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物理学科 > 物理现代物质观是什么

物理现代物质观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05-15 05:52:14

⑴ 物理学中的物质是什么意思

物理学中的物质指构成宇宙万物的实物、场等客观事物;是能量的一种聚集形式。

⑵ 在物理学中物质的定义是什么

世界上的物质都是化学物质, 或者是由化学物质所组成的混合物。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元素。元素呈游离态时为单质,呈化合态时则形成化合物。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最基本的微粒。分子能独立存在,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原子结合形成分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⑶ 物质的本质是什么

物质的本质是能量。

现代物理学有一个最伟大的发现,那就是“物质就是能量”。

这也是爱因斯坦对人类所作的最大贡献,他向我们揭示,物质只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能量所形成,不管是石头、木头、桌椅,你、我,包括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都是由能量所形成。

我们肉眼所见到的并非真实存在,肉眼看不到的才是真实的存在。

说得更明白一点,我们看到房屋、墙壁、身体都不是真实的,它们只是纯粹的能量。

由于电子的移动速度非常快,以致我们的肉眼看不出来,因而认为它们是一个实体。

物理学家研究了三百年,想找出物质的本质,当他们探索得愈深,就愈感到迷惑。

他们简直无法相信,在物质的里面竟然什么都没有,物质的本质并非物质,而是能量。

你的身体看起来好像是由固体物质所构成,而这些固体物质可以分解成分子和原子。

但根据量子物理学,每一个原子的内部有百分之99﹒9999是空的,以闪电般的速度穿梭在这些空间中的次原子,其实是一束束振动的能量。

这些能量并不是随便任意振动,振动其实就是携带讯息,整个讯息场会把讯息传送到宇宙量子场创造物质世界我们所看到的实相。

爱丁顿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即说:我们总是认为物质是东西,但现在它不是东西了;现在,物质比起东西而言更像是念头。

念头,没错,物质是来自念头,是来自我们的思想。如果不是先有飞机的念头,科技是无法创造出飞机的;

如果不是先有写这本书的念头,这本书也不会呈现在你的眼前。

所以,我们说任何话都要心存善意,而在措词用字上面也不要太重。

我们谈吐时所用的字眼直接明确地影响我们的思想和情绪,一般人处理情绪的中心是右脑,语言中心在左脑。

当右脑认知一个负面的情绪时,会越过并底体传递到语言中心,说出相应的字。同样的,当我们左脑在接收到负面的字眼时,也会传到右脑,反应相应的情绪。

所以,你选择用什么字眼来表达就相当的重要。

言语看似简单,但影响却相当深远。

我们每个人都是魔法师,可以用言语对别人下咒,也可以用咒语帮助别人。

更重要的是,你所下的每个咒语最后都会回到你自己身上,因为咒语是发自于你,你就是整个振波的中心,不是吗?

每个念头就像一颗种籽一样,在种籽里面,你无法看到大树,但只要你播下种籽,并持续浇水灌溉,种籽自然会把自己所需的东西,吸引到身边来,而成长茁壮。

⑷ 现代物质观与近代物质观

仅仅在道尔顿的原子理论发表不到50年后,实验工作者就发现原子并不是不可分割的,而是由更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后来人们又发现,即使这些更微小的粒子也还可以再分割,原子的碎片变得越来越碎。这样一来,整个经典自然科学的宏伟大厦被动摇了。20世纪初物理学的实验彻底粉碎了所有实体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的观点,但是物理学家却不能把比较一致和有意义的概念固定下来:物质概念本身变得有问题了。原子和原子核裂变后出现的亚原子粒子的表现方式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固体,它们具有称之为“非局域性” (non-locality)的神秘的相互关联,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双重性质。

