无论演示,还是分组,对实验均有影响,本实验可操作性较差。
又如,用导轨做“磁场对电流作用”时,由于金属棒质量大,不易改变运动状态,影响实验效果。某杂志介绍将香烟盒的锡箔纸朝外卷成导体棒,放在导轨上做实验效果好,初想很有道理,可亲自操作,并不成功。用万用表测试,导电情况不好。假使锡箔纸本身导电性好,但由于质量轻,影响和导轨的接触,导致接触不良,实验也不会成功。
伪实验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因此,对于新的实验方案,在决定采用前,一定要亲自操作,辨别真伪,以防在课堂上出现无谓的失败。
勤于动手,能让我们发现伪实验;勤于动脑,则能激发灵感,为设计实验广开思路。
有一道题:试管倒立,管口放在酒精灯上方烤3-5s,迅速插入水槽中。将看到什么现象?
答案是水被吸上来。火上烤的目的是将试管中的空气排出,倒插入水中后,在大气压作用下,水被压人试管。学生没有提出疑义,笔者也深信不疑。出于谨慎和兴趣,到实验室做了一遍该实验。现象并不如想象的那样,进入试管的水柱高度约2-3毫米,只有非常少量的水被压进试管。笔者不甘心,是不是加热时间短,影响实验效果。延长加热时间,现象依旧,反而因试管突然遇冷,试管口出现了裂痕。既然倒立加热行不通,那就正立,竖起来,加热3-5s。重复上述过程,效果一样。
实验失败,对它进行改进:将试管加少量水,覆盖住底部即可,加热几秒钟,水沸腾,将试管倒插入水槽,水被慢慢吸起,5s后,水柱约占试管长度的2/3,轻轻将试管拿出。水柱不掉下。若把水染成黑色,实验效果更好。本实验说明,热空气的排气能力较差,而水蒸气能轻松、快速地排出空气。
五、依托系列实验。丰富学生感知
教师完成某实验后,若以此实验为基础,适当地改变 实验条件或操作步骤,则能产生一系列相关实验,这些实验能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规律、概念,发挥出独特的教育价值。
例如,将一试管装满水后,开口朝下放入水中,结果是
A.仍是满试管水
B.水将流出一部分
C.水将全部流出
D.以上说法都不对
学生容易选择B或者c,课堂上可采用题中的器材演示并解释。为进一步挖掘本实验,可以做几个相关的实验。
1.换更长的试管,重复上述步骤,猜想现象。意图:说明一个标准大气压能托起10m高水柱。
2.分别将试管拔出一段(不露出水面)、倾斜一定角度或下压―些,会发生什么现象。意图:突出大气压的作用。
3.试管上方开一小孔(为方便开孔,可用矿泉水瓶代替),将有何现象。意图:否定水往上喷的前概念。
通过以上系列实验,丰富、立体了学生的物理知识,使知识结构更牢固。
六、开发新实验。化解教学难点
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的物理问题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这就要求教师锁定难点问题,潜心研究,化抽象为具体,创造有针对性的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例l:(2009年江苏省物理中考试卷)如图5所示,小刚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贴近书本,透过玻璃杯观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他所看到的虚像可能是(
)
在学生脑海里,水柱相当于凸透镜,对鹦鹉有放大作用。但本题考查的内容更为细致,学生不能判断鹦鹉在水平和竖直方向均放大(C答案),还是只在水平方向放大(A答案)。理论解释太抽象,若直接观察,水平放大清楚,而竖直高度缺乏对比,难以用肉眼判断,最好通过实验,先让学生接受这种现象。画两条平行线作为物体,如图6。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将平行线水平放在水杯后面。垂直纸面观察,水杯后线条间的距离与露在瓶外部分相比没有变化,即在竖直方向没有放大,如图7;将线条竖直放置时,水杯后的距离变大,水平方向放大明显,如图8,故A为正确答案。
例2:100牛的水能产生大于100牛的浮力。学生无法想象,浮力不是等于排开水的重力吗,若水全部排出,浮力也只有100牛呀。为了推翻顽固的前概念,笔者设计了如下实验:准备两只大的塑料橙汁瓶,设为甲、乙瓶,一只直径略大于橙汁瓶的透明圆柱体容器。将橙汁瓶装等量水,为增强演示效果,将甲瓶中滴入黑墨水,放人容器中,将乙瓶中的水缓慢地倒人容器,待容器中甲瓶刚好浮起时,浮力的大小等于甲瓶中水的重+瓶重,瓶的质量很小,忽略不计。比较乙瓶中倒出的水和甲瓶中的水易知,倒出的水很少。小于甲瓶中水的质量。所以,少量的水能产生较大的浮力,100牛的水当然能产生大于100牛的浮力。
例3:在说明压力与重力大小不一定相等时,学生总是心存疑惑,此时可将一物体水平放置在电子台秤上。再不断改变电子台秤倾角,分别读出示数,学生对两者的关系就有了具体的认识。
实验教学是物理课堂的主要表现形式,但并不是说采用了实验教学,就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还应重视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分组实验前,应仔细检查各小组器材是否全部到位。是否都能正常运行;演示实验可见度不高时,要注意用多媒体进行放大处理等。总之,对于实验教学,我们要不断反思、总结,提高有效性,使其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见习编辑郭振玲)
㈣ 如何提高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效率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加大实验教学力度,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训练有素的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如何来加大实验教学力度,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重视演示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 “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 ? 即边学边实验。
例如:利用鸡蛋做实验。鸡蛋很容易找到,若引导学生利用鸡蛋做实验,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做惯性的实验
教学中老师们多用一个鸡蛋放在水杯上的小卡片上,然后用手快速的将卡片弹走,看到鸡蛋落到了水杯中,以次来说明物体具有惯性。
2、做压强的实验
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
3、做大气压实验
将浸湿酒精的棉花放在广口瓶内,点燃棉花,并让它燃烧一会儿,然后将一只剥壳的熟鸡蛋(稍大于瓶口)置于瓶口上,熟鸡蛋在瓶内、外压强差作用下,被压入了瓶里。
4、做物体的浮沉实验
