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物理实验报告怎么写,初二为例,简单、明确一点
先写题目,然后就是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最后就是分析和讨论,很简单的,按老师上课的步骤来,一条条写,思路清楚些,然后分析和讨论有自己的看法就好了,对于初中的实验报告,要求不是很高的
⑵ 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怎么写
数据处理阶段:
1.将数据制成表格形式
2.计算各测量元素的平均值
3.计算各元素的A类不确定度和B类不确定度(其中分别代表实验数据的误差和实验仪器的误差)
4.最终表达:x=平均值±不确定度
x的相对误差=不确定度/平均值(百分制)
误差分析阶段:主要讨论误差的来源,可能来自于实验原理或自己实验方法或者实验仪器的改进,然后必须提出如何改进或做的更好之类明确的方法,这样你的分析才是有结果的,有意义的。
通常为了表达的效果我们会使用图像来形象说明,这是有必要的,号的实验报告应该是简洁的,明确的,建设性的,甚至是专业性的
⑶ 物理实验报告 初二
分为三类(消声,吸声,隔声)
简单的实验方法有:原理:用手机为噪声原,以不同材料的做的盒子为隔音器具,每次发同大小声音的歌曲(手机放盒中),在旁边听其声音大小程度。(可以在第一次就把声音调小到当手机被包裹后就听不到声较小),依据不声音下降程度区分隔音材料好坏而分类。
方法:用手机作为制造不同频率的声音(声音(噪声)的大小好控)、分别用课本(可以写物理书)、泡沫、做成和小木盒等厚(等大小:(可写可无))的盒子,还有用毛巾包裹手机(厚度大概一样)。
一上为方法:整理一下就可以了
现象:肯定是毛巾最差所料最好
纸质的和木质一般都是木质的隔音好
(木制密度更大),就说听到的声音强弱不同而得出的结论:自己吹下就可以了。
⑷ 物理实验报告中的“评估”怎么写
大型实验的评估报告要分这样几个步骤来写:
一、实验工作倍受重视
;
二、课改培训工作扎实、有效;
三、实验的进展与初步成效;
四、反思与建议。
一般的实验评估可以分为,优秀,良好,及格等几个等级。主要是对实验的成败和成果做一个估计。
⑸ 初二的物理实验报告4篇!是4篇,拜托了...
器材:粉笔,卷尺,秒表
操作:
1.在空地上用粉笔做一个记号A1,在中间没有障碍物的情况下在适当距离做记号A2.量出A1,A2的距离为s.
2.手拿秒表,计算出自己走完直线A1A2的时间t.
3.则可以计算出自己的步行速度为v=s/t.
1、提出问题:
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响度)可能
1)、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有关;
2)、与人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2、猜想或假设:
1)、声源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人离声源的距离越近,人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用控制变量法)如,
探究1)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的关系:
考虑让人与声源的距离相同,使声源的振幅不同,
看在声源的振幅大小不同时,
听声音响度大小的情况怎样?
探究2)响度与人离声源距的离大小关系
考虑让声源的振幅相同,使人离声源距离不同,
看在人离声源的距离大小不同时,
听声音响度大小的情况怎样?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探究1)选一只鼓,在鼓上放一小纸屑,
让人离声源的距离0.5米(不变),
(1)第一次轻轻地敲击一下鼓,
看到小纸屑跳起(如0.5厘米),
听到一个响度不太大的声音;
(2)第二次重重地敲击一下鼓,
看到小纸屑跳起(如1.5厘米),
听到一个响度很大的声音。
结论:人离声源的距离相同时,
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探究2)的实验过程与上类似。
结论是:声源的振幅相同时,
人离声源的距离越近,人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大。
5、自我评估:
这两个结论经得起验证。如,
我们要让铃的声音很响,我们可以用力去打铃;
汽车鸣笛,我们离汽车越近,听到的声音越响。
6、交流与应用
如果我们声音小了,听众可能听不见我们的说话声,
我们可以考虑:1)让说话的声音大一些(声带的振幅大了);
2)与听众的距离近一些。
实验名称: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目的: 验证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抄书上的实验目的,如果用到DIS系统,有的时候还要加上这样的目的如:练习使用DIS系统进行线性拟合、练习使用秒表 等,不过这些不是主要实验目的啦~)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实验原理:
1.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 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实验步骤: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实验数据:
1.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2. 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8N
3. 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2N
4. 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1N
5. 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6. 将木块翻转,使另一个面积更小的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如果是验证欧姆定律这样的给出试验数据后根据数据画图像,并用计算器拟合算出斜率。)
实验结论:
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 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
4. 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对运动的速度无关。
探究报告:小孔成像
探究者:XX 探究时间:08.10.6 探究地点:XX学校
假设:小孔成像是因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实验步骤:1、将点燃的蜡烛、开有小孔的纸板、光屏三者放在一支线上
2、前后移动光屏,观察,并记录所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反。
结果:通过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大小与光屏的距离有关。
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实验目的:证明空流速与大气压的关系
实验原理:大气压强原理
实验器材:两张纸
实验步骤:将两张纸相靠拢,但不相贴,流出一地的空隙,向中间空隙吹气。
实验数据:两张纸向中间靠拢,吹得越狠靠拢的越近。
分析并得出结论:空气流速越快气压越低。
飞机上升就是此原理
⑹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怎么写
一般来说,步骤差不多是以下的程序
1.先选择标题。这是实验室或你所做的实验名称。可能一些老师会要求有一个标题页,不过也不一定。标题页包括实验室或实验的名称,然后把自己的姓名、指导老师姓名以及日期写上
2.实验目的和原理,应该对实验进行介绍。包括实验的一些背景、定义、理论和历史背景之类的,以及将要采用的方法,如电流串联并联之类的
3.实验仪器,把自己在实验中用到的实验仪器写上,便于后续重复实验,例如电表之类的
4.实验步骤及原始数据,实验是怎么操作的具体,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然后做了几组数据,最后用的是平均值还是什么,把原始数据都写清楚
5.数据处理及结论,那么做了这个实验,最后我们是怎么处理的原始数据,结论是什么,跟目的相对应
基本跟下图差不多
⑺ 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探究课题:声音强弱与那些因素有关 供你参考
1、提出问题:
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响度)可能
1)、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有关;
2)、与人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2、猜想或假设:
1)、声源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2)、人离声源的距离越近,人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用控制变量法)如,
探究1)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的关系:
考虑让人与声源的距离相同,使声源的振幅不同,
看在声源的振幅大小不同时,
听声音响度大小的情况怎样?