到了20世纪20年代,量子力学领域中的物理学家突然发现,物理实在变得非常奇怪而不可思议。时间和空间再也不是物质原子 (或牛顿的质点)相互作用的被动背景了,它本身也变成了非常复杂的实体,并与光子和电子相互作用,进入物理现象的结构中。对哲学家和具有哲学头脑的科学家而言,看起来似乎是物理世界本身非物质化了,用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话说,它已经变得更像云,而不是像岩石。量子力学抛弃了确定的运动轨迹概念,并把概率决定性引进了物质实在。从这时起,物质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神秘,客观实在在愕然的量子物理学家的眼前似乎烟消云散了。面对着自然界的难解之谜,由丹麦物理学家尼耳斯·玻尔领导的许多科学家决定暂时放弃他们观察到的事物的独立本质的臆想:认为他们的观察客体仅仅是“现象”。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说,“原子物理学家不得不服从这样的事实:他的科学仅仅是连接人类与自然的无限链条中的一个链节,科学不可能简洁地说出自然界‘本身’。”玻尔也同意他的观点,“物理学只涉及我们对自然界能说什么的问题。”根据A·爱丁顿的观点,物理学的永恒世界已经变成了影子世界。尽管有人建议不要考虑超越实验室观察范围的实体的本质,但有些物理学家还是在进一步冒险。他们猜想,用科学语言和“教科书”表述的世界是精神的而不是物质的。海森堡不无遗憾地说到德谟克利特哲学观点的错误,他说世界是按数学,而不是按物质和结构组成的;越过它们自身追问数学物理公式提供了什么是无用的。正如柏拉图在抽象的形式和观念世界中粉碎了爱奥尼亚自然哲学家的唯物主义那样,现在经典力学的决定论世界观在复杂的数学物理公式中也被粉碎了。

科学家不仅不能认识作为多样性复杂现象基础的基本实体,而且甚至不能说这样的实体真的存在于自然界中。很清楚,无论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还是牛顿的质点,都不是物理实在的最终基础。物理学家E·魏格纳说得好,现代量子力学必须满足于讨论“观察”而不是讨论“可观察的”。物理学家可以描述他们观察到了什么,但是不可能把它们说成是独立于被观察而存在的实在。这种情况类似于《爱丽丝奇遇记》中的情况:物质粒子就像露齿而笑的猫,它们显露出笑,但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承担它们的笑。

事情的这种状态并不是令人愉快的,而且决不会被每个人所接受。在实验室中量子的物理学家所遇到的谜引起了现代科学史上有关物理实验的本质的最着名和最有影响的深刻讨论。从1927年到1933年间,爱因斯坦和玻尔定期会见,交流对令人迷惑不解的观察现象的解释。爱因斯坦不承认基本粒子行为中似乎固有的那种奇怪的非决定性,他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思想实验试图证明当时表述的量子理论在逻辑上是不自洽的,而玻尔则回击了超越实际观察范围的任何解释。玻尔指出,自然不仅在我们能够测量和观察到什么上,而且在我们对自然界无任何歧义地说些什么上,都加上了绝对的限制。

惠勒的观点与玻尔和海森堡的观点接近。他认为,当说到粒子时我们再也不是在处理客观的,独立于观察者的实体了,在显示它们发射时被观察到的和被接收到的之间,人们没有任何基础说粒子是什么和粒子正在干什么。用惠勒自己的话说,在被观察到的和被接收到的之间出现的东西是一个“巨大的烟龙”,在粒子发射的地方龙的尾巴是清楚的,在它咬住检测器的地方龙的嘴也是清楚的,但在这两者之间的身子却是“烟雾”,什么也看不清。量子现象真是这个奇怪世界上最奇怪的东西。

今天的量子物理学家已接受了这种最奇怪的现象——按它们的方程做人们希望它们做的事。通常,如果研究涉及到主要公式的有效性的话,物理学家并不冒险探索更实在的东西。事实是,在经过了约70年的研究和探索后,量子力学理论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使人烦恼的不解之谜:任何健康的心灵所能接受的作为独立于观察者的实体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一方面,量子力学理论不能描述作为客体中的要素的那些熟知客体的基本组分。这就是说 (在常识认为是不可想象的),概率性的实体可在一个以上的位置上同时出现,根据我们问什么问题和我们与它们如何作用,它们可能是波,也可能是粒子。另一方面,量子力学理论也不能一般地解释关于我们自己和世界的最基本的直觉:时间的不可逆性。