将一只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着增大,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最终沉入杯底。这说明: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决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合力。
大量的信息资料显示:国际物理教育界正在流行这样一种趋势,即衡量一堂物理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堂课中演示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二、上好分组实验,培养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在设计探究实验课过程中,首先,老师必须对新教材作深入的纵向了解,与旧教材在内容深度安排、内容顺序编排、实验和作业等方面作横向比较,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次,探究实验的设计应该从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相应的探究实验学案。学案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另一方面,实验的内容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
再者,根据探究实验不同要求,可让学生在课堂按预习的内容做实验,以得出一些简单的规律或解决学案上的问题(重点不在于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或让学生预先在家里做简单的实验,仔细观察并按学案作记录或在课堂上利用简单的仪器,模拟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用品或现象,又或让学生到户外进行实验。
第四,根据学校情况利用好实验仪器,尽可能通过简单的实验去得出概念,发现规律。在这里要求老师了解大量的物理小实验,具备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同时要确保实验仪器的正常使用和备用。最好在上课前让学生明确仪器的管理规定。
第五,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老师应在教室里四处走动,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他们的探究进程并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下一步计划。必要时,老师可让学生暂停实验,通过演讲、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它信息。
第六,注意把握好时间的安排。由于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一定能够完全适应,故学生预习与否、纪律情况、仪器质量问题等方面都能够影响到实验的进行情况。上探究性实验课最好是两个课时。
第七,注重实验结果的评估。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和经验或根据生产和实际生活的常识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
第八,要求学生做好数据记录和课后的实验报告,规范报告形式。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有积极的作用。
第九,制定评价标准,做好各名学生实验情况的登记。评价标准是影响学生探究热情的因素。教师在合理安排探究实验的同时要设法让学生从探究实验中更多地得到教师的鼓励。从活动的过程中去评价一个学生,不以成败论优劣。如何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此次实习过程在评价方面并无大的突破。主要通过小论文、小制作、电脑制作和图片制作,以及传统作业等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目前在教改中提到的评价方式主要也就是以上几种。
最后,将优秀的作业、作品在年级展示。这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肯定,同时也必定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发挥 “小实验”作用,训练制作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与考试无关,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发展智力。
综上所述,要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就必须在物理教学中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
㈤ 如何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率
一、重视演示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
二、上好分组实验,培养操作技能。
三、发挥 “小实验”作用,训练制作能力。
要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就必须在物理教学中加大实验教学的力度。
㈥ 如何利用实验提高物理课堂效率免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演示实验则在整个中学物理实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物理演示实验中教师能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所研究的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认真负责,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和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演示实验是将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更好的使学生认识和理解概念及规律,从而使整节物理课活力无限。但有些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往往为了应付了事,教材有的,我就做;教材没有的,我就不做。