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谁知道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问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同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但在实际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对某一教学内容,教师虽然一堂课中也提出许多问题,但却忽视了提问的策略,即在提问时对提什么问题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何提问才有效?为什么要这么进行提问?不太关注,常常使提出的问题过于抽象化、书面化、形式化,以至于不能很好地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笔者依据教学实践,对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作一些肤浅的探讨。一、有效提问的涵义关于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的涵义,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有效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互动、传递与反馈的桥梁与导航,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又将学生的学习反馈给教师:在Qu:Est教学中认为,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新课程追求的是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新课程课堂评价由注重结果性转向过程性评价,由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师生的互动交往,由关注学生回答转向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新课程要求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教师要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驱使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学习过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逐渐地学会了建构知识,理解知识、领会知识,运用知识或许还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应该有新的内涵,本文中的有效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促进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发展,实现教学目标,并通过师生互动动态生成新的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二、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思维障碍分析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的思维障碍是怎样产生的呢?李新乡等研究者归纳为:其一,学习物理受自身的心理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制约;其二,学习物理还受学习内容的概括性、抽象性的制约。由于高中物理知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在学习时若不能真正把握知识的内涵、联系及其区别,则在运用物理知识进行物理思维时往往会产生一些思维障碍,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如学生学习前潜在的错误观念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干扰,相近的物理概念的混淆对物理概念混淆不清,物理方法的类比不当引起的推理结果错误,将物理公式数学造成的思维偏差,将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模糊不清形成乱套公式或规律的张冠李戴等。所以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与现有知识水平需要,针对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思维障碍特点,要善于采用恰当的策略进行有效提问,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三、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1.问题生活化策略新课程提倡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所谓问题生活化策略是将问题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鲜活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在学生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与自然界、社会发生联系。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使学生心存疑惑、充满好奇的物理问题。如我们在关于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课中,常常遇到如下的典型习题:有一辆汽车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已知汽车质量m,汽车刹车过程的制动力恒为f,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o,问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完全停车,共经过多少距离? 若将这一习题改成:某一特殊路段的速度规定不能超过40km/h,有一辆卡车遇紧急情况刹车,车轮抱死滑过一段距离后停止。交警测得刹车过程中在路面擦过的痕迹长度是14m,从厂家的技术手册中查得该车轮胎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0.7。假如你是一位交警,请你来陈述该卡车是否超速行驶? 很显然,后一种提问比前一种提问有效,它将问题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2.问题搭桥策略搭桥策略是指教师为了使学生对当前问题做进一步理解的需要,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逐步深入地加以分解,以便学生能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和物理思维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行为活动。在教学中采用这种策略进行有效提问,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与知识的意义构建,教师的作用是搭桥引领探求知识结论的方向,而不是把答案都告诉学生。如一位教师在教牛顿第一定律中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提问教学片断。教师先演示(1):一辆车(有轮子,正放)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演示(2):一辆车(轮子朝上,倒放)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师提问1:谁能描述刚才这两个实验中的现象?根据你看到的现象,你什么想法?请说明理由。师提问2:(1)与(2)现象中,小车在桌面滑行的距离不同说明了什么?师提问3:如果将小车放在在水平气垫导轨上来做实验,请同学们猜想以下结果会怎样呢?演示(3):一辆车(有轮子,正放)静止在水平气垫导轨上,用力推车运动一段时间后停止用力。师提问4:如果老师将水平气垫导轨再加长一点,那小车的运动情况将会怎样呢?师提问5:如果水平气垫是光滑的,而且很长很长,同学们推理一下,小车的运动情况又将会怎样呢?提问6:你现在认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有力物体必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将会停止。”这个观点对吗?你现在能描述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吗?从以上教学片断可以看出,这样的提问很有效。教师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告诉学生“运动与力的关系”,而是先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然后通过提问层层深入,逐步搭建问题桥梁,让学生能顺藤摸瓜,自主寻求答案,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搭桥策略进行有效提问,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知识,这比我们自己从嘴里说出来的要深刻,而且更具有说服力。