总而言之,尽管在物理世界的小范围结构中量子物理学在计算过程上取得了无疑的成功,但处于那个世界中的实体仍是模糊的,仍由现实中不可想象的数学形式来描述。这些对计算目的来说也许是足够了,但对于了解其意义来说是不够的。显然,量子理论在本质上仍不完善,因此量子世界的主要理论家还没有成功地对这一问题作出清楚地回答:“什么是物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为基础,在全面总结哲学史和科学史的基础上,对世界的本质做出了科学的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观点,正确地揭示了包括自然、社会和人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无论具体特点如何,都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它们所具有的共同本质就是客观实在。
世界是物质的,也就是说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都是物质的,都是客观实在的具体形态。
第一,自然界是客观的
首先,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无论是无机自然界的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宇宙世界,还是有生命的生物界,都是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产生,并客观地存在着。
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理论证明,宇宙中的一切天体都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物质客体,它们各有自己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决不是上帝意志的产物。现代科学根据对宇宙射线的研究,以及对陨石和从月球上取来的岩石的分析,证明了人类居住的地球和观察到的其他天体一样,都是由同类的化学元素:氢、氧、氮、碳、磷、钙、铁等构成的。宇宙中的其它天体及周围的东西和地球一样都是物质的东西,非物质的神和上帝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论证明,自然界中无机物和生命是统一的。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演化而来的,高级生物是由低级生物进化而来的。生命的基础是以蛋白质和核酸为主的生物大分子系统。现代复杂的生物界是由以前少数原生生物通过遗传和变异的交互作用,由于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经过上亿年的漫长演化而逐渐形成的。
其次,人类产生后,生产劳动使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人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的印记。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自然物必须客观存在着,并且具有可以被人们利用和改造的属性。也就是说,人们利用和改造的自然物,不能是凭空想象的自然物,也不能凭空想象它有什么属性。例如,人们要燃烧取暖,必须有燃料存在。煤可以燃烧取暖,石头却不能。人们不能用想象出来的一种根本不存在的燃料来取暖,也不能想象石头具有可燃烧的属性。
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必须依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遵循自然物的客观规律,不能随心所欲。例如,由于缺水,我们实行“南水北调”工程。长江的水具有满足工农业和人畜用水的属性,而渤海里的水没有满足工农业和人畜用水的属性。我们就是依据长江水的属性,才把它调来。水有自己的运动变化规律,实施“南水北调”必须遵循它的规律,否则,就不能成功。
第二,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自然界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是客观实在的。这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没有意识。但是,对于人类社会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是客观实在的,就比较难以理解。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变化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动机支配下的。尽管如此,人和人类社会仍然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客观实在的。
首先,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是由客观世界发展而来的。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不是上帝或神创造的,而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人类起源和社会发展的理论证明,人和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其次,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社会存在是由一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以及人口因素、地理环境等条件构成的复杂的物质体系。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一种物质力量。构成生产力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实体。生产力既是前人创造的客观结果,又是人们现实活动的产物,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生产关系是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物质关系。社会的一切关系,归根到底都是物质或物质派生的关系。社会的精神生活也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而独立存在,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
再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人类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但是,人们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人类社会必然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种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任何人不能改变的。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范畴。

辩证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朴素唯物主义
又称“素朴唯物主义”。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万物产生于水,并经过各种变化之后又复归于水。中国的“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世界的本原。印度古代的“四大”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风、地、火构成的。这些都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朴素反映,在总体上是正确的。而且,朴素唯物主义往往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在把“五行”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时,还以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用“火”来说明世界发展的辩证景象。他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的、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由于受到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朴素唯物主义是依据直观经验和比较粗浅的自然知识所作的理论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带有猜测的成分,带有直观的、朴素的性质。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属于奴隶主民主派和新兴地主阶级或地主阶级进步阶层的世界观。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产生,朴素唯物主义就不可避免地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代替。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西方哲学史上第二种唯物主义形态,即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例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东西。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儿的二元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但是,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历史领域仍然是唯心主义观点。它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用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否认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否认事物内部因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变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也没有飞跃;离开人的社会性,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看作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随着社会历史和科学的发展,它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代替。

狭义的形而上学
与辩证法相对,指的是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方式
广义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周易》之《系辞》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基本内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把哲学划分为两大不同的基本派别。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意识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阵营。辩证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建立了科学的实践的观点,彻底唯物主义地解决了哲学基本问题,科学地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存在具有无限复杂的多样性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映特性,是物质在地球这一特定条件下经历了从无机物到生物、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从猿到人的漫长岁月的发展而产生的最高产物。劳动实践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脑。人在劳动实践中改变自然界也改变人自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经过亿万次重复而形成的对客观规律的自觉反映。意识和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和思维存在的形式是语言,而语言的外壳则是由物质空气的震动产生的声音。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意识都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物质却是存在于意识之外,可以为意识所反映,而又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但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147~148页)。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统一于物质。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原本没有意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产生于实践,它们的统一又在实践中实现。

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但又明确指出,社会意识归根结柢决定于社会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列宁选集》第1卷,第8页)。社会历史也是统一物质世界中的具有自身客观规律的运动形式,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

