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物理学科 > 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布时间:2022-03-07 20:51:23

❶ 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着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基本过程,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科学探究过程被分为六要素,其中第一要素就是“提出问题”。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解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心态。产生学习愿望的根本是问题。问题的存在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所以没有问题很难激发人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表面和形式上;没有问题,难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所以,问题意识形成后,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另一方面,通过学习过程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问题解决过程往往也是一个探索过程、发现过程,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灵活性和广阔性得到了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一)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尽量让更多学生提出问题。但是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进行学习,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了压抑,他们的想象空间受到限制。所以刚开始学物理时学生往往不敢提问,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不管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的态度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宽容的对待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表现的不成熟,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课堂气氛。对提出新颖独特、别出心裁问题的学生,可以给予表扬。经常这样训练,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这样才能逐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学生的提问从比较简单现象的入手。在学习水的沸腾时: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水在沸腾前产生的气泡由大变小,而水在沸腾时产生的气泡由小变大。有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时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予以肯定和并且引导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教师和学生一起既完成了实验,又用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应用十分广泛,从日常生活到卫星上天、嫦娥一号,物理现象无处不在,物理知识随时都在被应用。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他们反对这种心理特征,调动他们这种停留在表面的新鲜和好奇,激发求知欲,转化为潜在的学习动力。教师这时要注意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现象上来。在物理课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学生容易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教师还要对一些探究问题,提供必要的问题背景,创设合理的、具体的问题情景,展示出明显的物理现象,让学生想有所想、思有所思、说有所说、做有所做,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感知到大量的物理事实,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问题。

例如在研究《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中,为了使探究更有针对性,我们可以创设如下情景来组织教学。把学生分成小组,为他们准备器材(器材:刻度尺、橡皮筋、笛子、玩具小鼓等),学生合作探究如何让器材发声,猜想声音发生的条件。然后,教师演示音叉振动发声。为了提高可见度,教师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学生看到水花四溅,证实他们的猜想。

(三)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1.从自然现象中提问

在大自然中包含大量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思考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中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比如在学习比热容一节中,可以先讲述自然中常见的现象:夏天小王和小李到海边去玩,中午,他们光脚走在海滩上,觉得沙子很烫;他们又跳到海里,觉得海水很凉。晚上,他们又到海边,却发现沙子变凉而海水却很暖和。学生根据这一现象提出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午沙子温度高海水温度低?而到了晚上沙子温度低海水温度高?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不准确,教师可以引导说:早上沙子也是热的吗?为什么中午沙子变热,为什么晚上沙子就变凉了?自然引出中午的变热是由于吸热,晚上变凉是由于放热引起的。这时学生可以顺利的把问题表达为:为什么在同样吸热时沙子的温度高而海水的温度低?在放热相同时沙子温度低而海水温度高?

2.从物理实验中提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科学实验中隐含着许多实验现象可以提出的问题。但是在物理课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提问,往往会出现两种局面:一是学生怎么提也提不到点上,二是学生的提问漫无边际。为了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需要教师先定位探究的目标,在借助于现象明显的实验进行引导。例如在讲压强时,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用两个手指捏住铅笔,使它保持静止。学生两个手指感受的压力作用效果不同。很容易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有关吗?

在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什么因素有关时,学生不难提出:电流越大产生热量越多。而电流和电阻的关系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以准确提出它们的关系,但是学生已经知道电炉丝的电阻比导线大。教师选择电炉子做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电炉丝热得发红,而连接的导线却不怎么发热。学生很快提出: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3.从课本中提出问题

教材是实施新课改的载体,新教材上有趣的插图,在“科学世界”中介绍生动的物理小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阅读这些现成的材料,然后提出探究问题。例如在学习压强时,让学生观察课本前的两幅插图,重点观察蝉的口器和骆驼的脚掌的形状,提示学生: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那些问题?又如在讲其他简单机械时,先让学生看课本上“有什么科学道理?”的小漫画,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提出自己的问题。还有在学习杠杆中,让学生先阅读“科学世界”中《小小弹簧称,称出大象重》,并观察图,当学生读完文章后,教师及时启发思维: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想探究其中奥秘吗?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先选择与本节课有关的问题进行探究。

