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时间等于什么的公式是什么
时间=路程÷速度
科学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的计算公式:V=S/t,速度的单位是m/s和km/h。
在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米/秒(m/s) 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性质:矢量。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量纲是LT^(-1),基本单位为米每秒,符号m/s,最大值:真空光速c=299 792 458m/s 。
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
求路程的字母公式是:S=VT。
求速度的字母公式是:V=S÷T。
求时间字母公式是:T=S÷V。
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
B. 物理意义上的“时间”是怎么定义的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例如月球绕地球周期,地球绕太阳周期,地球自转周期,原子震荡周期等.爱因斯坦说时间和空间是人们认知的一种错觉.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从一个起点处开始,这也是时间的起点.
所有运动的物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生物运动等运动都是对应的,这个‘运动’就是时间.通常用机械运动的‘运动’即s/v即时间表示所有物体,所有运动的时间.但热运动,光运动等其他运动都可以表示时间的.确切的说机械运动的‘运动’即s/v表示的是运动的多少,表示的是运动多少的量.
时间就是一个变量,一个增量,时间表示的就是运动的多少.时间就是表示运动多少的一个量.时间的本质就是运动的量.
时间的本质:时间是事件先后顺序或者持续性的量度.
时间的本原:就是事物的存在过程.时间是所有事物皆具有的天然属性,时间是存在的表征,是过程的记录,是人们描述事物存在过程及其片段的参数.
C. 物理学中的时间概念
物理学中的时间概念?
时间定义:(物理学定义)时间是两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
首先在一个参考系(要求是惯性系,或者是非惯性系,但过程发生的空间范围无穷小)中,取定一个物理过程,设其为时间单位,然后用这个过程和其他过程比较,以测定时间。
人们在生活中得到的绝不仅仅是事件发生次序的概念,同时也有时间间隔长短的概念,这个概念来源于对两个过程的比较——比如两件事同时开始,但一件事结束了另一件事还在进行,就说另一件事所需的时间更长。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运用可以测量的过程来测量抽象的时间。
D.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时间究竟是什么
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人的意志而改变。说到时间就必须要谈到空间。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表现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形式。时间和空间紧密的交织在一起。现有观点认为,我们所处的时空是四维的,由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构成。
谈到时间和空间,就不得不说相对论,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理论。
狭义相对论中有一个钟慢效应。简单来说就是,物体运动的越快,其所经历的时间越慢。一艘相对于地球高速运动的宇宙飞船,在飞船上的人来看,地球上的人经历的时间变慢了;而从地球上来看,是飞船上的人所经历的时间变慢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两者处于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在不同惯性系参考系中所测量到的时间是不同的。
(原子钟)
热爱科学的朋友,欢迎关注我。
E. 物理时间怎么表示
高中物理“三秒末”“第三秒末”“第三秒”和“第四秒初”:
1、三秒末,是0到三秒结束的时刻。
2、第三秒末,是时刻,第三秒结束时。
3、第三秒,是时间 ,三秒时刻的时候。
4、第四秒初,是时刻,第三秒结束无限接近第四秒的时刻。
时间在数轴上是一段线段长,时刻是一个点。日常用语中末、初、时、等都是时刻,内、前、后多长,等都是时间。凡是第几秒,都是指时间为第几个1秒。
1、时刻:指的是伍茄纤某一瞬间,在时间轴上用—个确定的点表示.如“3s末”;和“4s初”。
2、时间:是两个时刻间的一段间隔,在时纳孝间轴上用一段线段表示。
(5)物理中时间等于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其他时间的表达:
1、第四秒:第四秒是一个时间段,时长为1秒。指的是第三秒末和第四秒末之间。
2、三秒初或三秒内:是指0至3秒时间内开始的时刻。
3、最腔仿后三秒:指的是一段时间里面最后的三秒钟,指的是第一秒开始到第三秒结束之间,表示时间。
4、第三秒内或前三秒:指某时间段之前三秒,表示时间。
F. 物理中时间怎么理解
什么是时间?时间的本质:时间是宇宙事件顺序的度量、描计. t=T(U,S,X,Y,Z.) U-宇宙;S空间,XYZ,.事件,顺序 时间不是自变量,而是因变量,它是随宇宙的变化而变化. t=(S1,S2,S3,...,Sn) 以上是Deng's时间本质、概念、公式:世界事件发生次序的序列.其中,S是事件,S1,S2,S3,...,Sn是事件1,2,3,.,n发生的顺序,时间就是对这些事件发生顺序的排序,标志的计量.
