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要注意的几个步骤
观察:
所谓“观察”,即通过眼、耳、鼻、皮肤等感官感知。如选择测量工具时,我们一定要看清它的量程、最小刻度值、仪器是否完好无损等。实验中,数据的读取角度、现象的鉴别、线路的连接等,几乎每一实验的全过程,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窗口。经常注意要求学生一定要仔细观察。
操作:
它是学生实际动手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例如天平的平衡调节,电表的机械调零等,我们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特别是在做一些带危险性的或损坏性的实验时,应先通过教师的检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坏和意外。
记录:
即在实验中,正确的读取和记录数据,它包括:读取的姿势(例:刻度尺数值的读取时,眼睛应水平垂直或竖直垂直刻度);读取的方法(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准确的记录(数字与单位要准确)。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错误的读取姿势或方法,加深学生对错误和误差的了解,加强学生对动手操作的掌握。同时,也应注重实验的事实,而不能任意加大或减小实验数据,有意迎合实验的真实结果,应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再次对于实验数据的记录,还应该让学生自己制作实验数据统计表,使学生很容易从数据中总结规律等。
分析:
由于操作者不同,实验器材的不同,操作方法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记录的数据,可能导致同一实验结果的不同。我们应及时加以总结和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错误导致的结果,哪些是误差造成的原因,与学生共同探求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的改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思维。
整理:
实验器材的适当选取,实验过程的正确操作,实验数据的准确读取,记录和分析,并不意味着实验的完整结束。实验后器材的归类、整理是各类实验的扫尾工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它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培养学生有始有终的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
B.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的几个环节
我是广州一所外国语学校的 物理课我们这样上:
一、老师先找好资料做成导学案,课前发给大家,学完、做完后收上来检查【导学案有几个大题:①知识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 填空 单选)②目标导学(让同学自己翻书预习做的) ③学习评价(当节课所学内容的练习)】
二、提出问题【当然是与课题相关了】
三、做实验【让同学自己探究(当然是先会讲清楚注意细则),请几个同学到台上做实验,台下也做实验,同时进行。老师在台下巡逻辅导】
四、实验结束,讲知识点【让同学们避忌错误(从刚才巡逻中发现的那些错误),那台上的实验组当例子点评】
五、老师自己做一次实验并总结
六、若课堂有剩余时间,讲多数同学导学案中的错误【若老师没有改,就课堂上对答案并讲解,时间不够,老师这样做:①让课代表在晚自习写黑板上②打印一份答案贴在教室里对③多打印几份全班一组一组传着来对答案】
我不知道你要的是不是这种答案 但我所理解的就是这样的问题所以我这样答 ^V^
C. 如何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
探究性实验能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总是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探究性实验是在一些特定的要求和条件下,是学生自行(或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和完成的实验,是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活动,因此以设计性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条重要途径.
一、掌握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要求一般环节.
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要求,结合初中物理课程的特点和8—9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学探究分为七个环节,并对每一环节提出了探究能力的要求.在探究过程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明确他们所承担的任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出主意、想办法.要让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挥主动作用.同时,科学探究又是一种集体性的协作活动,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由学生个人来进行,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则应通过小组活动,甚至全班性的活动进行.教师善于激励学生提高科学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对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同观点,教师要给予学生的充分尊重.探究性实验的七个环节是: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和惧证据;5、分析和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二、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设计探究活动,创设学习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进行探究的最直接动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选择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发现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那么该如何创设情景呢?可以通过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多媒体展现动画、新奇的实验演示、或用教材中的“?”等,通过这些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新课上,可以通过蝙蝠在夜间如何飞行,猫头鹰在田间怎能样捉到田鼠等一系列与声音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究声音世界的兴趣,进一步完成声音的产生、传播的学习.还可以以“假如没有声音”为主题展开探究声音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探究式实验教学要注意思维的开放,体现“创新”意识.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题、方法的选择上,给予引导、帮助,但不能过多“介入”,更不能“包办代替”.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的参与热情,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通过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等创设情景,引发思维发散,在多种方法中比较最佳方案,进行再“拓展”学生在进行研究性求异思维活动中,创新意识也日益得到培养.
例如:在测定盐水密度的实验时,学生归纳得出两种方案:
方案一:a、用天平测出空杯的质量;b、在空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盐水和空杯的总质量;c、将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
方案二:a、在烧杯中倒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b、将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c、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这两种方案都得利用到了天平和量筒,实验原理基本相同,只是实验的步骤不同.经过学生讨论、对比、分析得出:方案一存在的缺陷是杯中水不能完全倒出,会导致测出密度偏小;而方案二却解决了这个茅盾,会使得测量结果更具有可信性.