4.从实践中提出问题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自觉的把学到的物理知识与亲身体验到的事物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进一步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而发现问题。可以结合新教材中安排一些探究性课题,例如:运动场上的物理,厨房里的物理等,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去探究,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比如在探究运动场上的物理时,学生提出很多好的问题:为什么百米运动员到终点不能立即停下来?为什么赛跑中裁判不能听到枪声记时?等等。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提高他们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5.引导学生再生问题

新的知识点形成后,它还可以继续发散、深化,使知识得以迁移、发展,从而对学生的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产生并解决新的问题。教师要在认真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选定合适的迁移点和发散点,设计开放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深层次的方法和思路或产生新的问题。

例如在学完压强知识后,围绕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可以提出下列两个问题:①在田间劳作时,为了使拖拉机不陷进地里,我们应该怎么办?②在用按图钉时,怎样做才能更容易按进去?问题一出,就会使学生积极参加,各抒己见,得出多种方法。这样既让学生巩固了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习不断深入下去。

三、对学生问题的评价方法和方式

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掌握一些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方式。首先,应该评价提出问题表达是否确切,用词是否恰当;其次,学生的问题是否有效地利用已有信息,能否补充问题的必须条件,落脚点是否清晰,方向性是否明确;最后,是否具有探究价值,即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能否用已有的知识给予探究。

评价方式可以是教师直接评价。教师针对实例不断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提出问题越来越科学,质量越来越高,同时教师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还可以是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这种有学生参与互评、自评、和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也可以是有待于进一步探究的评价。在学生所提的问题中,有一些受到课堂时间、学生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无法当时得到解决。教师可以在此时因势利导把问题留到课外学生去探究,问题在学生的心理留下了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学源与思,思源与学”,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提问积极性,提高学生挖掘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提问能力,既能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利于教师适当调整教学节奏,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是只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注重学生对知识过程的理解,坚持学生活动的互动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个主动探究,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发生和认识其内在联系,建立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❷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去发现和探索问题,从而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我们在研究性学习课堂中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造就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需要有创新冲动,善于发现问题是产生冲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意义甚为深远。
现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
在探究式学习课堂上,学生如果缺乏问题意识,就不可能触动他们的思维因子,思考和感悟自然无从谈起,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也就不可能存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要使学生敢问。但是,处于初中阶段的许多学生普遍存在这种心理: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浅显、幼稚而招来讥讽,或者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引起老师不悦,所以大多沉默对之。长期的沉默,学生的思维自然活跃不起来,头脑里的“问题”便越来越少,最后几至湮灭。加之课堂上,教师和教材的权威地位如泰山压顶,常常使学生高山仰止,却步雷池。教师则更多以教为惟一中心,以中考为最终目标,完全忽视学生对文本学习的情感,致使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参与学习。这一系列作为,使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发问。我个人多年中学,学生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害怕答问,一旦老师问到自己,即使勉强站起来,也大多低头塞语;城里的学生也只是性格较开朗些的敢提点问题,大胆主动者极少。对这种现象略加考察,普遍的情况是学生怕老师,有的则是学生怕学生。因此,给学生创设真正宽松和谐的民主课堂,真正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至为必要。
课堂中的师生平等,应该是教师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索、交流,而不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所有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个性以及他们各自的哪怕是极为细小的创造力。课堂上无论学生提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幼稚,甚至离题万里,也不要简单予以否定,都须给予热情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在这种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方能逐步解放自己,在思维的空间自由驰骋,逐步做到敢于思考,勤于思考,勇于提问,善于提问。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多问
学生有了疑问,还应该使学生把问题问出来,求得答案。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却发现,大多数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不愿意问问题,结果使得问题胎死腹中。久而久之,学生会变得对问题麻木了,不但不努力寻找“是什么”,而且也懒得思考“为什么”。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问问题呢?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专家分析认为,学生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因此,要让学生敢问、爱问,必须清作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
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习者。教师不是什么都知识,教师传授的知识也不是都正确。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自己和材料,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自己共同探讨。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其次,要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
三、立足创新,开掘文本,让学生会问
每个学生都是以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为背景,来建构对新事物的理解的,所以在学习中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课文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时,教师应以创新为指导,开掘文本,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果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较简单,就应让学生自己去找到答案;如果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实闪耀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值得探讨,教师就应首先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并以此为契机,点燃全体学生的创新之火。
(一)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自己必须有问题意识。现实中,不少教师自己就缺乏较强的问题意识,不能或不善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教学活动中,他们人书一体,成了教材的化身,成了教学参考资料的代言人。教师没有了质疑的习惯和能力,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成了奢谈。所以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必须先行一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纠正对学生问题意识理解的误解。在部分教师的观念中,认为课堂上多提问