而且在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平平淡淡,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下来,学生睡倒一大片。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应把演示实验作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有效途径,想办法利用演示实验来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如何使演示实验达到良好的效果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改进传统式演示实验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只是让学生看教师表演,先是“教师做,学生看”,后是“教师讲,学生听”,缺乏对知识深入引导和研讨,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亲自探索知识。而高中物理教材给出的实验方案也往往比较平淡,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改进传统的实验。实验改进可以是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稍加修改,也可以是自制另一实验仪器加以取代。
如:在演示线圈的自感作用时,可改进以往平淡的实验,让学生手拉手一起尝试一下几节干电池通过自感系数较大的线圈来触电的感觉。再如,在学习“动量定理”一节时,可进行“高空落鸡蛋”的实验演示;学习“机械能守恒”一节时,可进行“铁球碰鼻”实验(铁球自鼻尖无初速度释放再摆回,看学生怕不怕铁球碰伤鼻子),惊险刺激而不乏趣味性,印象深刻。这些改进过的具有新奇现象的实验和亲身的体验肯定给学生带来对物理学习的无限兴趣。
二.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
一节好的物理课,需要学生的参与。新课程要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要参与其中,演示实验并不全是老师的任务,往往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教学,会让他们在科学实验的体验过程中轻松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如果操作简单的演示实验,我往往会叫几个学生上讲台代替老师来演示,而我就在旁边指导。因为有了同伴的操作,所以其他的学生会有更大的好奇心,想看看同学的演示是否成功,因而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课堂效率就容易提高。
除了让学生参与操作演示实验外,我在教学中还喜欢让学生充当“实验仪器”进行实验,这样课堂互动效果会非堂好。
如:在《曲线运动》教学中,在研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时,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就是一颗小铁球在水平面沿直线滚动,拿一根磁铁在旁边吸引铁球,使铁球偏离原来的直线轨道而做曲线运动,从而引出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为“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但这个实验很难控制,并且学生观看比较辛苦。我在教学中就取消了这个演示实验,而是叫两个学生充当仪器进行实验。过程为:
(1)让学生A沿着直线在教室前慢走,另一位同学B在后面推A,A就向前加速,依然做直线运动;
(2)学生A沿着直线慢走,学生B在前面作用一个向后的力推学生A,学生A就减速,但依然做直线运动;
(3)学生A沿直线向前慢走,学生B从侧面作用一个力推学生A,学生A就偏离原来的直线运动而做曲线运动。通过这样的类似游戏的实验演示,学生很快就得出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在《机械波》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清楚理解机械波向前传播,而质点没有向前运动,只是上下振动,我就让全班同学都做起了在足球场里常见的“人浪”,学生在做“人浪”的过程中很好地理解了“质点上下振动,波向前移动”的知识点。
三.合理利用媒体进行演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会越来越普及,现在很多学校的课室都配有多媒体平台,如果我们在演示实验中合理应用多媒体平台,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如果演示实验的仪器比较细小,教师在讲台上做实验,学生在下面有可能看不清楚,特别是后面的学生,他们一旦看不清楚,就会觉得课堂乏味,进而分心或者睡觉。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想办法让学生看清楚一点,除了可以把仪器垫高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的实物投影功能,把实验仪器和实验过程投影到屏幕上放大,这样学生就会看得更清楚。特别在电学实验中,由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表盘比较小,学生很难看得清楚,如果利用实物投影把表盘投影到屏幕上,学生就能看得一清二楚,演示实验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如果某个示验操作起来非常麻烦,或者在课堂上根本就没办法演示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播放该实验的操作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从而达到演示的效果。譬如:在讲授“惯性定律”时,我们可以播放汽车紧急刹车时,车内的乘客往前倾的视频,让学生回想自己坐车的情景,从而更好地理解惯性。在讲授“动量守恒”中的碰撞情景时,我们可以播放一些丁俊辉打台球的视频,引起学生对碰撞的兴趣。
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效率。新课程要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演示实验也要把学生作为中心,为学生而演示,而不是为教学而演示。我相信,只要我们做好以上几点,再困骓的演示实验也会变容易,再枯燥的课也会变得有滋味,再差的学生也会积极参与其中,这样,课堂的效率就提高了。
㈦ 如何使物理实验教学更有实效