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之中,都处在不断产生、不断消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永恒的过程之中。统一物分裂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是普遍联系的最本质的内容,同时又是事物自我发展的根本原因。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质与量是事物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属性。一定的量规定一定的质,一定的质也规定一定的量。质变和量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在肯定自身存在的同时又包含着促使自身消亡的否定的方面,辩证的否定构成从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辩证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肯定与否定是对立面的统一。肯定与否定的统一和斗争构成事物的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范畴是认识客观世界普遍联系之网的网上纽结,它以概念的形式反映了事物自身所包含的种种矛盾关系的各个侧面,是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各个环节。物质与意识、运动与静止、时间与空间、斗争与统一、质与量、肯定与否定,以及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等等,这些范畴都是对立的统一。范畴可以帮助人们从事物的各个不同的侧面分析事物的矛盾,从而达到对事物的较全面的认识。

矛盾分析法是辩证法的根本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 "细胞" 入手,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一步步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发展的全过程。列宁指出这种方法是辩证法的研究方法。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问题的分析等,都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的范例。

认识是辩证过程

认识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认识的对象是普遍联系的、充满矛盾的、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客观世界。认识的主体是物质世界自身发展的最高产物——人类。人类在自己的思维和意识中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不可知论把思维、意识同客观存在绝对对立起来,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不可能完全认识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理论。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然界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人脑的产物归根结柢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包含着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原理,即世界可知性的原理。社会实践是对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驳斥。当人们能够根据某一客观过程所需要的条件使这一过程产生出来,并使它为人们的目的服务时,就证明了人们确实认识了这一过程。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劳动实践使猿脑变成了人脑,从而创造了认识的物质器官。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客观世界不能自然地满足人的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为了生存和发展,人必须改造客观世界,而为了成功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5页)。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并必须回到实践以满足实践的需要,因此实践又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最后归宿。实践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接触和感知越来越多的现象,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只有通过改造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才能拨开笼罩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迷雾而暴露事物的本质。洞察事物本质的理论思维能力是在人类长时期的实践发展的历史中形成和提高的。人类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出各种仪器,扩大和增强了人感知现象的能力,大类还在实践中创造了电子计算机作为人们理论思维的得力助手。正是实践才使人类有了动物所没有的认识能力,离开了实践既无法感知事物的现象也无法理解事物的本质,因而也不可能有认识及其发展。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即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知之不深到知之较深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过程。真理是不可穷尽中国解放前后均采用此体系,只是解放初期苏联专家采用过斯大林简化的体系。
如果我的回答够全面够完整够详细使你够满意的话,请采纳我的答案吧!不要辜负了我的苦心.

⑸ 物理学定义物质是什么

物理学
什么是物理学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研究的范围
——
物质世界的层次和数量级物理学
(physics)质子
10-15
m空间尺度:物


构物质相互作用物质运动规律微观粒子microscopic介观物质mesoscopic宏观物质macroscopic宇观物质cosmological类星体
10
26
m时间尺度:基本粒子寿命
10-25
s宇宙寿命
1018
s绪
论e-15e-12e-09e-06e-031me+03e+06e+09e+12e+15e+18e+21e+24e+27最小
的细胞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dna长度星系团银河系最近恒
星的距离太阳系太阳山哈勃半径超星系团人蛇吞尾图,形象地表示了物质空间尺寸的层次物理现象按空间尺度划分:量子力学经典物理学宇宙物理学按速率大小划分:
相对论物理学非相对论物理学按客体大小划分:
微观系统宏观系统
按运动速度划分:
低速现象高速现象
实验物理理论物理计算物理今日物理学物理学的发展。
物理学是人们对无生命自然界中物质的转变的知识做出规律性的总结。这种运动和转变应有两种。一是早期人们通过感官视觉的延伸,二是近代人们通过发明创造供观察测量用的科学仪器,实验得出的结果,间接认识物质内部组成建立在的基础上。物理学从研究角度及观点不同,可分为微观与宏观两部分,宏观是不分析微粒群中的单个作用效果而直接考虑整体效果,是最早期就已经出现的,微观物理学随着科技的发展理论逐渐完善。
其次,物理又是一种智能。
诚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国科学家玻恩所言:“如其说是因为我发表的工作里包含了一个自然现象的发现,倒不如说是因为那里包含了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科学思想方法基础。”物理学之所以被人们公认为一门重要的科学,不仅仅在于它对客观世界的规律作出了深刻的揭示,还因为它在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思想方法体系。正因为如此,使得物理学当之无愧地成了人类智能的结晶,文明的瑰宝。
大量事实表明,物理思想与方法不仅对物理学本身有价值,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有人统计过,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诺贝尔化学奖、生物及医学奖,甚至经济学奖的获奖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学的背景;——这意味着他们从物理学中汲取了智能,转而在非物理领域里获得了成功。——反过来,却从未发现有非物理专业出身的科学家问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事例。这就是物理智能的力量。难怪国外有专家十分尖锐地指出:没有物理修养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

