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安交通大学的物理学如何
西安交通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
应用物理学 该专业着重培养具有扎实的物理学理论基础,熟练的实验技能和灵活运用物理学原理和方法解决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问题的能力,适应高新技术发展要求的高级应用物理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设置有:普通物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光电子学、物理实验、数学物理方法、固体物理、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等计算机类课程。
该专业为全日制本科,学制为四年。
毕业生可进入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等工作,或在政府部门、银行、电信、电力企业和高科技公司等进行技术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 本专业招生分数线 查询本专业的各年详细录取分数线及录取位次,请登录高考志愿填报系统!详细的报表显示,让你轻松选择理想高校及专业!
请采纳。
⑵ 考研西安交通大学的物理电子学怎么啊
专业对口是最好的,如果你喜欢西交大,就多去了解这个专业的考试科目和历年报录比。
考试科目为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一
③ 301数学一
④ 804材料科学基础或
812固体物理或
822普通物理学
2012年报名人数为56人,录取人数为30人,竞争不是很大。
其它相关考研信息可以到浩学西交大考研网查看。
⑶ 交大物理系就业形势怎么样啊
交大物理系就业形势还不错。毕业后前景还不错。
西安交通大学(Xi’an Jiaotong University)简称“西安交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国家“七五”“八五”重点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
截至2021年1月15日,学校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项目,建有国家西部能源研究院、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以及129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
2000年以来,西安交大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54项。2012~2016年期间,学校以第一单位完成获得国家三大奖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五。
2017年,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二;郭烈锦教授主持的“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西安交通大学
⑷ 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的物理学科
物理学科现有教授17人(其中博士导师10人),副教授17人。
李福利:男,生于1957年1月20日。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原子核多体量子理论、量子光学中原子与腔场相互作用动力学、光场非经典态的产生、量子干涉效应与原子共振荧光光谱及量子信息方面的研究。2001年6月评聘为校“腾飞计划”特聘教授。曾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1995);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001);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
张胜利:男、1962年3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纳米管结构与物理性质、软物质系统斑图的演化与生长控制、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成果在Physical Review、Physics Letters等国际着名的物理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其中SCI收录24篇,EI收录4篇。论文被国内外同行引用一百多篇次。研究成果获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
丁秉钧:男,1946年12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电接触材料,纳米功能材料。主编“纳米材料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研制的CuCr触头材料已创产值近4亿元。
陈光德:男,1957年5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1. 固体光谱学(半导体和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质);2. 非线性光学;近些年来在国内外物理类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科学研究论文三十余篇,其中二十篇被SCI收录,截至2003年11月,发表的科研论文已被国内外评论引用430篇次;
梁工英:男,1953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纳米磁性材料。 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省部级基金项目4项,横向课题多项。主要研究课题有激光反应合成纳米复合材料,激光快速晶化纳米双相NdFeB磁体,纳米软磁材料等。近年来共在国际和国内着名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外文26篇,被SCI 收录论文20篇,被Ei收录37篇,被引用30多次。
宋晓平:男,博士、教授,博士导师,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研究方向:科研上一直从事相变、磁性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研究开发工作。1997年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第一获奖人)。科研上一直从事相变、磁性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研究开发工作。1995年在英国里兹大学高访1年,2000年在美国特拉华大学高访3个月。先后主持和参加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863项目2项,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其中SCI 收录论文40篇,发表的论文被他文引用40余次,2002年获教育部提名科技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获奖人)。
王永昌:男,1938年11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红外上转换和光存储材料的研究及其应用;纳米金属粒子的光学性质及纳米结构组装体系的研究;原子分子的高激发态结构及碰撞动力学研究;微型激光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1982年,“镧系元素三元络化物化学”获甘肃省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名列第四)。1985年,“激光等离子体光谱学”获甘肃省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名列第一)。1994年,“与热核聚变和短波激光有关的原子参数的研究” 获甘肃省高校1992-1993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名列第二)。2003年,“物理新技术在生物膜液晶态结构及抗癌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名列第四)。
张淳民: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成像光谱技术; 空间光学;大气科学; 信息图像处理;光纤通信技术及低维材料的光学性质等。目前主持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和市工业攻关项目等,先后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863―308、863―2基金和国防科技预研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余篇;近两年在国际重要光学学术期刊Applied Optics,Optics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Optics A上发表论文6篇,国际会议特邀报告1篇;申请专利五项(已获4项) ;主持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省、校级教改项目8项;主编出版《大学物理》、《物理学》、《大学物理》(电子教案)等教材四部。先后获省(部)级、校级奖10余项。作为第一发明人,2002年获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3项;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 2001年-2004年9月(其中2003年由于非典没有外国专家来访),物理学科共有12人次来访,来访期间,与理学院物理学科师生座谈,并作学术报告。
具有实质性的合作主要有:
与美国再生能源实验室高级研究员-Huai Wei在固体理论计算方面进行合作,提供实验样品材料,并指导博士生、硕士生。
参加国际会议:
2002年以来学科教师参加国际会议:4人次;
2002年以来物理学科发表论文情况:发表论文97篇,其中SCI收录5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