❸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摘要:着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面对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的需要,数学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和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学会深入思考,发散思维,为创新精神做基石。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敢问到爱问再到善问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主动发展。
关键词:问题意识、敢问善问、创新精神
有了问题才能产生学习,没有问题学生就难以激起求知欲,自然不会深入思考。现在教学方法使学生一味的去解决问题,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靠的是学习的数学理论公式,提出问题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提问中获取新知呢?
一营造敢问、爱问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提问时往往受到心理素质、语言表达、知识积累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在站起来之前害怕提问不好被老师嫌弃、被同学嘲笑,或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视角看问题,平等的朋友式的交流问题,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下,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讲解中增加趣味,提高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不要总问还有哪里不会,应该用赞许的目光、专注的神情等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在学生大胆提出质疑时,无论正确与否,都给予真诚的表扬,这样在学生中树立出爱问问题的榜样,或是给予奖励的方式,然后再详细解惑或者引导学生提出问到点子上的问题,潜移默化的教授如何问问题,来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更让他们打开思维,理清思绪。
二互动教学,培养问题习惯
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采取互动教学,日积月累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在学习新的知识时从多种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过多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往往按部就班的讲解分析理论知识,这样的课堂就让学生失去了创新的空间,而且一般都是教师设计一些问题由学生作答,学生被动的作答参与不到学习活动当中去,这样的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置有效的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且有疑可问,例如将生活题材引入数学教学中,在讲解应用求解时可以用时下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足球赛事等来做例。有的时候学生认为都懂了问不出问题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来问学生,或者采取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互相答疑解惑后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亦可专门设置课余时间作为答疑时间来请学生们积极提出问题,每周两到三次从而养成提问的习惯。
三教会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教会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首先教师要善于问才能启发学生会问,在备教案时,多些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而教师的提问也要有趣味性,以免过于机械使学生感到乏味。
1.从课题中发现问题
对于不懂的知识产生了疑问,就直接问出自己弄不懂的,将最基本的知识弄通弄懂,在理解了原理之后与生活实际想结合又想出了什么新的发现,这都要通过教师从旁辅助以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走上正轨从而拿到新课题时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课题本身切入,在看到一个新的理论知识时,第一反应出的疑惑是什么,引导学生从基本处着手通过一个个自问来弄懂知识。而在通过这个知识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这种旧知向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学生发现了怎样的内在联系与问题,在教师没有解惑之前他们自己会有怎样的想法,如何举一反三来学习更多的深层次的内容,这样一步步引导下来更有效果。
2.从反面处发现数学问题
在正面研究了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来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从事物的反面来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敢于质疑。有时候当学生们面对这个问题局限在了固定模式当中时,教师通过举例来提示学生从反面进行推论,这样跳出以往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尤其是在进行假设论证的教学活动中,以此来引出课题。
四注重评价,激励学生问问题
学生提问后,教师的评价是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更是对问题的深刻分析,让同学们理解到这个问题的意义所在,注重评价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起师生互评的学习体系,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精神。一方面,通过提出问题来深刻学习理论知识,让积极质疑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另一方面,在课堂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以更清晰的分析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对数学学科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不可过于公式化,对学生都是千篇一律的评价,要因人而异体现出个人特色,也不能不切合实际,过度表扬以避免学生骄傲自满,也不必太过权威,造成学生心理压力,适当带有真情实感使学生更有动力。
总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当今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提不出问题的数学课是没有效果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来改善教学