G. 物理中时间的定义是什么
时间定义:(物理学定义)时间是两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
时刻:指一个时间点,如 3:10 ,6点
速率是物体运动的快慢,或等价于路程的变化率。在初中物理中被称为速度,但应与高中物理中的速度加以区别。
它是运动物体经过的路程△S和通过这一路程所用时间△t的比值。即(S1-S0)/(t1-t0)
为了使描述精确些,可以把Δt取得小一些。如果Δt非常非常小,就可以认为Δs/Δ t表示的是物体在时刻t的速度,这个速度叫瞬时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通常叫做速率。
速率是个标量[1],它只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不反映物体运动的方向
H. 时间等于什么
时间是当一个点相对于某坐标系运动时,其运动所形成的直线或线段或曲线就是相对于该坐标系静止的点的时间之一。每个点对应多个时间。相对于某一个时间,静止的点开始运动速度越快时间越慢,当速度与该时间中运动的点一样时时间停止,速度超越该点时相当于正回到过去。
时间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时间概念包含时刻和时段两个概念。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
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例如月球绕地球周期,地球绕太阳周期,地球自转周期,原子振荡周期等。爱因斯坦说时间和空间是人们认知的一种错觉。
(8)物理中时间等于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时间系统
1、世界时UT
格林尼治时间:亦称“世界时”。格林尼治所在地的标准时间。不光是天文学家使用格林尼治时间,就是在新闻报刊上也经常出现这个名词。
2、协调世界时
世界时是采用天体测量的方式测定时间,而因为各种因素,相对于原子时会有微小的误差。为了协调世界时和原子时,科学家们在处理协调世界时。
I. 时间是什么意思
时间 (事件过程长短和发生顺序的度量)
时间是物理学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符号t。在国际单位制(SI)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s,在1967年召开的第13届国际度量衡大会对秒的定义:铯-133的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阶间跃迁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这个定义提到的铯原子必须在绝对零度时是静止的,而且在地面上的环境是零磁场。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定义的秒,与天文学上的历书时所定义的秒是等效的。生活中常用的时间单位还有:毫秒ms、分min、小时h、日(天)d、月m、年y等。
现代宇宙学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之前”没有时间可言。
“永远向前”指时间的增量总是正数。
时间表达物件的生灭排列。“时间”简称“时”。
时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时间概念包含时刻和时段两个概念。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例如月球绕地球周期,地球绕太阳周期,地球自转周期,原子震荡周期等。爱因斯坦说时间和空间是人们认知的一种错觉。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从一个奇点处开始,这也是时间的起点。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2] 中提出:不能把时间、空间、物质三者分开解释。时间与空间一起组成四维时空,构成宇宙的基本结构。时间与空间在测量上都不是绝对的,观察者在不同的相对速度或不同时空结构的测量点,所测量到时间的流逝是不同的。广义相对论预测质量产生的重力场将造成扭曲的时空结构,并且在大质量(例如:黑洞)附近的时钟之时间流逝比在距离大质量较远的地方的时钟之时间流逝要慢。现有的仪器已经证实了这些相对论关于时间所做精确的预测,并且其成果已经应用于全球定位系统。另外,狭义相对论中有“时间膨胀”效应:在观察者看来,一个具有相对运动的时钟之时间流逝比自己参考系的(静止的)时钟之时间流逝慢。