如何使物理实验教学更有实效 摘要:有效的物理实验教学是指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历经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技能,在情感和态度上获得快乐体验和满足。在实验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多创造实验机会,通过做好演示实验,让演示更有效;做好分组实验,提高实验技能;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演示实验;分组实验
有效的物理实验教学是指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历经各个环节的学习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主动获得知识、技能提高,在情感和态度上获得快乐体验和满足,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和实践能力发展。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灵魂,实验能力的培养要从实验过程和方法入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物理实验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实验的重要前提,是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享受实验、快乐学习的关键。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几方面,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物理实验教学。
一、 做好演示实验, 让演示更有效
演示实验是一种以观察实验为主的直观性教学,具有真实、形象、生动、有趣和示范性功能,给学生以最直接的感官剌激,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观察实验中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每个演示实验。为了使演示实验更有效,在演示实验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为了使演示实验更有效,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实验器材的性能,实验改进、试做,考虑实验可能产生的不同效果和不利因素并加以改进。如:在“摩擦起电”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环节时,要考虑到天气变化。能否成功地做好这个实验,关键是实验所用的器材一定要干燥、清洁。天气越干燥,实验越容易做成功。晴天需要把毛皮、丝绸洗净晾干,遇到阴雨天,空气的湿度较大,就需要上课之前将器材物品烘干。这样实验容易成功,现象明显,效果很好。又如:教学“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的演示实验“压缩空气点火”。先要检查器材是否完好,按教材介绍的做法,上课前要试多几次,保证上课时能成功地演示。经过几次尝试发现,浸乙醚胡棉球不能太大,乙醚的用量也不能太多,否则演示不易成功。由于乙醚容易挥发,在实验室不易保存。没有乙醚时也可以用硝化药棉代替,还可以直接用火柴药来代替药棉,把火柴药剥下放进 玻 璃管底,每次只需用两根火柴药就可以了,点火是否成功的另一个关键是压活塞一定要迅速有力。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验才能成功,教学任务才有可能完成。
2.演示时操作要规范
实验时,教师边讲解边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步骤、实验现象。教师的演示起到示范性作用,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正确、规范的实验方法。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对比、分析、讨论,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如:利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教师演示时规范地操作,突出几个关键点。即: 玻 璃泡要完全浸入到被测液体中, 玻 璃泡不要磁到容器壁、容器,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温度计的液柱上表面相平,不能把温度计拿出后来才读数。再让学生通过动手练习,学生很快就掌握温度计的使用了。
3.增加实验的可见度
演示实验要让全体同学都能看得清楚。实验时,尽量使实验器材或实物抬高,确保全班同学都能看清。但有些演示实验要观察目标的现象很细微,学生不容易看清楚实验现象,就不获得实验所提供的感性知识。如果实验器材简单且方便移动,可以采用走动法进行演示,即走到学生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看清。如:做各种磁体的磁感线分布情况。用手拿一块透明的 玻 璃,它的下面放磁体,上面撒一些铁屑。展示每一种磁体的磁场分布时,在教室内走动几遍,这样虽然花了一定时间,但是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磁场的分布规律,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如果实验观察现象很细微,又受条件的限制,教师只能在讲台上进行演示时,克服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将现象放大,使其在银幕上清晰地显示出来,这样既能便于学生观察思考,又缩短了观察时间,提高了现象的可见度,增强了实验的效果。例如:电流的`磁效应“奥斯特实验”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分布规律”。在通电、断电、改变电流方向时,小磁针的摆动情况就要放大,学生才能看清楚。
4.由教师演示变为学生演示
