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二物理怎么学好做应用题
掌握扎实的基础物理知识,真正的学会弄通,然后再多做题,多练习,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才能做好物理应用题。
Ⅱ 如何提高学生物理解题能力
一、运用多角度说法,养成解题的思维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工具。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这种做法忽视了解题能力的培养。如果长期这样做的话,学生的解题能力被束缚在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中,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笔者认为要使学生养成解题的思维习惯,不但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说出题意、说出思路、说出解法等,而且要加强学生的“说题训练”,即采用“顺递说法”、“转换说法”和“辩论说法”等几种形式,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运用顺递说法 每解一道应用题时,不必急于去求答案。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进行“顺势”思考和“逆势”思考,把解题思路说出来。比如解答“培英小学科技兴趣小组有30人,绘画兴趣小组是科技小组的2倍,绘画小组比科技小组多多少人?”这道题时,首先让学生用综合法从条件到问题依次说出思路,再让学生用分析法从问题到条件说出思路。然后让学生列式:30×2-30。如果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还不够流畅,思路还不够清晰,还要再让学生看算式“30×2-30”所表示的意义,进行第二次“顺递”说法:先让学生说第一步“30×2”表示什么?再让学生说第二步“30×2-30”表示什么?最后先说第二步,再说第一步。这样加强“顺递”说法,学生的思维习惯便能“水到渠成”了。 2.运用转换说法 对于题中某一个条件或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转换的思想,说成与其内容等价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即从已知条件中或问题,发掘出潜在和暗示的条件和问题,使学生加深理解,从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如已知“甲与乙的比是5∶7”,可引导学生联想说出:①乙与甲的比是7∶5;②甲是乙的57 ;③乙是甲的75 ;④甲比乙少27 ;⑤乙比甲多25 ;⑥甲是5份,乙是7份,一共是12份等。运用转换说法,学生解题的思路就会开阔,方法就会灵活多样,从而化难为易。 3.运用辩论说法 鼓励学生有理有据的自由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的思维品质,找到独特的解题方法。如在教学完锐角和钝角后,让学生说说怎么去判断一个角到底是什么角,多数学生回答:“用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但有一学生表示不同意,认为“用数学书或作业本的角可以进行判断。”对这个学生的回答教师要他和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辩论。这样,双方在辩论后,使这位学生认识到“用作业本的角去比,实际上还是用直角来进行判断。”没有怀疑,便没有真知灼见。运用辩论说法,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习惯和解题能力的培养。 二、多元探索,培养解题的灵活性 在解题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 1.移花接木法——一题多问 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如解答“三年级种树45棵,四年级是三年级的2倍,四年级种树多少棵?”这本来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因为简单而忽视发散思维的训练。鉴此,教师应该立足求新,变换提出新的问题。如提出以下问题:①三四年级一共种树多少棵?②四年级比三年级多种多少棵?等等。这种移花接木法,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 2.各显神通——一题多解 在解题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索解题的最佳方法。例如“环城自行车赛有5个赛段,分别是第1赛段39.5千米,第二赛段98.8千米,第3赛段165千米,第4赛段80.7千米,第5赛段99.4千米,总里程483.4千米,自行车运动员已经完成第1、2赛段。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要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有的学生这样列式:483.4-(39.5+98.8);再列式:165+80.7+99.4;还有的列式:483.4-39.5-98.8。由此可见,教学中如果能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学生的解题能力自然也会提高。 三、思同辨异,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准确率,有的难题在解决之前,要增添一些与之数量关系相同、解决方法一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让学生理解后再去学习这类难题。如要解答:“2张纸做6朵花,照这样计算,5张纸能做多少朵花?”可让学生联系实际补充学习另一题:“2个小组坐8人,照这样计算,5个小组一共可坐多少人?”因两题思路相通,解法相同,让学生先解补充题,再解原题,迁移自然,水到渠成,化难为易。 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内容。培养解题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方法和途径,最根本的、相通的是离不开思维的训练。在教学实际中运用“多角度说法、多元探索、思同辨异”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比较有效的方法。
Ⅲ 如何做物理的应用题,格式是什么
我国的数学教育里面:小学数学的应用题,一般使用算术(列式)方法来解,只有一少部分要求使用方程、比例来解;而到了初中,大部分应用题都要求使用方程或者函数解析式来解(几何问题、概率问题与统计问题除外,这部分知识有专门的符号和格式)。
如工程问题、行程问题、调配问题等,多采用画图进行分析,通过图解,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从而根据题目内容,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解之。
中国的应用题通常要求叙述满足三个要求:无矛盾性,即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不能相互矛盾;完备性,即条件必须充分,足以保证从条件求出未知量的数值;独立性, 即已知的几个条件不能相互推出。
小学数学应用题通常分为两类:只用加、减、乘、除一步运算进行解答的称简单应用题;需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进行解答。
(3)怎么学好解物理应用题扩展阅读:
物理计算题基本格式要求:
1、先写解,然后根据题意列出已知条件,并对应统一好单位(要求基本单位相互对应,常用单位相互对应)。
2、写出计算公式,然后带值,带值时要带上单位。
3、 计算,数字与数字相运算,单位与单位相运算;检验,作答。
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当题目中出现两个及以上物体时,各物理量要用脚标来区分。(脚标可以是数字、字母或汉字的简写)解题过程中必须有必要的文字说明,来体现你解题的思路。
2、计算过程中,中间量最好用分数表示,便于下一步计算时进行约分,但最后的计算结果必须写成小数。
Ⅳ 怎样学好物理的应用题
物理这门自然科学课程比较比较难学,靠死记硬背是学不会的,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出个题目还是照样不会作。物理课初中、高中、大学各讲一遍,初中定性的东西多,高中定量的东西多,大学定量的东西更多了,而且要用高等数学去计算。那么,如何学好物理呢?