就今天的物理理论来说时间是连续的、不间断的,也没有量子特性。一些至今还没有被证实的,试图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结合起来的理论,如量子重力理论、弦理论、M理论等,预言时间是间断的,有量子特性的。一些理论猜测普朗克时间可能是时间的最小单位。
根据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所解出广义相对论中的爱因斯坦方程式,显示宇宙的时间是有一个起始点,由大爆炸开始的,奇点没有“之前”一说,讨论在此之前的时间是毫无意义的。而物质与时空并存,只要物质存在,时间便有意义。
爱因斯坦认为:“现在、过去和将来之间的差别只是一种错觉。”时间倒流或回到过去,其实是建立在一个不存在的逻辑基础上的。(注明:在基本的物理学定理中没有时间概念,时间不参与计算,这并不表明其不存在,物种衰老、昼夜更替都证明其真实存在,切莫误解其意;相对论中,粒子的很多运动,裂变、聚变,互相之间都是这种关系,互为倒放的关系。)
基本概念
从广义上讲:当一个点相对于某坐标系运动时,其运动所形成的直线或线段或曲线就是相对于该坐标系静止的点的时间之一。每个点对应多个时间。相对于某一个时间,静止的点开始运动速度越快时间越慢,当速度与该时间中运动的点一样时时间停止,速度超越该点时相当于正回到过去。
相对时间
即实时间,用实数表示的时间。指不在额外维运动的点所形成的时间。
绝对时间
即虚时间,用虚数表示的时间。指在额外维运动的点所形成的时间。
与空间关系
空间使事物具有了变化性,即因为空间的存在,所以事物才可以发生变化。空间是没有能量的事物,即当事物能产生变化时,变化产生的能量已经和阻碍的能量相互抵消。[3] 点在空间中变化对点的描述称为被描述点相当于该点的时间【该点运动到某一位置时,被描述点都会有唯一的对应位置,称为此时被描述点的位置】。
被描述点可以随时间变化位置不变,可知时间与被描述点的位置有函数关系。
与平行宇宙关系
从广义上讲:平行宇宙就是宇宙在高一维度的空间中多出来的方向上有差值的平行时空。相邻的宇宙在多出来的维度【坐标】上有着不为零的最小差距。多出来的维度便是相对于宇宙的虚时间,可以通过穿越平行宇宙穿越虚时间。[4]
时间形式
直线时间:在直线上运动的点所形成的时间。
线段时间:在线段上运动的点所形成的时间,即时间段。
时间点:在某一位置上的点所形成的时间。
零时间:始终不动的点所形成的时间。
不存在时间:
相对不存在时间:不是相对于能在最高维度上运动的点的虚时间。
绝对不存在时间:相对于能在最高维度上运动的点的虚时间。
其它形式时间:在曲线、抛物线、折线等上运动的点所形成的时间。
与维度关系
与四维空间关系
从广义上讲:在四维空间三维空间中的虚时间会成为一条空间坐标轴,从此坐标轴上移动可以穿越虚时间。四维空间是所有平行宇宙即所有时间的三维空间的集合。
与五维空间关系
同一时间内同一事物存在不同的变化状态,即不同可能性,五维空间是所有可能的集合。
与引力关系
从广义上讲:
另一方面,引力是所有形式的能量或质量之间的普适的力。它不能被限制于膜上,相反地,它要渗透到整个空间。因为引力不仅能够耗散开,而且能够大量发散到额外维中去,那么它随距离的衰减应该比电力更厉害。电力是被限制在膜上的。然而我们从行星轨道的观测得知,太一阳一的万有引力拉力,随着行星离开太一阳一越远越下降,和电力随距离减小的方式相同。
这样,如果我们的确生活在一张膜上,就必须有某种原因说明为何引力不从膜往很远处散开,而是被限制在它的附近。一种可能性是额外维在第二张影子膜上终结,第二张膜离我们生活其中的膜不远。我们看不到这张影子膜,因为光只能沿着膜旅行,而不能穿过两膜之间的空间。然而我们可以感觉到影子膜上物体的引力。可能存在影子星系、影子恒星甚至影子人,他们也许正为感受到从我们膜上的物质来的引力而大大惊讶。对我们而言,这类影子物体呈现成暗物质,那是看不见的物质。但是其引力可以被感觉到。
事实上,我们在自身的星系中具有暗物质的证据。我们能看到的物质的总量不足以让引力把正在旋转的星系抓在一起。除非存在某种暗物质,该星系将会飞散开。类似地,我们在星系团中观测到的物质总量也不足以防止它们散开,这样又必须存在暗物质。当然,影子膜并不是暗物质的必要条件。暗物质也许不过是某种很难观测到的物质的形式,例如wimp(弱相互作用重粒子),或者褐矮星以及低质量恒星,后者从未热到足以使氢燃烧。
