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能天体物理学的观测研究
观测和研究表明,银河系中最强的X射线辐射来自于包含有一颗致密星和一颗光学主序星的密近双星系统,其中的致密星体积很小、可以是质量为太阳质量三分之一的中子星,或大于三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其强大的引力吸引着光学主星的表面物质和周围气体,形成一个吸积盘。吸积盘物质被黏滞加热至高温等离子体态,在致密星附近产生和发射X射线,所以双星X射线源大多是热辐射天体,光度量级1030焦/秒。而且,由于光学主星的轨道运动,视向的X射线辐射会有轨道周期的掩食效应。另一类X射线强源发生在磁中子星上,具有强磁场的中子星可是密近双星中的致密星,如武仙座X-1;也可是超新星遗迹中的射电脉冲星,如蟹状星云脉冲星。辐射来自极冠处高能电子在强磁场中的同步辐射,视向强度受到中子星的自转周期的调制,这类天体也被称作X射线脉冲星或γ射线脉冲星。蟹状星云脉冲星的33毫秒周期性脉冲辐射一直延续到10千兆电子伏以上,证明这颗中子星极冠处的磁场强度达到了1012高斯。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是银河系外星系尺度上的强X射线发射体,光度范围1036—1040焦/秒,如果用巨型黑洞的吸积模型解释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的强大的能量释放现象,由于有较强的穿透率,X射线的发射即可反映其核心深处的作用规律,接近10千电子伏的X射线发射区已在吸积流进入黑洞视界前的最后稳定区。宇宙γ射线暴是近30年来最有吸引力的一类高能辐射现象,它们的短时标、随机出现的辐射特征很难判定其距离。1997年以来,观测到40多例γ射线暴宿主星系的红移,从而可断定在地球附近观测到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一类宇宙γ射线暴,起源于银河系外遥远星系内恒星尺度的爆发,对因此而无法解释的巨大能量的释放可用带喷注的火球模型解释。宇宙中高于100兆电子伏的高能γ射线辐射被认为与早期宇宙演化以及极高能宇宙线(E接近1021电子伏)的传播行为有密切联系。宇宙线与星际氢分子云的相互作用能够解释银河系盘面上很强的弥漫γ射线辐射。逆康普顿散射在许多天体条件下是解释高能γ射线产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能够到达地球附近的宇宙线称做初级宇宙线,宇宙线核子在其产生及传播过程中,不断受到各种磁场,包括星系际和星际磁场的偏转和加速作用,初级宇宙线失去了原来的方向,只有在1018电子伏以上的极高能区才有可能保留下原始的信息。现在比较共识的是“费米加速机制”和银河系的漏箱模型:宇宙线核子起源于恒星演化晚期的超新星爆发;能量低于1015电子伏的初级宇宙线以质子成分为主,主要来自于银河系内;能量高于1015电子伏的质子会从银河系中“漏”出,初级宇宙线中重核的比例增加;高于1018电子伏的极高能宇宙线应该起源于银河系外,能谱在1021电子伏以上应该有截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