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物理学科 > 物理学倍他衰变定量理论是什么意思

物理学倍他衰变定量理论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05-16 03:13:38

‘壹’ 中微子寿命

当前对中微子磁矩的实验灵敏度比标准模型预测高出多个数量级。 因此,下一代实验的潜在测量将强烈要求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物理学。 但是,大的中微子磁矩通常会引起对中微子质量的大的修正,并导致微调。 我们证明在中微子质量与中微子磁矩成比例的模型中。 我们重新审视,讨论并提出了仍可为大中微子磁矩的潜在测量提供理论上一致解释的机制。 我们发现只有两种可行的机制可以仅对马约拉纳中微子实现大的过渡磁矩。

INO-ICAL探测器对大气中微子对中微子衰减的敏感性
探索了拟议中的印度中微子观测所(INO)处的磁化铁量热计(ICAL)探测器对使用大气中微子的质量本征态ν3的不可见衰减的敏感性。 包含地球物质效应的完整的三代分析是在一个同时具有衰减和振荡的框架中执行的。 事实证明,大气中微子提供的宽能量范围和基线对于限制ν3寿命是极好的。 我们发现,在500 kton-yr的暴露量下,ICAL大气实验可以将90%C.L下的ν3寿命限制为τ3/ m3> 1.51×10-10 s / eV。 这比MINOS的范围要紧2个数量级。 隐形衰减对θ23和|Δm322|精度测量的影响 也被研究。

TXS 0506 + 056的多信使观测结果显示违反中微子洛伦兹的限制
可以使用IceCube协作从blazar TXS 0506 + 056方向观察高能(E200TeV)中微子,以及通过MAGIC和其他实验同时观察到来自同一物体的增强γ射线 在中微子能量呈线性的中微子传播中对洛伦兹违规设置严格的约束条件:Δv= -E / M1,其中Δv是与光速的偏差,而M1是未知的高能尺度,受其限制 实验。 考虑到中微子和光子传播时间的差异约为10天,我们发现M13×1016 GeV。 这将中微子传播中线性洛伦兹违反的先前限制提高了多个数量级,二次洛伦兹违反也是如此。

反应堆反中微子测定中微子质量等级的实验条件
本文报告了使用核反应堆中产生的电子反中微子(νe)确定中微子质量等级的优化实验要求。 中微子质量层次的特征可以从|Δm312|中提取。和|Δm322| 通过将傅立叶正弦和余弦变换应用于L / E频谱产生振荡。 为了确定中微子质量等级高于90%的概率,在sin22θ13= 0.1的条件下研究了能量分辨率作为基线的函数的要求。 如果中微子探测器的能量分辨率小于0.04 /Eν,并且从贝叶斯定理获得的确定概率大于90%,则探测器必须位于距反应堆48-53 km处以测量能谱的 这些结果将有助于建立确定中微子质量等级的实验,这是中微子物理学中的重要问题。

论文研究 - 激光辅助产生和检测非核低能中微子-抗中微子束
有人认为,能量,动量和自旋以及QM跃迁概率的守恒允许在原子内(非核)激光跃迁中生成和检测低能(eV)中微子和反中微子。 激光介质中上下激发态之间的两个量子跃迁可以支持中微子和反冲反向传播的反中微子的成对发射,每个中微子都承载着激光跃迁能量的一半。 它们沿着与腔内激光束在激光介质中相同的轴沿相反的方向传播。 估计表明,与一个量子激发的激光光子发射相比,该两个量子事件的概率约为10-7。 分子/原子物质不可能吸收或释放单个抗中微子或中微子,因为它们携带自旋s =±h / 2,这违反了此类过程所需的Δs=±nh(n =整数)。 但是,在激光器内部,中微子或反中微子通过时,可以激发激发态发出的光子