因为引力发散到我们的膜和影子膜之间的区域,在我们膜上的两个邻近物体间的万有引力随距离的下降会比电力更厉害,因为后者被局限于膜上。我们可能在实验室中,利用剑桥的卡文迪许爵士发明的仪器测量引力的短距离行为。迄今我们没有看到和电力的任何差异,这意味着膜之间距离不能超过一厘米。按照天文学的标准,这是微小的,但是和其他额外维的上限相比是巨大的。正在进行短距离下引力的新测量,用以检测“膜世界”的概念。[5]
引力可以弯曲空间,因此可以传播到额外维(如一次函数是线形却被两个未知数描述),通过在平行宇宙中移动穿越虚时间,所有可以通过引力穿越时间。
时区划分
将地球表面按经线划分的24个区域。当我们在上海看到太阳升起时,居住新加坡的人要再过半小时才能看到太阳升起。而远在英国伦敦的居民则还在睡梦中,要再过8小时才能见到太阳呢。世界各地的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各自采用当地的时间, 对于日常生活、交通等会带来许许多多的不便和困难。为了照顾到各地区的使用方便,又使其他地方的人容易将本地的时间换算到别的地方时间上去。有关国际会议决定将地球表面按经线从东到西,划成一个个区域,并且规定相邻区域的时间相差1小时。在同一区域内的东端和西端的人看到太阳升起的时间最多相差不过1小时。当人们跨过一个区域,就将自己的时钟校正1小时(向西减1小时,向东加1小时),跨过几个区域就加或减几小时。这样使用起来就很方便。现今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由于实用上常常1个国家[6] ,或1个省份同时跨着 2个或更多时区,为了照顾到行政上的方便,常将1个国家或 1个省份划在一起。所以时区并不严格按南北直线来划分, 而是按自然条件来划分。例如,中国幅员宽广,差不多跨5个时区,但实际上在只用东八时区的标准时即北京时间为准。
区时:一种按全球统一的时区系统计量的时间。每当太阳当头照的时候,就是中午12点钟。但不同地方看到太阳当头照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例如,上海已是中午12点时,莫斯科的居民还要经过5个小时才能看到太阳当头照;而澳大利亚的悉尼人早已是下午2点钟了。所以如果各地方都使用当地的时间标准,将会给行政管理、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等带来很多不便。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天文学家就商量出一个解决的办法:将全世界经度每相隔15度划一个区域,这样一共有24个区域。在每个区域内都采用统一的时间标准,称为“区时”。而相邻区域的区时则相差1个小时。当人们向东 从一个区域到相邻的区域时,就将自己的钟表拨快1小时.走过几个区域就拨快几个小时。相反当人们向西从一个区域到相邻的区域时,就将自己的钟表拨慢1小时.走过几个区域就拨慢几个小时。在飞机场等交通中心.常将世界各大城市所对应的区时,用图表示出来,以方便旅客。
中国时区(民国时期)
中国共分五个时区:1.中原时区:以东经120度为中央子午线。2.陇蜀时区:以东经105度为中央子午线。3.新藏时区:以东经90度为中央子午线。4.昆仑时区:以东经75(82.5)度为中央子午线。5.长白时区:以东经135(127.5)度为中央子午线。1949年后,改用北京时间。
授时系统
授时系统是确定和发播精确时刻的工作系统。每当整点钟时,正在收听广播的收音机便会播出“嘟、嘟…….....”的响声.人们便以此校对自己的钟表的快慢。广播电台里的正确时间是哪里来的呢?它是由天文台精密的钟去控制的。那么天文台又是怎样知道这些精确的时间呢?我们知道,地球每天均匀转动一次,因此,天上的星星每天东升西落一次。如果把地球当作一个大钟.天空的星星就好比钟面上表示钟点的数字。星星的位置天文学家已经很好测定过,也就是说这只天然钟面上的钟点数是很精确知道的。天文学家的望远镜就好比钟面上的指针。在我们日常用的钟上,是指针转而钟面不动,在这里看上去则是指针“不动”,“钟面”在转动。当星星对准望远镜时,天文学家就知道正确的时间, 用这个时间去校正天文台的钟。这样天文学家就可随时从天文台的钟面知道正确的时间。然后在每天一定时间,例如,整点时,通过电台广播出去,我们就可以去校对自己的钟表,或供其他工作的需要。