四、探究性实验要关爱每个学生,体现学生的全体性.
物理教学中进行探究性活动不能认为只对学习好的学生适用,而对基础差的学生就不适用.其实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智力、情感、品质各不相同,在探究的活动中的表现和探究的深度不同,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引导、激励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从探究中或多或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能使所有学生对物理学习增强自信心、成就感,又能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使物理教学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在实施探究性活动时,如果兼顾各层次的学生,让全班的学生都从中受益,整体进步,从而防止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
五、探究性实验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七个环节,是按探险究的一般过程来设计的,实际进行探究活动时,不一定要按照这七个环节的排列顺序进行,可以交叉进行,灵活掌握.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经历较完整的探究过程.例如,学生开始接触物理时,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探究的环节可以是其中的某几个,甚至是某一个环节,随着学生物理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发展,再逐步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较为完整的探究活动.
(3)在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科的渗透和融合,探究的问题可能涉及化学、生物、地理等多学科,教师应该鼓励和提倡学生应用他们在其他学科中学到和知识和技能,来进行猜想和假设、分析和论证、讨论和交流.
总之,学生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能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过程和方法,从而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的热情和学习物理的兴趣,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D. 物理的科学探究方法的7步
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 (2006-05-31 17:36:42) 分类:探究教学 准确把握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中的七个主要环节,各个要素在整个思维程序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在探究过程中侧重培养的能力也不同。(1) 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基础。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多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尽可能地鼓励或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能使探究者明确探究方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猜想时教师要努力为他们创设情景,让学生思维充分发散,鼓励大胆猜想,不要怕错。同时也要注意猜想的指向性,猜想应有根据,而不是胡猜妄想。学生的猜想应该是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日常生活经验或实事,运用科学的方法或直觉进行猜想。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告蠢的因素”中,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与讨论可能猜想出接触面面积的大小也是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枣颂,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无关因素。(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方案是探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由于这个环节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并且直接影响着探究的结果,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多样性的前提下给予积极的指导,使他们的设计向着有利于探究成功的方向发展。如“探究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在凳友郑选择声源时,有的学生选择钟的“嚓嚓”声,也有学生选择钟闹的铃声。为了探究的成功,教师就应该建议同学们选择前者。(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猜想与假设的正确与否,计划与方案是否可行,探究能否得出结论都必须通过这一环节来检验与支持。在这个环节中能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运用,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这一环节应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教师不要做过多的统一示范,切忌教师做一步学生跟着做一步。(5)分析与论证是科学探究中总结规律,得出结论的环节。这是一个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思维过程,是认识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学生不仅得出了最终的探究结论,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运用归纳、比较、推理等各种思维方法。(6)评估是贯穿于整个探究过程中的一个要素。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是一个评判者,学生也要对自己、对他人、对所经历的探究过程进行评判。探究者或老师对探究方法、探究过程、具体措施、收集的信息、探究的结论及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态度与精神进行及时的评估,能起到进一步优化探究方案,提高科学探究水平与能力的作用。评估作为探究的一大要素侧重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信息交流的能力。这个环节,可采取学生自评、小组评估、教师评估、综合评估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的探究活动,评估的形式可灵活多样,一个探究过程中可以多种评估方式相结合。(7)交流与合作也是在整个探究活动中都要体现的要素。物理的大多数探究活动,一般都要分成探究小组,每个探究小组成员有不同的分工,为了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成员在各负其责的同时要把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全组,以便组内的交流与合作。交流与合作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概括、信息交流的能力。教学中可采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派代表作中心发言和抢答式发言等多种形式。在交流过程中要坚持平等与尊重的原则,既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要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E. 物理实验教学的环节有哪些
答:物理实验教学的环节有以下六步:一:看所谓“看”即“观察和了解”是所有实验的第一环节,包括对实验器材的选取,器材的使用规则,器材的使用范围,以及器材的精确度等,要有一个详尽的了解。