⑹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物理观”的核心素养培养,具体包含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 作为物理学师范生

摘要 1、物理观念

⑺ 哲学的‘物质’与物理学的‘物质’概念的区别是怎样的

哲学中讲的物质指的是不依赖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而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是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抽象。(生活中我们遇到的物质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哲学中的物质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只要它不依赖人的意识就可以了,比如山川河流是物质,万有引力也是物质,因为它们都是不依赖意识的客观实在。
而物理中的物质指是哲学中物质的具体形态,它更多的只是有形的那种,(构成事物的最小微粒),外延小得多了。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意思是指一切事物的本质,简称‘物质’。物理学上的‘物质’概念也是抽象的概念,意思是指物体的性质。”你的这个看法错误!

⑻ 经典物理学的物质观是什么

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和电子组成的,而且微观物质的运动轨迹可以确定;而现代认为,原子和电子可以进行再分割,微观物质的运动轨迹,比如电子等,不可以准确确定.

⑼ 经典物理学的物质观是什么

经典物理学(包括经典力学,经典电磁学,统计物理学,热力学)现代物理学的两个分支低和宏观的情况下,极限近似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以太网说,使人们认识到的相对时间和空间(四维时空),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性原理和否定的性质没有跳跃的信条。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原子内部结构的粒子物理学,物理学是从经典物理学的时代不同,最后得出的结论,但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总结出的规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⑽ 谁能详细讲讲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为机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它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传统,坚持用物质世界本身具有的某种特性来解释自然界,并用自然科学的材料作根据,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自发的、直观的、猜测的性质,同时利用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来展开与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斗争,从而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及较高的历史成就。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表现在:第一,机械性。它把一种特定的物质形态——原子,当做物质一般,从而混淆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第二,形而上学性。它往往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考察客观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本性。第三,不彻底性。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自然科学的“原子”,把物质结构和物质属性的自然科学理论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混同,混淆了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不能科学地说明世界的共同本质,同时也给后来的唯心主义留下了可乘之机。

代表人物:霍布斯,创立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完整体系,认为宇宙是所有机械地运动着的广延物体的总和。霍布斯认为,物质是永恒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世界统一于物质,除了物质实体以外,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任何非物质的实体。所谓世界,就是无数的物质实体的总和。