天文测时所依赖的是地球自转,而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使得天文方法所得到的时间(世界时)精度只能达到10-9,无法满足二十世纪中叶社会经济各方面的需求。一种更为精确和稳定的时间标准应运而生,这就是“原子钟”。世界各国都采用原子钟来产生和保持标准时间,这就是“时间基准”,然后,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介将时间信号送达用户,这些手段包括:短波、长波、电话网、互联网、卫星等。这一整个工序,就称为“授时系统”。
标准时间
格林尼治时间:亦称“世界时”。格林尼治所在地的标准时间。不光是天文学家使用格林尼治时间,就是在新闻报刊上也经常出现这个名词。我们知道各地都有各地的地方时间。如果对国际上某一重大事情,用地方时间来记录,就会感到复杂不便。而且将来日子一长容易搞错。因此,天文学家就提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且又方便的记录方法,那就是以格林尼治的地方时间为标准。格林尼治是英国伦敦南郊原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所在地,它又是世界上地理经度的起始点。对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都以格林尼治的地方时间记录下来。一旦知道了格林尼治时间,人们就很容易推算出相当的本地时间。例如,某事件发生在格林尼治时间上午8 时,中国在英国东面,北京时间比格林尼治时间晚8小时,我们就立刻知道这次事情发生在相当于北京时间16时,也就是北京时间下午4时,即从东+8个时区,加8个小时。
时间单位
其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刻
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百刻制”是中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到了汉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到了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中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中国古典小说常有“午时三刻开斩”的说法,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魏征丞相在府,夜观乾象,正萟宝香,只闻得九霄鹤唳,却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着他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午时三刻,按照的计时方法,是差十五分钟到正午12点。按阴阳家说法,此时是阳气最盛,而现代天文学认为正午最盛,两者说法略有不同。午时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斩刑的时辰,此时开刀问斩,阳气最盛,人死后的阴气会立刻消散,罪大恶极的犯人,被斩后“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罪刑轻者,可在正午开刀行斩刑,让其有鬼做。所以,“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以显示老龙罪行极重。
更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19:00 - 21:00
二更天:亥时21:00 - 23:00
三更天:子时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03:00 - 05:00
“鼓角”、“钟鼓”都是古时用来打更的器具。
点
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24分钟。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那太宗梦醒后,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点,太宗设朝,聚集两班文武官员。”“三更两点”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点”就是指凌晨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