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触电的原理
触电或雷击是由于人体直接接触电源,受到一定量的电流通过人体致使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甚至死亡。触电时间越长,人体所受的电损伤越严重,自然界的雷击也是一种触电形式,其电压可高达几千万伏特,造成极强的电流电击,危害极大。
触电,有三种情况,按照从强到弱排列:
1、火线--人--零线。
2、火线--人--大地 例如:从手进去,经过脚出去。
3、零线断了。火线-用电设备--人--大地 。
(1)如何判断触电物理扩展阅读:
在使触电者脱离电源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防止自身触电,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严格保持自己与触电者的绝缘,不直接接触触电者,选用的器材必须有绝缘性能。若对所用器材绝缘性能无把握,则在操作时,脚下垫干燥木块、厚塑料块等绝缘物品,使自己与大地绝缘。
2、在下雨天气野外抢救触电者时,一切原先有绝缘性能的器材都因淋湿而失去绝缘性能,因此更需注意。
3、野外高压电线触电,注意跨步电压的可能性并予以防止,最好是选择20米以外切断电源;确实需要进出危险地带,需保证单脚着地的跨跳步进出,绝对不许双脚同时着地。
⑵ 初三物理关于触电问题
当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与家庭电路当中的火线和零线接通时,自己的身体与大地相联通,因此构成了闭合回路,电线中的电流就会从电线导向电势相对较低的大地,因此你会感觉被电到。这种电击常在家庭电路中发生,我想应该多加防范和注意。
⑶ 问一道初中物理题: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触电
接触到高于36v电压的情况下,和大地形成通路时会触电。
⑷ 触电的物理常识
触电时注意
脱离电源方法
(1)如开关箱在附近,可立即拉下闸刀或拔掉插头,断开电源。
(2)如距离闸刀较远,应迅速用绝缘良好的电工钳或有干燥木柄的利器(刀、斧、锹等)砍断电线,或用干燥的木棒、竹竿、硬塑料管等物迅速将电线拨离触电者。
(3)若现场无任何合适的绝缘物可利用,救护人员亦可用几层干燥的衣服将手包裹好,站在干燥的木板上,拉触电者的衣服,使其脱离电源。
(4)对高压触电,应立即通知有关部门停电,或迅速拉下开关,或由有经验的人采取特殊措施切断电源。
⑸ 物理:关于触电的问题
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那木椅子够不够干燥,其二是测试的人,有的人特别敏感,还的有人是心理紧张而的错觉。如站在干燥的木椅子上,用手只碰220V的火线,不接触零线、地线、墙壁、窗框等,是不会有麻的感觉的。
⑹ 触电的类型有什么,物理大神请进!
前面所说的一般是指家庭电路低压触电类型,后面指的是高压触电类型。
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人接触了火线与零线或火线与大地。
1. 人误与火线接触的原因。
a. 火线的绝缘皮破坏,其裸露处直接接触了人体,或接触了其它导体,间接接触了人体。
b. 潮湿的空气导电、不纯的水导电——湿手触开关或浴室触电。
c. 电器外壳未按要求接地,其内部火线外皮破坏接触了外壳。
d. 零线与前面接地部分断开以后,与电器接连的原零线部分通过电器与火线连通转化成了火线。
2. 人自以为与大地绝缘却实际与地连通的原因。
a. 人站在绝缘物体上,却用手扶墙或其它接地导体或站在地上的人扶他。
b. 人站在木桌、木椅上,而木桌、木椅却因潮湿等原因转化为导体。
3. 避免家庭电路中触电的注意事项。
a. 开关接在火线上,避免打开开关时使零线与接地点断开。
b. 安装螺口灯的灯口时,火线接中心、零线接外皮。
c. 室内电线不要与其它金属导体接触,不在电线上晾衣物、挂物品。电线有老化与破损时,要及时修复。
d. 电器该接地的地方一定要按要求接地。
e. 不用湿手扳开关、换灯泡,插、拔插头。
f. 不站在潮湿的桌椅上接触火线。
g. 接触电线前,先把总电闸打开,在不得不带电操作时,要注意与地绝缘,先用测电笔检测接触处是否与火线连通,并尽可能单手操作。
高压触电
高压带电体不但不能接触,而且不能靠近。高压触电有两种:
1. 电弧触电:人与高压带电体距离到一定值时,高压带电体与人体之间会发生放电现象,导致触电。
2. 跨步电压触电:高压电线落在地面上时,在距高压线不同距离的点之间存在电压。人的两脚间存在足够大的电压时,就会发生跨步电压触电。
高压触电的危险比220伏电压的触电更危险,所以看到“高压危险”的标志时,一定不能靠近它。室外天线必须远离高压线,不能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捉蜻蜓、爬电杆等等。
⑺ 初中物理的触电有哪几种
一共家用电源就2根线。零线和火线。零线没有电,火线有电。火线和地连接就有电,考虑一下有几种,希望对你有帮助,
⑻ 触电关于物理
如果低的话触电可能性很大,几乎是必然的。
因为电势差实在太大。初中的时候还学过在高压电线杆下走还会有跨步电压呢,说明电势差很大,完全可以使人触电。
⑼ 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触电
判断一个人触电,有一下几种状态:
一、较轻:人体有轻微麻木感,表现无力。
二、较重:接触部位有烧伤,倒地,抽搐。
三、严重:接触部位有烧伤,晕厥不醒,使人失去知觉,乃至更严重就不用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