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叫物理概念
1、物理概念的形成
物理概念是由三大要素组成的:一是概念形成的基础(感知活动、观察实验、经验事实);二是概念形成的形式(概念结构、数学结构、知识结构);三是概念形成的方法(问题解决、科学方法、观察证实)。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物理概念,并使他们的智力、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
2、物理概念的特点
(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一个概念的建立常常需要在观察和分析一系列事实或实验的基础上,抽象概括一系列具体现象的共同特征,进而判断哪些因素是相关因素,从而抓住共同的本质特征。对于所做出的判断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来检验。在复杂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往往还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推理。因此,可以说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2)物理概念具有定量的性质
物理概念除了具有反映物体的物理性质(即定性的概念)如机械运动、干涉、衍射等;许多物理概念还能反映物体性质改变的变化量,也就是说它还具有质的规定性,这些概念被称做定量性物理量。如速度、温度、质量、电流强度、电场强度等。这种能反映物理概念量的规定性的概念就是所说的物理量。物理概念大多具有定量的性质,它总是与数学和测量联系在一起。
19
Ⅱ 物理是怎么样形成的
穿物理装备,可以达到最高抗75.帮派捐满1350万,选大力混乱,也就第一组守护神,可以增加30点,一共105点.如果你是魔的话每4级会多点物理抗性,或是
女魔
转的盘满多少就增加或多或少的抗性修正.
Ⅲ 物理学中,风、雨、雪、雹、冰、霜、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风是因为空气受热密度降低上升,压强降下周围气体来补充就产生了风
雨
雪
雹
冰
是冷气团入侵
在热气团与冷气团之间发生的水蒸气凝结、凝华等显现
雷电是两块带电相反的云摩擦放电产生的
Ⅳ 物理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雷电 产生条件
雷电监测在我们的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地球大气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形成大气对流运动现象,其中有一部分大气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形成水气云团。作高速对流运动的水气云团,作切割地球地磁场运动,水气云团从而受到地球磁场的作用,在水气云团的两端形成巨大的带正、负电荷水气云团积电层,巨大的带正、负电荷水气云团积电层,受大气对流的冲击,异种水气云团积电层在空中相遇,从而产生巨大的电荷放电现象,形成一种伴有闪电和雷鸣的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自然现象:雷电。雷电一般产生于旺盛的雨季,伴有强烈的剧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
雷电产生的自然条件是:热带大气云团,向东、或向西作高速运动,才能产生雷电现象。作高速运动的寒带大气云团,不可能产生雷电;向南、或北作高速运动的大气云团,也不可能产生雷电。
雷电产生的物理条件是:
1、产生雷电的大气层是一个以水为溶剂与其它溶于水的微量物质为溶质组成的水溶液与气溶胶的混合体的水气云团,以及包围水气云团的绝缘空气组成。
在水气云团中的水溶液与气溶胶的混合体内,存在着微量的酸、碱、盐等物质,这些酸、碱、盐等物质在水气中产生可以自由移动的正、负离子,这些正、负离子为雷电的产生提供了大量的电荷源。
2、水气云团在巨大的空气气流的推动下,需作切割地球磁场运动,从而水气云团中的大量的游离正、负离子则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向水气云团的两端聚集,形成巨大电荷体。
水气云团在巨大的空气气流的推动下,可能向上、向下、向东、向西、向北、向南等方向运动,只有当水气云团有向上、向下、向东、向西作高速运动时,高速运动的水气云团才作切割地球磁场的运动,水气云团中的大量的游离正、负离子则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向水气云团的两端聚集,当巨大的水气云团在高速切割地球磁场运动后,水气云团的两端就形成两个巨大的带电体,只要水气云团周围的绝缘空气足够厚、空气气流方向不变、气流速度不减,这个带巨大正、负电荷的水气云团就始终保持着。
3、在带巨大正、负电荷体的水气云团周围,产生一个巨大的静电场及电场引力;异种大气云团电荷体在电场力及大气对流的作用下相遇而产生放电现象,形成雷电。
在带巨大正、负电荷体的水气云团周围,将产生一个巨大的静电场,根据静电感应原理,原带电云团与其它水气云团或最近地面物体离正或负电荷体最近的一侧被电感应带上巨大的异种电荷。巨大的正、负电荷体之间产生巨大的电场引力,巨大电场引力使带电云团与云团或物体快速接近,当带电云团与其它云团或与地面物体的距离达到绝缘空气的击穿电压时,就发生尖端放电现象。
Ⅳ 物理学上说的分子,原子,是怎么形成的
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但是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见元素合成理论)。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Ⅵ 物理学上说的分子,原子,是怎么形成的
分子--一般指气体或液体的最小微粒
原子--一般指金属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可以组成分子。但是物质特性就变了。
物理上讲分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分子不可分割,因为在分割就不是这种物质了,例如水分子不可分割,分割就变成氢和氧了。分子间存在间隙,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越剧烈,被称为分子热运动。分子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距离小的时候表现为斥力,分子距离大的时候表现为引力,当分子距离过大时分子作用力消失。
原子,主要是讨论物体带电,摩擦起电和放射现象引入的。