价值与困境:近代科学产生于文艺复兴运动,天文学是近代科学的急先锋。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就是科学向神学开的第一炮。随后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于此同时,伽利略提出落体定理,开创了实验和数学相结合解决物理问题的先河,从而被称做"近代科学之父"。而牛顿则是近代科学的,特别是力学的极大成者,他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牛顿力学的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成功的解释了天体运行、潮汐现象等大多数力学问题。根据牛顿力学,天文学家预言了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存在。不久,就在天文观察中找到了它们。
近代科学以强有力的实验和铁的事实,驳斥了神学神化。以神学为基础的经院哲学的威信开始下降,而以科学为基础的科学主义哲学开始兴起。
这样,牛顿的力学促进了机械自然观的形成。牛顿力学只所以有如此高的权威还在于,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是力学占了首要的支配地位,成了带头科学,其它的科学尚未成熟,尚未建立自己学科的基本规律。这就必然要用力学的观点来解释一切、论证一切,形成机械论的自然观。牛顿在《原理》的导言中这样写道:"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现象。本书第一、第二两编中的一些普遍命题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提出的。在第三编中,我为此举了一个例子,那就是用它来说明世界这个体系;因为我根据前两编中数学上所已论证了的命题,在第三编中,我为此举了一个例子,那就是用它来说明世界这个体系;因为我根据前两编中数学上所已论证了的命题,在第三编里我从天文现象中推导出使物体趋向太阳和几个行星的重力,然后根据其他同样是数学上论证了的命题,从这些力中推演出行星、彗星、月球和海潮的运动。我希望能用同样的推理方法从力学原理中推导出自然界的其余一切现象。因为有许多理由使我猜想,这些现象全部取决于某些力。物体的微粒,也是靠了这些力,由一些迄今尚未知道的原因,而互相吸引,粘着成有规律的形状,或互相排斥,而彼此分离;由于这些力我们还不知道,哲学家在自然界里追求,迄今徒劳无功;但我希望本书所奠定的原理,将对这种或某些更正确的哲学方法提供一些线索。"他又说,"我们可以下结论说,一切物体的最小微粒也具有广延性、坚硬性、不可入性、能动性,并且赋有其固有的惯性。这是整个哲学的基础。"笛卡尔把人和动物的肉体看做机器,把动物看做是完全由物理定律支配的,缺乏情感和意识的自动机。他认为,假使我的知识真够丰富,我们就可以使化学和生物学转化为力学;胚种发育成动物和植物的过程是纯粹机械过程。
在牛顿力学的世界,一个物体的初始状态如果是确定的,受力情况是确定的,那么一段时间后它的未状态也是唯一确定的。并且这个物体在每一时刻都有唯一确定的位置和速度,整个过程也有唯一的运动轨迹。这一点在天文学上已经得到成功的验证。力学定律对于自然界所有物质而言都应是适用的。那么自然界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力学解决。
于是,机械唯物主义就有一个必然的结果,那就是决定论。基于牛顿力学的拉普拉斯模型这种决定论的最好陈述。拉普拉斯是一位法国天文学家,也是数学家,他把牛顿的力学体系做了进一步的数学化和普遍化,并成功运用于天体力学中。他说,对一个具有非凡计算能力的妖来说,只要给它一个初始条件,它就可以知道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这个妖史称拉普拉斯妖,集中体现了近代数理实验科学的理想。这个理想就是要把全部的事务都还原到一个决定论的理论体系中,有了这样的体系,我们就可以完全控制自然。
生命和自然在机械唯物主义哲学里,完全失去了神密的面纱。成为一个可以任意改造和任意支配的机械的世界。同时,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产业革命,驾驭热能和电能的人类以一个不可战胜的姿态向自然宣战。大量的煤炭、石油被挖了出来。在各种场合使用它。结果导致了温室效应和酸雨。无节制的开荒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机械化的伐木工具面向森林的时侯,森林就像理发一样大地只剩下树墩。当猎枪面向猛兽,昔日的百兽之王竞不堪一击。没有大不了的,机械唯物主义者心中,改造自然就像修理一架机器。现在科学已经如此发达了,面对大自然,我们还有什么不知道而不敢为的呢?在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导致了今天的环境危机。
这就好比是说,如果一个不懂外科的医生,他就不敢给病人动手术,如果是一个对外科很了解的医生他就敢给病人动手术。但机械唯物主义者绝不是一个艺高人胆大的医生,而是一个自认为自已懂外科学的医生,他不仅是给一个健康的地球动手术,而且是给一个他并没有完全了解的地球动手术。机械唯物主义者的自大最终促成的人类的环境危机。
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随着现在物理学的发展逐渐淡化了。现在物理完全否定了拉普拉斯妖的能力。但是,近代技术的发展却使我们找到了这个拉普拉斯妖。这就是计算机。计算机发明当初主要是用来计算的,可现在,它几乎无所不能。特别是他的发展速度更令人惊叹,个人计算机每17个月速度就可增加一倍。这就是着名的摩尔定律。在计算机发展的近20年里这个摩尔神化一直在不断成为现实。人工智能最终能达到怎样的程度,它会超越人的智能吗?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乐观者一直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当IBM公司的计算机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的时侯,人类为自已所造的机器震惊了。同时,在哲学界,为现代物理杀死的拉普拉斯妖又复活了。现在大型计算机已经可以成功模拟核实验,进行中等尺度和精度的天气预报。会不会有一天,我们可以模拟种子的萌发、人的思维、地球的理化过程。从而成功的预测地震、台风,甚至是某位领导人的决策呢?计算主义者相信这一天迟早是会来的。在许多科幻电影中,机器人和人相比已经有过之,而无不及了。计算主义就是现代的机械决定论。
量子力学的出现,物理学的机械决定论破产了。但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则诞生了另一个机械唯物主义。笛卡尔虽然认为动物是自动机,但却认为人是有灵魂的。现在生物学表明没有一种物质是生命所特有的,不仅动物是一台自动机,其实人也是一台自动机,虽然它是一台复杂的机器,但仍是一台机器。人的心脏就是一个泵,肝脏就是一个化工厂,肾脏是一个过滤器,大脑是一台计算机-----生殖过程也没什么特别的,生物的性状都是由基因决定的。科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寿命、性格,甚至犯罪都和基因有关。这就是基因决定论

阅读全文

与物理现代物质观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