三、做做,即做实验,它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我们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
四、记即在实验中,正确的读取和记录数据,它包括:读取的姿势(例:刻度尺数值的读取时,眼睛应水平垂直或竖直垂直刻度);读取的方法(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准确的记录(数字与单位要准确)。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错误的读取姿势或方法,加深学生对错误和差的了解,加强学生对动手操作的掌握。同时,也应注重实验的事实,而不能任意加大或减小实验数据,有意迎合实验的真实结果,应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六、理实验器材的适当选取,实验过程的正确操作,实验数据的准确读取,记录和分析,并不意味着实验的完整结束。实验后器材的归类、整理是各类实验的扫尾工作,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它培养学生爱护仪器,培养学生有始有终的科学态度的重要内容。
总而言之,要上好一堂生动的,成功的物理实验课“看、调、做、记、析、理”这六个环节缺一可,只有掌握这六个环节,才能使自己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也才能使学生所做实验及相关知识牢固熟练掌握。既能使老师轻松教学,又能使学生愉快接受,从而使物理实验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F. 初中物理实验的方法有哪些
初中物理实验怎么做,有什么比较好用的方法?想了解的小伙伴看过来,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初中物理实验的方法有哪些”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资讯!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
1、控制变量法
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研究弦乐器的音调与弦的颂旁松紧、长短和粗细的关系。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关系。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研究物体的势能与质量和高度的关系。研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
2、图像法
用温度时间图像理解融化、凝固、沸腾现象。电流、电压、图像理解欧姆定律I=U/R、电功率P=UI。压强p=F/Sp=ρgh浮力F=ρ液gV排、功、热量Q=cm(t2-t1)等公式。
3、转换法的应用
利用乒乓球的弹跳将音叉的振动放大;利用轻小物体的跳动或振动来证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用温度计测温度是利用内部液体热胀冷缩改变的体积来反映温度高低。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化成测拉力的大小。通过研究扩散现象认识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运动。
4、比值定义法
比值定义法,就是在定义一个物理量的时候采取比值的形式定义。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概念在物理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5、归纳法
在大量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从具体事中抽象出共同本质,从特殊实例中概括出一般规律的推理方法。在所有的科学实验和原理的得出中,我们几乎都用到了这种研究方法。
6、类比法
为了把要表述的物理问题说得清楚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与之很相似的事物来对照要说明的那些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类比,使人们对所要揭示的事物有一个直接的、具体的、形象的认识,找出类似的规律。
初中物理实验注意事项
探究物理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是“主轴”,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要在过程中得到体现。所以课前对教学过程要进行整体设计和安排。其中主要是实验教学的设计,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学生小制作、课上课下实践活动和科学探讨等,教师课前要做大量的工作。
目前在课前实验准备这个环节上,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为了确保实验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首先克服此方面的不正确想法和做法,认认真真地在课前做好准备:1、按照整体设计的思路认真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2、无论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教师都要反复操作直到熟练,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指导;3、掌握实验操作的时间,注意做到与课时任务、教学进度、教学环节紧密配合;4、对教材规定的实验要不断改进和创新,要适当增补一些小实验;5、认真考虑实验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6、对探究题目的选择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注意循序渐进,要有层次。
常见解题关键
①光学问题抓“法线”
力学题目要从受力分析,两力平衡入手;解电学问题要分析电路的性质(是串联还是并联),弄清各个电表测量的是什么量入手(是总压还局樱纤是分压,是总流还是分流),各个电键的作用是什么?
控制什么用电器(滑动变阻器有效部位是什么?抓住这些信息分析,问题大都可以迎刃而解)。
解物理习题的思维程序
审题→文字翻译→记忆留痕→建立物理情景→找出隐念条件→排除干扰因素→确立解题关键→建立思维网络→列方程解题。
翻译和留痕就是在审题时首先用符号来表示物理量,并标在物理量上,建立物理情景就是运用示意图变抽象为具体。
1、根据公式想物理概念,对于桐仿ρ=m/V,v=s/t,p=F/s,W=F·s,可以记:单位体积某物体的质量叫物质的密度。
2、根据公式记单位,记住物理量的国际单位、常用单位、单位进率。
3、根据公式想变形公式,多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扩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根据公式记影响物理量的因素,例如从f=Fμ记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是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且成正比,又如通过p=F/S记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其实质是乘积式或比值式的物理量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5.通过公式想实验公式是实验的原理所在,从公式中想所要测的物理量,从所测物理量想所需的实验器材,再进一步想实验过程,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初中物理答题方法
1、先拣会做的做一定要先把看上去一眼就会的先做完这样你就有一部分分稳稳的握在手里了你的心态也会不一样了心理就有底了。
拿到卷子先用三分钟时间大概扫一下整套卷子的难度分布大概确认一下答题策略先做会做的在做可能会作的最后作不会做的不会做的尽量写。
2、对于大题:先猜后解的策略即使不会解也要把答案蒙上对于电学比例题因为求R比例的题比例都不大不会给什么3:1.4这样的`比例给的比例都是比较简单的数所以可以先猜后解反正猜得出来猜不出来半分钟就知道猜不出来在规规矩矩的解力学大题也可以这么干只是需要你观察的更好些。
3、多选题如果是计算不会做的情况下也可以用选项去验证题目因为是多选所以肯定应该不止会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这样如果B对用B的结论还能再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一定在其它选项中。
4、透镜成像成放大或者缩小的像最好一眼半秒钟就能看出来又快又准同时为其它题赢得时间。平面镜成像来回就考从多个角度观察玻璃板和水平面是否垂直等固定东西背都应该背下来。