要想学好物理,应当能够做到不仅是能把物理学好,其它课程如数学、化学、语文、历史等都能够学好,也就是说学什么,就能学好什么。实际上在学校里,我们见到的学习好的学生,哪科都学得好,学习差的学生哪科都学得差,基本如此,除了概率很小的先天因素外,这里确实存在一个学习方法问题。
谁不想做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呢,但是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学习好的学生,第一条就要好好学习,就是要敢于吃苦,就是要珍惜时间,就是要不屈不挠地去学习。树立信心,坚信自己能够学好任何课程,坚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坚信有几份付出,就应当有几份收获。关于这一条,请看以下三条语录:
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狄更斯(英国文学家)
有的人能够远远超过其他人,其主要原因与其说是天才,不如说他有专心致志坚持学习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顽强精神。——道尔顿(英国化学家)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苏联文学家)
以上谈到的第一条应当说是学习态度,思想方法问题。第二条就是要了解作为一名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如下八个环节:制定计划→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课外学习。这里最重要的是: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这五个环节。在以上八个环节中,存在着不少的学习方法,下面就针对物理的特点,针对就“如何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提出几点具体的学习方法。
(一)三个基本。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关于基本概念,举一个例子。比如说速率。它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速度的大小;二是表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如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而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指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关于基本规律,比如说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有两个经常用到V=s/t、V=(vo+vt)/2。前者是定义式,适用于任何情况,后者是导出式,只适用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再说一下基本方法,比如说研究中学问题是常采用的整体法和隔离法,就是一个典型的相辅形成的方法。最后再谈一个问题,属于三个基本之外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简练易记实用的推论或论断,对帮助解题和学好物理是非常有用的。如,“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同一根绳上张力相等”;“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洛仑兹力不做功”等等。
(二)独立做题。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物理过程。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四)上课。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思或尽量少走思。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五)笔记本。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学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终生保存。
(六)学习资料。学习资料要保存好,作好分类工作,还要作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作记号是指,比方说对练习题吧,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七)时间。时间是宝贵的,没有了时间就什么也来不及做了,所以要注意充分利用时间,而利用时间是一门非常高超的艺术。比方说,可以利用“回忆”的学习方法以节省时间,睡觉前、等车时、走在路上等这些时间,我们可以把当天讲的课一节一节地回忆,这样重复地再学一次,能达到强化的目的。物理题有的比较难,有的题可能是在散步时想到它的解法的。学习物理的人脑子里会经常有几道做不出来的题贮存着,念念不忘,不知何时会有所突破,找到问题的答案。 (八)向别人学习。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同学们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看人家是怎样学习的,经常与他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千万不能自以为是。也不能保守,有了好方法要告诉别人,这样别人有了好方法也会告诉你。在学习方面要有几个好朋友。
(九)知识结构。要重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如静力学的知识结构等等。
(十)数学。物理的计算要依靠数学,对学物理来说数学太重要了。没有数学这个计算工具物理学是步难行的。大学里物理系的数学课与物理课是并重的。要学好数学,利用好数学这个强有力的工具。
(十一)体育活动。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好的保证,旺盛的精力是学习高效率的保证。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要会一种、二种锻炼身体的方法,要终生参加体育活动,不能间断,仅由兴趣出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搞体育活动,对身体不会有太大好处。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去锻炼身体。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能以减少睡觉的时间去增加学习的时间,这种办法不可取。不能以透支健康为代价去换取一点好成绩,不能动不动就讲所谓“冲刺”、“拼搏”,学习也要讲究规律性,也就是说总是努力,不搞突击。
以上粗浅地谈了一些学习方法,更具体地、更有效的学习方法需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别人的方法也要通过自己去检验才能变为自己的东西.