❹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能力集中体现在解题能力上,因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了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常常被忽视,这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也不符合当前物理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 不会提问就不会创造,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开始。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而问题在科学探索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和动力,如果学生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 问题简单而言是指对老师讲的、课本上写的不理解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可通过同学间的讨论或请教老师即可解决,它对学生掌握知识,打好基础,学会学习都是十分重要的。 1.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要让学生张口提出问题,就应该让学生懂得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教师应当向学生讲明主动提出问题的好处,还可以举一些名人和同学中由于善思好问而取得成就和成绩的例子,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 2. 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指导者、引路人和合作伙伴。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不能提出问题,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是否有一个质疑诱思之境,只有在良好的问题情景中,学生才有可能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维,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做换位思考,要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步步引向深入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内在的强烈求知欲望,引导他们去刨根究底。 问题的设计难易要适度,切合全体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特点,是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联系实际,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是真实而鲜活的问题,由于问题情境具有现实感,易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讲课过程中由老师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去思考,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第一步。� 3. 鼓励学生,让学生敢问 一开始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能力时,要注意保护和促进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多数学生还未养成发问的习惯,担心自己提出的太简单,怕提错了问题被别人笑话,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提出和探讨问题的氛围,还应鼓励学生对所学的大胆提问,对学生的好问、怪问应持肯定的态度;对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对他的这种勇气应予以鼓励,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其积极性;对好问而又抓不住要点的学生,则要耐心引导;对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大胆创新。 由于学生的差异,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教师要以鼓励为主,但是并不是不加评论,而应体现教师应有的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有利于提高他们提出的问题的质量。教师要善于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找出闪光点,可以采用抓典型、树榜样的办法,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最佳创意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由被动提问逐步转向主动提问,并养成习惯。 课堂上,鼓励学生相互提问,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更多地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切磋,让学生共同参与,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4.提供必要的时空,让学生能问 教师经过一阶段的"问题意识"的诱导后,就应逐步转向由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往往追求讲"细",讲"透",讲"深",把学生可能犯的错误一一告诫,把课堂设计得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可以说教师将几乎所有问题"都讲到了,学生哪有问题可想可问,教师讲述再细再透也不能包办学生的学习思维。 要让学生自动提出问题,就必须给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提出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必须通过学生的思考才能完成。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缜密的思考就没法完成。在主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留有余地、不要意犹未尽,越俎代庖,而应让学生直面疑惑,留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去想象,去研究,迫使学生自己去琢磨、去消化、去吸收。 其次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彻底抛弃阻碍学生发展的题海战术,给足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在学习每节新课之前,可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以及预习的重点,事先设计好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挑选一些好的问题让学生互相探讨,对于好的问题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评价,激发他们积极地思考。总之,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1.教师首先自己要有问题意识 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背后尽管原因多多,但教师的影响总是第一位的。如果教师自己不会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中充满了大量的是非问与填空问,受这种无意义、无价值问题的影响,学生也很难有问题意识,提不出好的问题,因而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先行一步。 2.重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生倾向于接受已有的结论,而很少去追究知识的来源,更少对课本或权威提出质疑,这种被动的思维倾向限制了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形成,致使学生不关心所学知识的来源,缺乏深入学习的内在动力,约束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敢于质疑的精神,学生对所学知识主动质疑,就能提出问题。在自学的过程中,只有具有质疑的意识,才会不断地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学效率,只有具有质疑精神,才善于从身边的各种现象中发现问题而提出问题。 批判性思维是问题意识形成的一个核心要素,我们应有意识放开手脚,引导学生大胆反思与批判,教育学生要相信真理,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在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利用物理学史来说明物理学的许多重大发现是建立在批判性思维基础之上的,如: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的质疑,奠定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基础;卢瑟福通过对汤姆生原子模型的质疑,建立了原子的核式模型;玻尔从卢瑟福原子模型中发现的问题,导致了原子的量子模型的提出。同时应告诉学生,只要敢于怀疑,大胆探索,人们就可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3.改革评价体系、抓好试题的改革 长期以来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单一,即以是否会做题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倡导评价模式的多元化。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这个主体参与水平的高低,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学生提问的情况如何。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彻底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重构好孩子好学生的标准,鼓励学生敢于大胆提出问题,利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坚持把学生提出问题的心理体验和提出问题的思考过程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改革单一的书面考试的评价方法,重视形成性评价,对那些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并将提出问题的能力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 其次要搞好考试改革,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改变以前考试题型的单一性,恰当出一些开放性试题、探究题,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检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2002年山东青岛市中考题)我们知道在雷雨天,先看到闪电,然后听到雷声对此你能根据所学的知识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样的探究型试题是近年来中考物理命题的新题型,它主要考察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体现了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4. 开辟第二课堂,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课外物理教学中渗透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最好的方法。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爱好和知识水平,选择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的一种学习模式。学生从选题开始,到搜集资料、确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直至最终形成阶段性成果(如小论文、研究报告或小制作等),整个过程无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和对科学研究的切身体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使学生通过研究性课题的学习学会如何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生产中去发现研究课题,学会如何充分发挥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能力,去学习和研究自己还没有学习过的知识,如何通过参观、访问、查资料、实验、上网等手段,取得研究的成果。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极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探索精神。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着名理论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家韦斯科夫说:科学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 、公式、名词。科学是好奇,是不断发现事物和不断询问‘为什么,为什么它是这样的?’科学的目的是发问,问如何和问为什么。它主要是询问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获得。所以好的教师不是讲得学生没问题可问,而是启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教师应该从日常教学中做起,重视对问题意识的培养,以适应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❺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何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物理教学中普遍关注的课题。关键点是创造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点燃创造思维的火焰。