5、电路故障题正着做和反着做。可以先读题目再看是否选项满足题目或者先看选项的故障再看是会否会出现题目所说现象。
G. 求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这个站有很多,还是免费的,但这里发不了地址,自己去找找吧!
站名:好多课件站
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一、主题与背景: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在自然科学学习领域中明确提出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创新能力为目标,以科学探究为主线,通过“探究认识自然现象——形成科学概念和规律——运用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科学探究的过程应注重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分析证据、形成结论等环节。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真正理解科学知识。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测小灯泡功率实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和重要知识点,课堂教学中如何探寻一种适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的教学手段及方法。本课例所探讨的是如何通过“测小灯泡功率的实验”教学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实验探究,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我校正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旨在以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自我反思、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专业研究人员的及时参与。以“三实践二反思”的形式,促进教师个人教学理念的转变及教学行为的改进,改进教学过程,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及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下述课例的实践与分析,使我对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二、实践过程:
第一次实践: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体验和认识
第二次实践: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次实践: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探究意识增强
第一次实践: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体验和认识
教学设想:
在平时教学中,测小灯泡功率的实验学生都做过,测出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泡的电流,根据电功率的数学关系式: ,就能得到小灯泡的功率。教学中教师提出三个探究问题。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出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让学生在计算机仿真电学实验中进行连接。演示操作过程,特别是平时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是学生的弱项,此时,在仿真电学实验中,可以很直观地解决连接以及动态变化情况。另外,对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接线柱的连接,量程的选择都可以有正确的操作过程。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采集有用数据,并通过计算,测出了小灯泡的功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验操作得到了有效的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也碰到许多问题。例如,学生如何进行数据处理,电功率与这些数据之间的联系是什么等等有待解决。
教学反思:
第一次实践后,教研组开展了教研活动,在区教研员指导下进行反思,认为三个问题同时进行设计、连接、采集数据、经过运算解决探究内容容量大,坡度不够,探究不深,学生的印象不深。另外,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操作时间不足,在实践操作中反映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第二次实践: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提高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想:
对第一次实践课所反映出的问题,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新的教学方案,新方案针对学生实验的不足,调整了教学策略,增加了学生对实验探究的讨论,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数据的采集、学生面对方案的可操作性的互助讨论和质疑,尤其是增加了知识的迁移内容,强调了各种设计方案中数学关系式的引入及处理,让学生通过深入讨论、评价,切实提高在探究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问一:某一小灯泡标有“ , ” 字样、电源电压为6V、电键、电流表、标有“50Ω,1.5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现一电压表15V一档被坏(0—3V一档可用),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测定小灯泡功率。
〔教学片段1〕
师:在小灯泡额定电压为3.8伏中,电压表15伏一档被损坏,怎样测定小灯泡功率。
生:把电压表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
师:方法很好,一开始就把电压表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点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电路连接正确后,闭合电键时,滑动变阻应放在最大,此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超过3V,不能直接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
师:怎么办?
(思考讨论后)
生:能否把电压表先接在小灯泡两端,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3V,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也为3V。这时,可以移动电压表,把电压表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调节滑片,使电压为2.2V时,小灯泡两端电压为3.8V,观察电流表的示数为0.3A,就能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
提问二:某一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 、电源电压为6V、电键、电压表、标有“50Ω,1.5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但手中没有电流表,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测定小灯泡功率。
〔教学片断2〕
师: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3.8伏,此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为2.2伏,怎样知道接有电路中电阻丝的电阻大小。
生:能否测出电阻丝的长度?
师:为什么要测出电阻丝长度,才能知道阻值大小? 共3页,当前第1页123 #p#
生:因为滑动变阻器电阻丝总电阻为50欧,总长度为定值,只要测出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用比例的办法,就能得到接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阻值。
师: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生:由电阻定律可知: 。在 (材料性质)、S(横截面积)一定时,R与L(长度)成正比。
师:能否写出关系式?