传统的实验演示教学常常是教师表演,学生观看。教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看实验。现代的教学理念是把学生的主体放在首位,教师充当组织者、引导者作用。对于比较简单且容易操作的实验,最好是教师引导,让学生来演示。因为让学生演示时,学生对实验更有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得出的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对实验原理、过程和现象印象更深刻。由学生历经过程获得的知识更容易理解掌握,更有成就感受。例如:在演示“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时,可以让几个学生上讲台来演示,教师在旁边组织指导:两名同学用丝绸跟 玻 璃棒摩擦,另两名同学用毛皮跟橡胶棒摩擦。由于有几名同学来共同完成摩擦工作。这样不但节约的教师的体力,也减少的摩擦所花费的时间。这个实验还可以判断各种磨擦产生的电荷是哪一种电荷?学生用身边的学习用具与头发、衣服磨擦后自己来演示。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不论是操作实验的同学还是从在下面观察的同学都特别认真。再如:“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内能减小”的实验。改为让两名学生来协助完成演示,学生会更兴奋,更有激情,实验更有趣,教学效果也非同一般。
二、做好分组实验,提高实验技能
㈧ 怎样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怎样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一个根本措施。下面就明确课堂学习目标、灵活运用实验手段、优化教学语言、等方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课题
一节课的教学应从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将要学习什么”开始,使学生明确学习课题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1)通过实验引出课题
开始上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某个物理现象,或做某些实验给学生看,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产生疑问,从而让学生自己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课题,开始产生解决问题的热情。
例如:在《大气压强》一节教学开始时,教师先做一个实验:向盖子紧盖的热的薄铁皮桶淋冷水,原先形状规则的铁皮桶发出阵阵响声变扁了。实验有声有形,很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期待,本节课要学什么自然也就明确了。
(2)由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引入课题
学生对某些与课题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而这些现象又不便在课堂演示或观察,教师可以从列举这些学生熟悉的现象开始引入课题。例如:在《热机》一节教学中,可从“水沸腾时壶盖被顶起”这个生活中常见现象引入热机的物理原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教学。
(3)从理论或实践的角度,提出一个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以师生讨论的方式引入课题。例如: 教授“电磁感应”时,可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知道电可以产生磁,那么磁是否也可以产生电呢?”由此引起思考和讨论,引入课题。
二、运用实验手段拓清误解,明晰概念和规律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教学也必然要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明晰概念和规律,对提高教学的效果很有意义。
1、由于惯性思维的局限,学生在理解某些物理概念或规律时,对这些概念或规律有一些错误的认识,通过一些与学生的预期结果相左的实验,引发思维冲突,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得出科学结论,学生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不仅纠正了原来的错误认识,而且能使相关概念或规律的记忆保持更久的时间。运用实验手段的主动性和趣味性,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物理学“十分有趣”,引起和保持“学”的注意。
例如:在将装有水的纸制的锅放在酒精灯上烧,教师问学生:“纸锅里的水能烧开吗?”学生往往认为这样不可能将水烧开,他们以为加热时纸杯先烧坏了,当他们看到经一段时间,锅内的水竟然会沸腾,惊奇不已,印象将非常深刻,甚至会达到终生难忘的程度,这样学生对“水沸腾会吸热”和“水在一个大气压条件下沸腾过程中温度不会改变”的记忆将能永久保持。
2、满足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多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进而引起和保持“学”的注意。
多数学生对永久磁铁都很熟悉,但并不是每个学生家里都一定有磁铁,教师告诉学生,铁钉上绕上漆包线,漆包线通电后,原来没有磁性的铁钉就会有磁性,学生知道这样能使普通的铁钉变成磁铁,都会很兴奋,恨不得自己马上试一试,这个时候,教师让学生做“探究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学生兴趣盎然,即使是平时学习最没劲头的学生,也会很认真地做这个实验。
三、优化教学语言,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因素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形成质量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流畅的教学语言,能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讲课的逻辑(包括语言逻辑和科学逻辑)性强,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榜样的长期的熏陶,能提高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规范性。
“教学语言”除声音语言外,还包含身体语言。上课时教师表情,手势、动作、站位、运动等,都会对教学对象产生影响,知识丰富、姿态优雅,语言风趣、幽默的教师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象,对教师偶象的崇拜,容易转化成“粉丝”学习的动力,从而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总之,提高课堂效果,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观念,讲究科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