1、引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积极认识世界的内部动因,如果把学生的好奇心转移到探求科学知识上,好奇心就升华为求知欲,成为主动 地追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积极创造情境,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好奇、好疑、好问,当学生的思维活动或结论超出了教师所设计或期望的轨道时,不要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模式之中,而应引导学生在课上或课下继续审视其观点。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思维或个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了,又与生产和生活紧密相连,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教学仪器做实验,或引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讲中外科学家创造发明的故事,或搞各种活动都能引起情境,把学生 引入奇妙的世界,从而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热情。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每节课的教材特点,突出知识的形成及抽象概括过程,铺设学生的思维路线。

2、强化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

物理概念,规律是物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重点要强化其形成过程。这是因为学生在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中要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归纳和抽象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在这些思维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从而理解对所建立的概念和规律的真正内涵和外延。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设置阶梯,化解难点,可以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化解难点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选择有效的途径,如借助实验室实验,以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来形象类比,分散难点,铺设问题台阶等,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深入。

3、利用习题培养学生思维

做习题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题目的潜在功能,恰当地对题目进行延伸、演变、拓广,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最佳状态,以适量的习题量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有人曾这样比喻:如果把知识比为“金子”,那么良好的思维方法就是金子的“开采机”。因此,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启发思维才不是一句空话,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中学时期是学生思维活动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是形成良好思维方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注意娃娃决教材中所采用的思维方法,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有意识的进行思维方法的传授。学生一旦掌握了思维方法就会大大增强其思维的科学性,会更有效的理解、巩固和运用知识,并提高主动学习的水平。爱因斯坦就曾论述过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品质的重要性,他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在这方面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❻ 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始终提倡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从而体现物理这门课程的价值。如何有效地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广大高中物理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着手,让物理实验教学的价值得以体现,并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到物理实验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一、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自然科学。物理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对“物”进行实验、归纳和总结,得出它的“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物理教师要重视物理实验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通过学生对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物理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自己去设计一些物理实验,并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和研究,并进行操作、实验,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激发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感受到物理实验所带来的乐趣。
二、重视实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物理教学,提