生:可以。
师:用什么工具进行测量?
生:(思考后)用刻度尺。
……
学生在不断探究思考后,想出了解决办法。通过解决测量接在电路中的电阻丝长度从而求出接在电路中的电阻。
提问三:某一小灯泡的额定电流为 ,电源电压为6V、标有“50Ω,1.5A”字样的滑动变阻器、二个电键、电流表、但手中没有电压表,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测定小灯泡功率。
〔教学片断3〕
师:怎样用电流表测通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
生:是否能让电路发生局部短路。
师:怎样发生局部短路?
生:把电键并联接在小灯泡两端,第一次让电流表示数到达小灯泡0.3A时,闭合并联的电键,使小灯泡发生短路,测出电路中的电流。
师:接下来怎么得到小灯泡两端的电压?
生:用电源电压除以电路局部短路时的电流,得到滑动变阻器接在电路中的电阻,乘以电流0.3A就是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电源电压减去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就是小灯泡两端电压。
师:还有其他方法得到滑动变阻器接在电路中的电阻?
生:能否还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
师:可以,二种方法你们都可以试一试。
……
教学反思:
第二次实践,重点放在学生讨论和进一步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并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寻找理论依据,让学生懂得要解决问题必须有理论基础。可用最简单的工具(刻度尺)解决较难的电学问题。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会采集数据并能用数学表达式进行运算,但不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表格是实验数据处理所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会这样一种科学的归纳方法。
第三次实践: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探究意识得到了增强
教学设想:
在前两次实践基础上,我和组内教师就第二次实践课中存在的不足,又展开了分析及反思。大家提出,是否能就上过的问题再设置一些问题,设置些学生认知上的障碍,扩大些积极思考的范围,是否让学生在不知道电源电压的情况下来设计实验的方案,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增强探究意识,初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思考题:某同学手上有一小灯泡标有“0.3A”字样清晰可见,滑动变阻器上标有“50Ω、1.5A”,电压表一档 坏了,知道电源电压为6V左右,经思考后,想出一个方法测定小灯泡的功率。此题在实验操作时有许多探究的地方,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先讨论,设计出方案再在课内大家交流,共同参与实验,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讨论,最后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案。把电压表接在小灯泡两端,闭合电键,滑动变阻器处在最大值,记录此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把电流表的示数乘以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得到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加上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就能知道电源电压的正确值,随后可以用解决问题(2)中的方法,也可以用解决问题(3)中的方法,测定出小灯泡的功率。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表格或问题设计表格,通过数据的记录、整理,学生能从表格中看出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并能从表格中归纳出应有的结论,也学会了正确的语言表述。
三、总结反思:
第三次实践课是全区公开课。学生通过计算机仿真电学实验,进行分析讨论,观察现象,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实验方法中没有想到的问题,通过学生实际的操作及教师的演示,大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听课的教师对这种边讨论边实验的教学方法,影响深刻,都认为值得借鉴。
通过三次实践和二次反思,我认识到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设置的探究性问题(或称为问题情景)、探究活动能否积极有效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下面这些要素:
1、选择探究内容,要切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能力基础。问题的提出要有思维的层次感及一定的认知坡度。
2、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多渠道、多方位让学生进行探究,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度。
3、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及时地解疑导拨,互动合作探究。
教师必须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不断地递进探究内容的层次,设置学生思维的坡度,通过质疑、讨论、交流等形式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多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还会发现各种仪器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并不断地反思,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尝试、发现、创新”地过程中来。 共3页,当前第2页123 #p#
通过“三实践二反思”的教研活动,深深体会到专业研究人员引领所起的作用和教研组全体教师合作互助的教研活动的重要性,给我的教学带来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教学实践和反思中,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完善我们的教学策略,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使学生“乐学、会学”,在不断地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H. 物理探究过程七大要素是什么
第一要素是提出问题。也就是探究什么,针对什么现象设问。
第二要素是猜想与假设。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
第三要素是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一环节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启发学生讨论、思考,让学生理解实验研究方案,积极投入探索学习.
第四要素是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在实验中加强实验规范操作、安全操作的指导,实验数据及时填入记录表中。第五要素是分析与论证。实质就是对探究的数据进行描述,对探究现象归纳总结的过程。
第六要素是评估。评估的实质是对探究的反思过程,讨论科学探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获得的发现和改进建议等。评估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养成对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结果有评估的意识。
第七要素是交流与合作。全班或同一组内围绕得到什么结论,如何得出结论,有什么体会等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探究实验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师要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个环节还要求学生能对探究过程做出简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