3.以“问”引“问”策略哈佛大学流传的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以“问”引“问”策略,就是要发挥有效提问的这种功效作用。我觉得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最高价值性应该就在于此。这里的以“问”引“问”策略中的第一个“问”是指教师提出问题,第二个“问”是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以“问”引“问”指的是教师提出问题能引导或指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下面是A教师利用科学探究法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的教学片段:在初中我们知道:当一部分导体在闭合电路中做切割磁感线时,就能够产生感应电流,今天同学们自己亲自来研究一下。然后提问:“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没有另外的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方法呢?请大家选用桌上的实验器材,两个同学一组,共同探究利用磁场怎样才能产生电流。”接着让学生进入探究阶段,学生探究完毕后进行总结分析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原因。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现象,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探究过程,但许多学生因为不会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分析与下结论,有一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老师,把教材上的答案填写在在记录表中,并不是自己探究的结果。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时间不够来不及研究,所以没有完成记录表。这种教学生成是笔者不愿看到的。不难看出,A教师把课本上的课堂演示实验改成随堂探究实验,在课堂上重视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物理教学,注重结论的获得与描述,这是一大亮点, 却没有提出合适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参与具体探究,忽视了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实验中就会缺乏问题意识,探究的效果不理想。可见,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思考,而且还在于它能引导学生敢于去发现、提出问题,培养创新意识,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创新教育理论表明:学习者不断地质疑、发现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就得到培养,发现新的问题是问题提出以后所引发的新的价值,因为发现新的问题比提问更富有创造性。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评价。当学生还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多鼓励他们,给予他们信心与勇气并在方法上给予点拨或引导。如果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由于时间限制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在课后继续探究。这样做既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又让他们体会到获取成功的快乐。这种成功感也会驱使他们有进一步求知的愿望。如果只是刻意追求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将不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会容易导致放任自流或做秀的形式主义。总之,在物理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不仅仅在于“问”,而更重要是在于采用合适的策略进行提问。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上述相应的策略达到有效提问的目的,则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展开思维活动,使物理课堂中不断地动态生成新的问题。
② 物理教学中怎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也就是由以往被动的知识灌输转变为通过学生自主地探索、讨论和学习去发现及解决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问题来统领教学的整个过程,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带领学生合作探究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在巩固迁移、延伸扩展中再生问题。简单地来说,就是将“问题”当成是一节课程的归宿和出发点,将问题教学法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以此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
合理科学的探究,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教学目标,而且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没有科学探究就没有物理学。初中物理课堂应当将充足的科学研究机会给予学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探究中,可以通过自身的思维得到和掌握知识,发现有关物理学的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由任务亦或是问题发展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在自主归纳中获取知识。这样,学生既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和曲折,也培养了问题意识,提高了各种能力。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教学情境并非仅仅是一种思维上的“刺激”,更是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一个知识活动。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并且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在特定的心理场景中将学生引入,不但能够促使学生集中精力地认知,并且可以促使学生富有感情地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生活中处处时时都有问题出现,而不同的学生又有着其自身不同的感受和经历,所以,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通过想象、体验、思考和观察,进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例如,在讲“压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体验使用铅笔的笔尖扎手心以及用相同的力用笔端扎手心的感觉,体会轻轻扎和用力扎疼痛的区别,进而引导学生将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出来。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以后,就可以按照具体需要,选择出合适恰当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电磁铁”时,学生按照所掌握的知识可知,结构相同的一个电磁铁,往往磁力越大,那么磁性便会越强,并且会吸引越多的小铁钉。这时,教师应当提出这样的问题:电磁铁所具备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相关?首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猜想,有些学生会猜出与线圈的匝数、电流的大小有关等,这样学生可以发现,线圈匝数越多、电流越大的电磁铁,其有着越强的磁性,然后引导学生以“控制变量法”来对实验进行设计,引导他们作出这样的假设:其一,电流一定时,线圈匝数与磁性强弱之间的关系;其二,线圈匝数一定时,电流与磁性强弱之间的关系。将学生划分成两组进行设计和实验。在小组的交流中,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合作学习的群体,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注重创新,发展思维