❼ 如何培养物理思维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

根据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大致可分为下面三个阶段进行,首先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借助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景;使实验有了明确的目标;产生悬念,以检验假设是否正确,认为中学阶段可采取分阶段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的策略,让学生逐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思维习惯;简易方便,可见度大,以便进行大胆地猜想,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例子比较多,教师应综合各式各样的问题,略加筛选归纳、结论等综合性的探究技能、时间等测量工具、通过报刊、网络收集和处理数据等简单的探究活动,以及介绍一些科学史上的探究范例,以训练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所需的基本技能,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本节课的内容无关、设计的实验甚至荒唐可笑,教师决不可嗤之以鼻,而要积极鼓励学生的“异想天开”,至少要保护学生的这种积极性。其实,教师可以反问:难道这种说法真的是正确的吗?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NextPage](二)培养学生大胆地猜想和假设能力提出猜想和假设是探究的核心,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并将实验结论与自己的假设猜想进行比较。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往往只重现象,效果明显;演示过程中要讲解指导,只要细心观察和思考、简单小制作。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可以流动,且没有一定的形状,因此,还需要再次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方法都是有限的,从探究的角度来看,实验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接获得事实证据。教师在演示实验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这时,学生自然就想到了必须通过实验途径来解决问题。此时教师如果立即让学生去设计验证的话,学生往往会面对眼前的器材感到茫然,可能出现思维的断层,有的学生草率地应付过去,到时人云亦云,或者指向性并非唯一时,应地运用猜想,要尽量符合低成本实验的思想,为原子核的发现奠定了基础。猜想决不是胡思乱想,其根本点应该建立在实验现象上,因此,在此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不必赘述。3、通过陈述故事的方式引出问题。在讲述“浮力产生的原因”时,教师可讲述俄罗斯“库尔斯克”潜艇或中山舰沉没和打捞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到并不是只有实验室中的高精仪器才能做实验。例如,对于初二年级的学生,让其学会使用长度,来源于生活,一个电子发音器来演示。课外预习时,让学生通过自己寻找一些实验器材,对课本的实验进行改装、初级阶段在此阶段,考虑到低年级的学生知识能力有限,主要安排一些观察。设计什么样的实验呢,当实验无法得到相应的数据或现象时,应提醒学生检查实验有无错误,或者实验本身无法获取的,应让学生通过网络等其它途径获取。同时引导学生根据现象找出本质,此前学生还没有达到能够完全由自己来探究问题的水平,而发现问题和找到症结所在是探究赖以进行的前提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深入。一、一根细长线,维持了动机的强度;启发直觉思维。当学生的猜想五花八门,师生“沉浸”在许多问题的氛围中时,如在验证单摆的周期时,提问学生能否用生活中的小器材来做此实验,有个学生拿出一个跌打药丸空壳,并不是科学家才能做实验,通过实验条件的变化来判断探究的问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而探究教学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应时刻提醒学生关注实验现象,那么,气体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会产生压强的作用吗?如果气体也可以产生压强,这种压强又有什么特点呢?是否和液体一样遵循相同的规律呢?5、以常见的思维定势引出问题:使问题进一步明确化,帮助学生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从中引出问题、解释数据、提出假设,或者是完整的单因素探究课题。(四)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测量、绘制图表,发现大部分粒子被散射,而极少部分呈大角度散射甚至180°散射,由此卢瑟福大胆提出猜想,原子的内部可能不像汤姆生说的那样,注意实验条件的变化等,让其能从复杂的实验现象中去伪存真。例如在演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实验时,不用课本上实验器材,我只用一只注射器。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就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对如何开展探究教学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解释数据、作出结论的能力科学家在探究中要花大量的精力收集证据,并以以此为基础解释自然界的运行机制。在课堂教学的探究中,证据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所以可说,在此阶段还应培养学生大胆地猜想能力,然后正式提出和本课有关的若干问题。(三)培养学生实验动手的能力实验是探究能否真正完成的关键,才能为以后的探究打下深厚的基础。如当卢瑟福和他的学生用α粒子轰击原子的时候,并了解探究的基本过程,同时培养其学习物理的兴趣,是“导”,不是“灌”。教师绝不可把实验过程彻头彻尾地讲述一遍,然后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事倍功半,课堂效率低下,使学生认识探究的内涵。(一)、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当然。当问题不够具体,学会画全班的身高、体温等直方图,他们极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以激发和维持实验动机的时候。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设计表格做好实验记录,这样就“剥夺”了学生自行设计的权利。如教“大气压强”时,有了假设和猜想作为铺垫、原理和实验步骤,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可能集中在很小的核上,有了这样的假设和猜想之后、一支钢笔、水和细沙来做此实验。这样让学生感到“瓶瓶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的乐趣,感受到实验贴近于生活,教师给予一些指导,以重点训练学生提出问题、通过简单的实验等收集数据。4。在此阶段,学生的知识、能力,忽略数据的处理和规律的得出,证据是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识的关键所在,有了前面筛选出来的问题,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有力物体就运动,没有力物体就停止运动”这种思维定势在学生的大脑中根深蒂固。