‘贰’ β衰变的定量理论是什么

费米理论

‘叁’ β衰变是什么意思

β衰变
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β粒子或俘获一个轨道电子而发生的转变。放出电子的衰变过程称为β-衰变;放出正电子的衰变过程称为β+衰变;原子核从核外电子壳层中俘获一个轨道电子的衰变过程称为轨道电子俘获,俘获K层电子叫K俘获,俘获L层的叫L俘获,其余类推。通常,K俘获的几率最大。在 β衰变中,原子核的质量数不变,只是电荷数改变了一个单位。

‘肆’ 无中微子双 beta 衰变在物理学中具有什么意义

自爱因斯坦开始,人们一直在寻求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统一,即人们想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统一描述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牛顿对万有引力作用机制的解释是超距作用。爱因斯坦对引力的解释是时空弯曲。场相互作用理论认为强相互作用是传递胶子实现的;弱相互作用是通过传递中间玻色子实现的;电磁相互作用是传递虚光子实现的;引力相互作用是传递引力子实现的。然而,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理论不是统一场论。场相互作用理论成功之处是预言了新粒子的存在,而失败之处就在于违背了动量守恒定律,因为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在两物体间传递粒子产生的是斥力,而非引力,硬说成引力就是最大的失败。对电磁力的作用机制的解释更是含混其词,逻辑错乱。笔者认为建立统一场的关键是承认在两物体间传递粒子只能产生斥力而非引力,并且要坚持动量守恒定律,这样四种自然力的作用机制才可以得到统一描述。在量子力学中,人们把自旋为h/2的粒子形成的场形成的场称为旋量场,而中微子——反中微子是一种自旋为h/2,质量为0的粒子,所以它构成旋量场。1930年德布罗意用中微子——反中微子场来构造电磁场。1956年海森堡提出“宇宙方程”,1998年笔者又提出了万有引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均是微观粒子对中微子——反中微子屏蔽而产生出的作用力。这样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均可在中微子——反中微子场的模式下统一描述,但是有别于一般的“旋量统一场论”,笔者在此提出一个“中微子——反中微子超旋统一场论”即是这一名称的来源。一、中微子——反中微子超旋统一场论(一)基本假设1.中微子——反中微子参与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虽然中微子是泡利在1931年根据能量和角动量守恒定律推测在β衰变过程中发现的(现在已知泡利当年发现的中微子,实际是反中微子),长期以来人们错误地认为中微子只参与弱相互作用,而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宇宙中暗物质大约占宇宙总质量的90%以上,而其中主要成分是中微子——反中微子构成的暗能量。因此可以说中微子——反中微子主宰了整个宇宙,微观粒子是通过对中微子——反中微子的吸收与发射、传播与屏蔽(碰撞)而产生出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即微观粒子相互间对中微子——反中微子吸收与发射及其变化产生出了电磁力。微观粒子相互间对中微子——反中微子流的屏蔽产生出了万有引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2.吸收与发射、屏蔽与传播中微子——反中微子是物质的基本属性(1)电荷是物质吸收与发射中微子——反中微子能力大小的量度,而且是量子化的,并且存在吸收与发射的不同能级,这个能级已被命名为单位电荷的自旋了。(2)夸克的分数电荷是夸克吸收与发射中微子——反中微子的不同能级,这个能力的大小是量子化的,它已被命名为了分数电荷。