物理认为,分子是保持物质物理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和电子所带电荷量相等。正负电荷相互中和,故物质不显电性。原子核与电子相互吸引,使电子束缚在原子内,但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束缚能力不同,在物质相互摩擦时,对电子束缚能力强的物质得到电子带负电,对电子束缚能力弱的物质失去电子,带正电,它们所带电荷量相等。这就是摩擦起电原理。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质子所带电荷量等于电子电荷量,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原子核外电子数。故原子不显电性。
研究发现一些较大的原子核会分裂成小的原子核,并释放出电子,中子光子的射线。被称为核裂变,核裂变可以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现在的核电站就是利用核裂变能量工作的。
一些小的原子核可以聚居在一起变成大的原子核,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太阳的能量就是来自于核聚变。现在还没有实现人类可控的核聚变,如果核聚变能够实现可控,那么人类的能源就可以解决了
Ⅶ 物理学是如何产生的呢
‘物理’一词的最先出自希腊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古时欧洲人称呼物理学作“自然哲学”。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即是研究大自然现象及规律的学问。汉语、日语中“物理”一词起自于明末清初科学家方以智的网络全书式着作《物理小识》。 在物理学的领域中,研究的是宇宙的基本组成要素:物质、能量、空间、时间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借由被分析的基本定律与法则来完整了解这个系统。物理在经典时代是由与它极相像的自然哲学的研究所组成的,直到十九世纪物理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实证科学。 物理学与其他许多自然科学息息相关,如数学、化学、生物和地理等。特别是数学、化学、地理学。化学与某些物理学领域的关系深远,如量子力学、热力学和电磁学,而数学是物理的基本工具,地理的地质学要用到物理的力学,气象学和热学有关。 “物理”二字出现在中文中,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简称,即考察事物的形态和变化,总结研究它们的规律的意思。我国的物理学知识,在早期文献中记载于《天工开物》等书中。 日本学者指出:“特别值得大书一笔的是,近世中国的汉译着述成为日本翻译西洋科学译字的依据.”日本早期物理学史研究者桑木或雄说:“在我国最初把Physics称为穷理学.明崇祯年间一本名叫《物理小识》的书,阐述的内容包括天文、气象、医药等方面。早在宋代,同样内容包含在‘物类志’和‘物类感应’等着述中,这些都是中国物理着作的渊源。” 明代吕坤(1536—1618)着有《呻吟语》,其中卷六第二部分名为“物理”,大体是有关物性学的,并用以引申一些关于人文及世界的观点.宋代朱熹(1130—1200)等人常用“物之至理”或“物理”一词.当代着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引用唐代杜甫《曲江二首》中的诗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来说明物理一词在盛唐即已出现。其实在中科院哲学研究所和北大哲学系编着的《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中华书局)“两汉—隋唐”部分中就记载了三国时吴人杨泉曾着书《物理论》,是研究和评论当时有关天文、地理、工艺、农业及医学知识的着作.更久远的,在约公元前二世纪成书的《淮南子·览冥训》中有:“夫燧之取火于日,慈石引铁,葵之向日,虽有明智,弗能然也,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论,不足以定是非”之论述。中国古代的“物理”,应是泛指一切事物的道理。
Ⅷ 什么是物理概念
所谓的定义是指对此物理现象的通俗解释,而意义是指这个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影响.
比如功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物体所做的功(解释)
意义: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影响)
其实很难说清楚,但是基本就是这样的区别.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如速度
定义:速度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位移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它的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它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1]
Ⅸ 物理的起源是
俗话说:“人是人他妈生的,妖是妖他妈生的。”凡物都有个妈;无论是鸡生出了蛋,还是蛋孵出了鸡,凡事总有个起源。现在,我们就来给“物理”找妈妈。可是:“天上有无数颗星星,那颗最小的就是我, 我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也不知道我在哪里生。 地上有无数个龙人,那个最小的就是我,我不知道我从哪里来,也不知道我在哪里生。”要寻找物理他妈,就像小龙人找她娘一样地困难。
普遍的观点认为物理起源于哲学。因为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等哲学家就开始思考物理问题了。但他们绝不是第一琢磨物理问题的人。因为早他们几百年在中国就有公开出版的《易经》。《易经》是一个搞占卜的迷信书,初看它和以科学为本的物理格格不入,但请您不要忘记《易经》里也诞生了最初人们的朴素唯物思想。比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似乎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预示宇宙的起源——我们现在普遍认为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而中国的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等都是对天地起源的思考和探索。虽然神话终归是胡说八道,但毕竟这还是人类在动脑子的产物。或许神话传说就是物理的雏形。
Ⅹ 经典的物理学形成的基础是什么
从古希腊的数学与哲学研究开始,到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后来是伽利略的实验性的研究方法为物理学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也为牛顿的力学体系提供了前提理论。
经典物理学应该包括两个部分,经典力学和电磁学。 电磁学先由法拉弟等人的实验形成一些零散的理论,后来麦克斯韦把这些实验理论统一到一个方程组里,电磁学理论就此形成一个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