教师可以适当穿插“假说和猜想”和许多重大发现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味认知过程的甘苦,深知每一个物理规律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学生收集数据、解释数据、作出结论的能力。(五)培养学生交流评价的能力交流评价是当今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家就是通过交流评价把自己的研究情况告诉别人的,以获取反馈信息并加以不断修正。因此在交流中可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评价中培养学生之间的互信精神。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一定成果之后,很想把自己设计的“产品”推广给其他同学,得到其他师生的评价。有的小组动手实验能力较弱,思维相对滞后,他们也想知道别人是怎么完成的,是不是还有比自己更先进的方法。总之,学生都有被评价的需要。此时,教师应抓住这一课堂心理特点,适时地让学生把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体会以及实验后得到的结论相互交流、讨论。通过让学生自评、互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有时甚至请校外专家来评,培养其交流评价的能力。课堂上由于受接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问题不一定能彻底解决,同时对课堂问题的引伸拓展、深入探讨还会引发新的问题,需要留在课后让学生反复思考、甚至实验验证才能达到满意的结果。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遗留”一些富有思考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给学生,使教学延伸到课外,把探究问题的创造性活动引向深入,形成“余音绕梁”之势,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的问题走出教室。形成阶段是形成学生自行探究能力的关键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放手优等生,指导中等生,帮助差生,使探究教学能全面开展。三、提高阶段在学生对探究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教师就可安排有关控制变量、建立模型、设计实验等难度较大的活动,包括完全的和开放型的探究,以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变压器”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带进实验室且没有让学生带课本,只是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至于电压、电流与原副线圈的匝数关系教师只字不提,完全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进行探索。这是个要求较高的探究课例,在一个等式中存在四个变量,要求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索。学生当然想到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方法,选用交流电压电流表、可读线圈匝数的变压器和电阻箱及学生交流电电源等器材来进行探索,自行设计表格,整理数据,从数据中得出规律,与同组同学进行比较交流,与自己的猜想进行比较,此时教师介绍课本上的结论,让学生进行比较。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仅进行宏观调控,处理好探究活动所花时间与教学进度的关系。教师只有在学生的提出的问题发生较大偏差、猜想完全离轨时,才给予适度的点拨、启发和评价,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调控学生思维程序,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索,升华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能力。在此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些开放型探究课题显得尤其重要,更应完全放手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培养,探究能力才能得以提高,后继学习能力才能得以真正形成。三个阶段教学中,初级阶段是基础,形成阶段是关键,关系到学生能否真正形成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提高阶段是提高和创新阶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学习习惯。总之,教师在探究活动的安排上,应当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发展过程,数量也应该考虑由少到多,使学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切忌搞“一刀切”。如果只是为了探究,不讲方法,不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只能适得其反,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违背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与此同时渗透物理思想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体会物理实验应该如何进行,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大家知道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会产生压强,而气体和液体相似,生活中随时会有物理问题,以后的实验探索都要围绕着猜想进行,因此,如“揭开色彩的奥秘”一节内容,问:雨过天晴的彩虹为何是彩色的?2、借助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这时教师又要发挥“导”的作用了,并且有些是我们能够解释的。只有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掌握了这些基本技能,了解了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与此同时,教师适时介绍一些科学史上的探究范例,如介绍伽俐略观察教堂的吊灯而发现单摆的等时性原理等,让学生了解到物理知识其实就在我们周围:科学性、通过类比等方法合理地将学生当前无法解决的、需用将要学习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引出,提供给学生思考,以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学生便跃跃欲试。猜想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另外,教师在演示实验时所选的实验器材要尽可能取自于生活实践中比较常见、相对容易得到的器件,有的可能是玩具、废旧物品等等。点拨一下,并把实验设计的思想潜移默化的渗透给学生。切记,科学发展本来就是如此,充满曲折和荆棘,要让学生体验人类认识自然的艰辛过程。二、形成阶段当学生掌握了探究所需的一些基本技能,并了解了探究的基本过程以后,可以给学生安排探究课题的某一部分,如实验目的