(3)同种电荷间具有吸收与发射共有特定频率的中微子或反中微子的能力;异种间没有吸收与发射共有特定频率的中微子或反中微子的能力。即有同种特定频率的中微子或反中微子吸收与发射能力的微观粒子为同种电荷;如果没有同种特定频率的中微子或反中微子吸收与发射能力的微观粒子则为异种电荷。究竟正电荷或负电荷是吸收与发射中微子或是反中微子则由实验确定。(4)磁场是运动电荷产生出的对中微子——反中微子吸收与发射能力的变化,类似在原正负电荷吸收与发射正反中微子的过程中形成的中微子——反中微子场中产生出的一个附加中微子——反中微子的场。(5)光子、中间玻色子、胶子等粒子对中微子——反中微子具有吸收与发射和屏蔽的能力,它们都是吸收与发射和屏蔽中微子——反中微子与其它微观粒子发生相互作用的,它们是力的协调者而非一般意义下的力的传递者。而光子吸收与发中微子——反中微子的能力还以一定的频率而变化。因而形成量子化的变化电磁场。原子、分子等对光子的吸收与发射也是通过中微子——反中微子场进行的。(6)物质的质量是物质微粒屏蔽中微子——反中微子能力大小的量度,它也是量子化的,这就是物质质量的起源。光子如果静止其屏蔽中微子——反中微子的能力为零,所以静止质量为零,只有运动时其屏蔽能力不为零,所以光子有运动质量而没有静止质量。(7)中微子——反中微子在宇宙中的数量极多而且数量大致相等,并具有各向同性的性质。二、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作用机制(一)电磁场相互作用的作用机制1.库仑定律的作用机制(1)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正负电荷吸收与发射正反中微子的种类不同,具体正电荷与负电荷各吸收与发射微子或是反中微子的种类及频率应由实验确定。只要应用照度定理即可推出库仑定律。对电荷来说吸收与发射正反中微子有球对称性,正是这个原因产生出了同种电荷在吸收与发射相同频率的正反中微子时,由于碰撞压力差的作用,效果上相当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现象。显然,同种电荷排斥力的大小F=KQ1Q2/r2,方向指向吸收与发射正反中微子的中心。因为两个相互靠近的同种点电荷间的吸收与发射相同频率的正反中微子的能力比无穷远处同种电荷吸收与发射正反中微子的能力强,由动量守恒定律知道,两个相互靠近的同种点电荷相互排斥。(2)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因为异种电荷不能吸收与发射相同频率的正反中微子,异种电荷在与无穷远处的同种电荷之间吸收与发射相同频率的正反中微子时,由动量守恒定律知道,异种电荷间都将受到来自无穷远处正反中微子的碰撞压力差作用而被正反中微子推到一起,在效果上相当于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力的大小F=-KQ1Q2/r2,方向指向吸收与发射正反中微子的中心。2.洛仑兹力的作用机制(1)同向运动的同种电荷相互吸引笔者已经指出,电荷的本质是微观粒子对正反中微子的吸收与发射能力大小的量度。而同向运动的电荷相互间的吸收与发射相同种类特定频率的正反中微子的能力将比它们在没有同向运动时吸收与发射正反中微子的能力有所变小,主要是它们之间有一段距离,由于运动往往造成许多无效吸收与发射方式的出现,但是这对它们与无穷远同种粒子的吸收与发射影响不大,这主要是宇宙中正反中微子各向同性的原因,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就会得出一个小于没有同向运动的相同距离处的同种电荷的排斥力。这个力与运动方向相垂直,为了确定这个方向,人们臆想出了另一个有方向的量,即与这两个方向均垂直的磁场力及其磁场方向。说穿了,磁场实质上是人们为数学计算的方便而臆想出的场,它不是直接的电荷吸收与发射正反中微子产生的正反中微子场(库仑力场),而是一个附加的正反中微子场。笔者认为这就有如附加在同向运动的同种电荷的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洛仑兹力。显然洛仑兹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垂直,而磁场方向由电荷种类及运动方向与同向运动同种电荷相互吸引的洛仑兹力方向确定,这一方向人们把它设想为磁场方向,很明显F=qv×B.