Ⅳ 快速解物理题的13个高效方法
高中物理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但是还是有比较高效的解题方法存在,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主要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公式和推论的应用
1.对三个公式的理解
速度时间公式 、位移时间公式 、位移速度公式 ,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是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石。三个公式中的四个物理量x、a、v0、v均为矢量(三个公式称为矢量式),在应用时,一般以初速度方向为正,凡是与v0方向相同的x、a、v均为正值,反之为负值,当v0=0时,一般以a的方向为正。这样就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使问题简化。
2.巧用推论式简化解题过程
推论① 中间时刻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推论②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第1秒、第2秒、第3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
推论③ 连续相等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相等Δx=aT2,也可以推广到xm-xn=(m-n)aT 2(式中m、n表示所取的时间间隔的序号)。
正确处理追及、图像、表格三类问题
1.追及类问题及其解答技巧和通法
一般是指两个物体同方向运动,由于各自的速度不同后者追上前者的问题。追及问题的实质是分析讨论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能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问题。解决此类问题要注意"两个关系"和"一个条件","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画出运动示意图,在图上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再探寻位移关系和速度关系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通用技巧。
2.如何分析图像类问题
图像类问题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分析物体的运动,是高考必考的一类题型。探寻纵坐标和横坐标所代表的两个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将物理过程"翻译"成图像,或将图像还原成物理过程,是解此类问题的通法。弄清图线的形状是直线还是曲线,截距、斜率、面积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
3.何为表格类问题
表格类问题就是将两个或几个物理量间的关系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让考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的一类试题。这也是近年来高考经常出现的一类试题。既可以出现在实验题中也可以出现在计算题中。解决此类试题的通法是观察表格中的数据,结合运动学公式探寻相关物理量间的联系,然后求解。
追及问题中的多解问题
1.注意追及问题中的多解现象
在以下几种情况中一般存在2次相遇的问题:①两个匀加速运动之间的追及(加速度小的追赶加速度大的);②匀减速运动追匀速运动;③匀减速运动追赶匀加速运动;④两个匀减速运动之间的追及(加速度大的追赶加速度小的)。
2.追及问题中是否多解的条件
除上面提到的两个物体的运动性质外,两物体间的初始距离s0是制约着能否追上、能相遇几次的条件。
3.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谨防漏解
①认真审题,分析两物体的运动性质,画出物体间的运动示意图。②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紧扣前面提到的"两个关系"和"一个条件"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要注意将两个物体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然后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思维程序如图所示。
受力分析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主要依据力的概念,分析物体所受到的其他物体的作用。具体方法如下:
1.明确研究对象,即首先确定要分析哪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2.隔离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环境中隔离出来,分析周围物体对它施加了哪些作用。
3.按一定顺序分析:口诀是"一重、二弹、三摩擦、四其他",即先分析重力,再分析弹力和摩擦力。其中重力是非接触力,容易遗漏;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要依据其产生条件,切忌想当然凭空添加力。
4.画好受力分析图。要按顺序检查受力分析是否全面,做到不"多力"也不"少力"。
求解平衡问题的三种矢量解法
1.合成法
所谓合成法,是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先把研究对象所受的某两个力合成,然后根据平衡条件分析求解。合成法是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此方法简捷明了,非常直观。
2.分解法
所谓分解法,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把研究对象所受的某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分力,然后根据平衡条件分析求解。分解法是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运用此方法要对力的作用效果有着清楚的认识,按照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3.正交分解法
正交分解法,是把力沿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x轴和y轴)进行分解,再在这两个坐标轴上求合力的方法。由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Fx = 0,Fy= 0。
(1)正交分解法是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尤其是当物体受力较多且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应用该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正交分解法是一种纯粹的数学方法,建立坐标轴时可以不考虑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这也是此法与分解法的不同。分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成(求某一方向的合力或总的合力)。
(3)坐标系的建立技巧。应当本着需要分解的力尽量少的原则来建立坐标系,比如斜面上的平衡问题,一般沿平行斜面和垂直斜面建立直角坐标系,这样斜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就落在坐标轴上,只需分解重力即可。当然,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坐标系的选取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依据题目的具体情景和设问灵活选取。
关于摩擦力的分析与判断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两物体间有弹力是这两物体间有摩擦力的必要条件(没有弹力不可能有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
(1)摩擦力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和物体间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2)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可能相同(作为动力),可能相反(作为阻力),可能垂直(作为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可能成任意角度。