❽ 浅谈怎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方法:一、心中有爱,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讲课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物理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优化课堂设计与过程。四、了解并研究学生的学情,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五、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❾ 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

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邹恩宁 摘要:《物理课程标准》提出:鼓励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自主 合作 探究 物理情境 分工 主动探索 接受式学习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鼓励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怎样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提出的。它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在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要求教师善于结合教学难点及学生的实际创设物理情境,对学生形成一种思维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以获取新知识。 例如:在讲授《超重与失重》时,可以在课前预习中给三个学生每人一个插了四根牙签的苹果,让他们去体会超重和失重的感觉,在上课时说出感受。再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运动电梯中的物体压在台称上示数的变化得出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引导学生再通过牛顿运动定律得出结论,比较理论和实验结果。在讲授完全失重时可以把普通的手电筒改造一下,里边装一段弹簧,竖直放置时电池压缩弹簧,电池不能跟灯泡组成回路,手电筒不亮,让手电筒自由下落时会看到什么现象? 鼓励学生课后制作。 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如物理实验、多媒体演示、情景活动、讲故事或案例等。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展现、巧妙质疑,不但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诱发学生进入质疑思维状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通过小组分工,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合作学习”是就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成而言的,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的。它要求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围绕共同学习任务,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相互支持、配合、沟通、互动,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的集体加工,并对共同活动的成效做出评估。“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非常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的激发,强调学生责任感、合作态度、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的培养。把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集体性发展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在尊重学生人格发展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 小组分工合作探究是物理教学中常使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可以使很多分散的结论得到集中。物理学中的许多创新成果及尖端理论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疑难问题的解决常常是很多个体的共同合作。在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电阻定律》一节时,要研究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实验探究与理论探究两种方案。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入手,找出可能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然后用控制变量的思维去设计实验研究方案;另一组同学通过理论探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串、并联电路的知识,利用逻辑推理来探究电阻与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关系,教学中要有效地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思维。通过实验与理论的探究,得出结论,比较结论是否统一。 三、通过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 “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是学生在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中,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调查、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和发展。与“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普通高中新课标提倡探究学习的方式,对教师的智能和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与学生是平等交流与对话,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力探索者。 当然,在学生开展非指导性自主探究活动时,教师要适时地参与引导和启发,其中一种引导方式是启发性提问。比如,“同学们以前或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或现象?”“如果换种实验方法,结果将会怎样?”“考虑进这个因素之后,你还能得出这个结论吗?”启发性提问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教师适时地进行启发性提问,可为学生提供关键性的帮助,可使学生在颇有疑惑的地方茅塞顿开,从而加速探究学习的进展。 例如:在《测电源电动势与内阻》实验中,如果采用伏安法测内阻,由于电压表的分流或电流表的分压作用,使得测出的电动势和内阻存在系统误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电压表的分流或电流表的分压作用入手,主动探索,选择合适的器材,消除系统误差。 当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完全抛弃有着悠久历史的接受式学习。有些教师由于对《物理课程标准》的误读,在教学中一味的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对待任何知识都是探究式学习,使教学方式走入一个极端。其实每种学习方式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也有自己的适用范围。我们不能因为有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方式,就抛弃传统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学习方式,孰不知接受式学习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学习方式。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学习方式。

❿ 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先把本质还原于现象,老师要先举例说明的吧,这样才会吸引学生,把物理还原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这样做题目的话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情啦!我觉得举例说明来教学物理是最明智的!我们物理老师都是这么教的,物理这样学得很轻松!

阅读全文

与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05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372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18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10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48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36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260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671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35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989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2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49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65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32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13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01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0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388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52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