探究2)响度与人离声源距的离大小关系
考虑让声源的振幅相同,使人离声源距离不同,
看在人离声源的距离大小不同时,
听声音响度大小的情况怎样?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探究1)选一只鼓,在鼓上放一小纸屑,
让人离声源的距离0.5米(不变),
(1)第一次轻轻地敲击一下鼓,
看到小纸屑跳起(如0.5厘米),
听到一个响度不太大的声音;
(2)第二次重重地敲击一下鼓,
看到小纸屑跳起(如1.5厘米),
听到一个响度很大的声音。
结论:人离声源的距离相同时,
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探究2)的实验过程与上类似。
结论是:声源的振幅相同时,
人离声源的距离越近,人听到的声音响度越大。
5、自我评估:
这两个结论经得起验证。如,
我们要让铃的声音很响,我们可以用力去打铃;
汽车鸣笛,我们离汽车越近,听到的声音越响。
6、交流与应用
如果我们声音小了,听众可能听不见我们的说话声,
我们可以考虑:1)让说话的声音大一些(声带的振幅大了);
2)与听众的距离近一些。
⑻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报告
一、基本物理量的教学
1.
电流
1)
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
电荷为什么会定向运动呢?)
2)
方向:规定正电荷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相对运动)
3)
大小:表示电荷定向移动的快慢
4)
单位:安培
5)
测量:电流表
6)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有分流作用(分流标准)
2.
电压
1)
概念:形成电流的动力,由电源提供(电源有正负极,两者电荷的作用规律).
2)
电源、电压、电流的关系:电源提供电压,电压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3)
大小和单位
4)
测量:电压表
5)
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串联电路有分压作用(分压标准),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相等。
3.
电阻
1)
概念:形成电流的阻力,是导体的特性。
2)
单位:欧姆
3)
大小:由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还与温度有关)
4)
变阻器:靠改变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丝的长度改变电阻的大小。唱见的有电阻箱、活动变阻器。
5)
变化的电路:有两种情况即用开关或用变阻器使电路发生变化。
4.
电功
1)
概念:电流通过用电器所做的功(或所消耗的电能)。电流通过用电器做了多少功就消耗了多少电能。
2)
单位:焦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用千瓦时(即度)
3)
大小:表示用电的多少。
4)
测量:电能表
5.
电功率
1)
概念:表示用电的快慢
2)
单位:瓦特
3)
大小:P=W/t
P=UI
4)
测量:生活中用电能表和钟表来测量,实验室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来测量
二、电路的教学
1.
电路的基本组成原件及其作用
(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将其他能转化为电能)
(2)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将电能转化为其他能)
(3)开关:控制用电器工作与否的装置,通常串联使用;若并联使用,则将与之并联部分短接。
(4)导线:导线也有电阻,但很小。
2.
最简单的电路: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
3.
串联电路:各用电器互相影响。
4.
并联电路:各用电器互不影响。
5.
可变化的电路
三、定律:I=U/R
1.
定律的理解:电流的大小由电压和电阻决定,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2.
定律的运用:电流、电压、电阻三量中知道两个则可求得第三个;电流、电压、电阻三量中知道两个的关系,则可求得第三个的关系。
3.电源电压、电阻是特性量,一般不变。
四、公式的运用
1.I=U/R
2.P=UI
3.P=U
U/R
4.P=I
IR
请求分啊
望采纳。
⑼ 初二物理凸透镜成像实验报告
、目的: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二、器材:放大镜,光具座,蜡烛,光屏等
三、步骤:1 利用平行的太阳光线照射凸透镜,移动凸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光点,测量凸透镜到光屏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2 把蜡烛放在凸透镜的焦距内,在另一侧能够看到放大的虚像;3 把蜡烛放在大于焦距小于2倍焦距的地方,在另一侧移动光屏,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放大的实像;4 把凸透镜放在2倍焦距以外,在另一侧移动光屏,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四、数据:f= cm.(每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不一样。)
五、分析:(写凸透镜成像规律)
u是物距 v是像距 f是焦距
u>2f,倒立缩小的实像 2f>v>f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2f>u>f 倒立放大的实像 v>2f
u=f 不成像
u<f正立放大的虚像 无 物像同侧
附:1/u + 1/v=1/f (凸透镜成像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