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也是物理认知机构的构建过程。学生参与的层面主要是学生内隐的思维,初中物理教师不能将思维难度随意地降低,而是应当始终密切关注,全面地分析学生的思维到底发展至哪一步,有效地保护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和流畅性,最大限度地根据学生具体产生的思维层次和思路,及时调整教学设计,灵活地将教学活动展开,切勿一时兴起而和盘托出结论,将学生的地位替代。在三维目标落实的基础上,教师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第一,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借助于“一题多解”、“一问多答”来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培养。在自主探索的过程当中,通常学生的解答是不深刻、不全面的,在此类状况下,教师要按照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地采用以教师为指导的学生分组讨论模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解惑释疑。另外,还可以以学生小组为单位,由教师设计疑问,让学生小组回答等,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深刻、全面地解答问题。
例如,在讲“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验证”时,在探索过程中,可以采用数学方法来进行理论推导证明,还可以通过运用刻度尺、光电门等实验仪器予以实验验证。
第二,深化研究问题。在问题的解决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将问题进一步发现。通过“一题多变”和学生自主编题,并且在诸多解决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进而引导学生将问题提出,促使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促进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而教师在筛选和识别这些问题以后,将更加深刻的问题情境创设出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高度重视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并且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实施问题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③ 在物理课堂中怎样进行有效提问
一、课堂提问的价值
初中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既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初中物理教学行为,其教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几个方面:
1、
提问作为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互动活动的召唤与动员行为,可以促进学生表达物理学习中的观点,流露情感,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促进人际活动。
2、提问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愿望。
3、提问作为学生探究思维方向的重要引导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并对学生的思维方向作适时的修正。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我们要全面认识和发挥提问物理教学中的价值,转变以往提问过于偏重认知效益,忽视情感和行为效益的行动方式,强化提问在增进学生物理学习情感、经验积累等方面的作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及情感需求,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和谐发展。
二、怎样的提问才能打造高效物理课堂
(一)愉悦的问题,能诱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
创设愉悦的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情境中,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生活情境、谜语情境、游戏情境、故事情境等,把抽象的物理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教学“温度计”时,老师适时的给学生出示一个谜语:“闪闪一银河,风吹不起波,遇热河水涨,遇冷河水落”。设计这样的谜语情境,不但能把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起来,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学习的状态,同时还能使学生提前了解温度计测温液柱的高低变化与温度高低之间的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进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开放性的提问,能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物理现象、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例如:在教学“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内容时,在课堂上,老师拿出一根铁丝,告诉同学们:“这根铁丝现在的温度较低,我现在要让它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同学们能告诉我该怎么做吗?”学生会回答用火烤,老师继续问:“只有这一种办法吗?”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探究,最后得出如下结论:1、放在火上烤;2、放在太阳下晒;3、放在热水中泡;4、反复弯折;5、用锤子煅打。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一起分类、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给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会放开思维的去发挥想象力,会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发,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求异思维,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三)循序渐进的提问,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系统探究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或适当努力就能够摘到果子。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要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物理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比较抽象或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
④ 物理教学中提出问题的几种方法
一、根据具体情境提出问题 可以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实验现象和各种资料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1)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生活中各个方面与物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课堂教学中可根据生活事实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分析、去解决。 (2)根据物理实验提出问题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的每一点进步都都与科学实验分不开。物理实验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因而在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中可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总结。 (3)根据资料所介绍的物理现象提问 物理探究不可能都从“钻木取火”开始,也需借鉴前人经验,这些现象虽没有亲眼所见,但仍可以深人探讨。 二、根据不同物理现象的比较提出问题 (1)在比较两种物理现象、概念或实验器材的异同点时提出问题 三、根据具体物理内容提出问题 学习物理的过程主要包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和物理应用等方面,在以上各环节可巧妙设计,适时提问达到预期效果。 (1)对物理现象的提问 对于常见的物理现象,一般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