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必须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1.牛顿第一定律包含了两层含义:①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②要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必须施加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两个概念:①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改变速度)的原因。又根据加速度定义 ,速度变化就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说"力是产生速度的原因"、"力是维持速度的原因",也不能说"力是改变加速度的原因")。②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惯性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理想情况下物体的运动规律。它描述了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时怎样运动。而不受外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物体不受外力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是有区别的,所以不能把牛顿第一定律当成牛顿第二定律在F=0时的特例,因此不能说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常用方法
1.合成法
首先确定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分析图,沿着加速度方向将各个力按照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加速度方向上合成,直接求出合力,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此方法被称为合成法,具有直观简便的特点。
2.分解法
确定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分析图,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将某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分力,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此方法被称为分解法。分解法是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常用方法。但此法要求对力的作用效果有着清楚的认识,要按照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3.正交分解法
确定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分析图,建立直角坐标系,将相关作用力投影到相互垂直的两个坐标轴上,然后在两个坐标轴上分别求合力,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的方法被称为正交分解法。直角坐标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但建立的不合适,会给解题带来很大的麻烦。如何快速准确的建立坐标系,要依据题目的具体情景而定。正交分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成。
4.用正交分解法求解牛顿定律问题的一般步骤
①受力分析,画出受力图,建立直角坐标系,确定正方向;②把各个力向x轴、y轴上投影;③分别在x轴和y轴上求各分力的代数和Fx、Fy;④沿两个坐标轴列方程Fx=max,Fy=may。如果加速度恰好沿某一个坐标轴,则在另一个坐标轴上列出的是平衡方程。
牛顿第二定律在两类动力学基本问题中的应用
不论是已知运动求受力,还是已知受力求运动,做好"两分析"是关键,即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受力分析时画出受力图,运动分析时画出运动草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滑块与滑板类问题的解法与技巧
1.处理滑块与滑板类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是什么?
判断滑块与滑板间是否存在相对滑动是思考问题的着眼点。方法有整体法隔离法、假设法等。即先假设滑块与滑板相对静止,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滑块与滑板之间的摩擦力,再讨论滑块与滑板之间的摩擦力是不是大于最大静摩擦力。
2.滑块与滑板存在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什么?
(1)运动学条件:若两物体速度和加速度不等,则会相对滑动。
(2)动力学条件:假设两物体间无相对滑动,先用整体法算出一起运动的加速度,再用隔离法算出其中一个物体"所需要"的摩擦力f;比较f与最大静摩擦力fm的关系。
3.滑块滑离滑板的临界条件是什么?当滑板的长度一定时,滑块可能从滑板滑下,恰好滑到滑板的边缘达到共同速度是滑块滑离滑板的临界条件。
求解平抛运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求解平抛运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什么?
将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是处理平抛运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而适用于这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的规律和推论,在这两个方向上仍然适用,这为解决平抛运动以及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
水平分运动:竖直分运动;
平抛质点在t秒末的合速度v:大小 ,方向 ( 为v与v0的夹角);
平抛质点在t秒内的合位移s:大小 ,方向tanθ = (θ为s与v0的夹角)。
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巧理解
1.竖直面内圆周运动的两类模型的动力学条件
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按运动至轨道最高点时的受力情况可分为两类。一是无支撑(如球与绳连结,沿内轨道的"过山车"等),称为"绳(环)约束模型",二是有支撑(如球与杆连接,在弯管内的运动等),称为"杆(管道)约束模型"。
(1)对于"绳约束模型",在圆轨道最高点,当弹力为零时,物体的向心力最小,仅由重力提供, 由mg= mv2/r,得临界速度 。 (2)对于"杆约束模型",在圆轨道最高点,因有支撑,故最小速度可为零,不存在脱离轨道的情况。物体除受向下的重力外,还受相关弹力作用,其方向可向下,也可向上。当物体速度 产生离心运动,弹力应向下;当 弹力向上。
2.解答竖直面内圆周运动的基本思路和解题方法
"两点一过程"是解决竖直面内圆周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两点",即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找出向心力的来源,列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一过程",即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用动能定理将这两点的动能(速度)联系起来。
"绳连"问题的解法与技巧
1.求解"绳连"问题的依据是什么?
"绳连"问题,即绳子末端速度的分解问题,是学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的一个难点,问题是搞不清哪一个是合速度,哪一个是分速度。求解"绳连"问题的依据,即合运动与分运动的效果相同,具有等效性。物体相对于给定参照物(一般为地面)的实际运动是合运动,实际运动的方向就是合运动的方向。物体的实际运动,可以按照其实际效果,分解为两个分运动。
2.求解"绳连"问题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解决"绳连"问题的具体方法可以概括为:绳端的速度是合速度,绳端的运动包含了两个分效果:沿绳分运动(伸长或缩短),垂直绳的分运动(转动),故可以将绳端的速度分解为,沿绳(伸长或收缩)方向的分速度和垂直于绳的分速度。另外,同一条绳子的两端沿绳的分速度大小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