(2)同向运动的异种电荷相互排斥两异种电荷如果没有运动,它们之间只有吸引力,但是当异种电荷同向运动时,它们原来本来不吸收与发射正反中微子,现在由于运动的原因,无限远的同种电荷发射的正反中微子终于有机会作用在原来被异种电荷屏蔽的方位,结果造成了吸收与发射正反中微子的现象,这就象是在静止的异种电荷间附加了一个斥力,方向始终与运动方向垂直,这就是说两异种电荷间由于同向运动将附加一个排斥力,即在假设库仑力不变的情况下附加了一个洛仑兹力。其大小同样由F=qv×B确定。如果在有电流的导线中,两直流导线的库仑力几乎抵消,而附加库仑力,即洛仑兹力则会显现出来,结果洛仑兹力在载流导线间成了起主要作用的库仑力,这就是同向载流导线相互吸引,异向栽流导线相互排斥的原因。从磁场形成机制可以看出没有所谓的磁单极子的存在。(二)万有引力的作用机制物质在宇宙中各向同性的正反中微子流的作用下将产生布朗运动,从而形成波粒二象性,并产生出测不准原理(不确定性原理),而两物体间在一定距离处对宇宙中各向同性的正反中微子流的屏蔽将产生出万有引力,力的大小为F=Gm1m2/r2,而万有引力的方向指向屏蔽中心。由于笔者有《万有引力定律作用机制的宇宙风假说》一文,这里就不赘述了。(三)强相互作用的作用机制强子是由不同颜色的夸克构成的,而笔者认为强子类似“马德堡半球”,强子整体无色。分数电荷是不同夸克对不同种类与频率的中微子——反中微子吸收与发射的不同能级。原子核对那些不被吸收与发射的宇宙中的其它频率的各向同性的中微子——反中微子流有强大的屏蔽作用,而形成类似“大气压”的压力,从而产生出与电荷无关的核力,即强相互作用力,显然它是短程力。夸克可以有一个胶子场。夸克与胶子均通过吸收发射与屏蔽中微子——反中微子发生相互作用。在原子核周围有强大的中微子——反中微子流形成的压力差的存在,这就是核力与电荷无关性的来源。也是夸克禁闭的来源。(四).弱相互作用的作用机制弱相互作用力同样是靠微观粒子对中微子——反中微子的屏蔽而产生的。同样类似“马德堡半球”。因为屏蔽截面较小,所以强度小于强相互作用力,它同样是短程力。中间玻色子也要通过对正反中微子的吸收、发射与屏蔽和其它粒子发生相互作用。对中子来说,中子将在吸收与发射中微子——反中微子的过程中而发生能级跃迁,在跃迁过程中出现一定几率的中子衰变。二.中微子——反中微子超旋统一场方程中微子——反中微子的超旋统一场方程是一个描述中微子——反中微子吸收与发射、屏蔽(碰撞)及其传播方式的方程,引用狄拉克方程写成如下形式:1/C??ψλ/??t+∑σλμ·▽Ψμ=0其中φλ为中微子的多分量波函数,σ的性质待定。这样四种力在这一模式下得到了统一描述。而海森堡的旋量波函数的非线性方程:γμ??μψ+l^2。??(ψψ)ψ=0也可能在一定范围应用到中微子——反中微子的超旋统一场论中,用来描述中微子——反中微子的吸收、发射、传播和屏蔽的场的方程。到目前为止,笔者已提出了中微子——反中微子的超旋统一场论的轮廓,它与1930年德布罗意尝试的中微子——反中微子场描述电磁场不同之处在于提出了电磁场的作用机制,并且扩大到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与海森堡的宇宙方程不同的是用中微子——反中微子场来描述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作用机制,因为有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内在作用机制才有可能有统一的中微子——反中微子的旋量场描述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所以笔者的理论在这些方面与德布罗意与海森堡的“旋量统一场论”不同,为了以示区别,因此笔者把它称之为“中微子——反中微子的超旋统一场论”,以在描述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上独树一帜。

‘伍’ 物理学中发生β衰变的条件是什么

追问当放射性元素的原子的核外电子具有较高能量时,将发生β衰变。
这个观点是否正确? 如果错 错在哪?
你说的这个是伽马衰变,高能电子向低能轨降低,释放光子

‘陆’ 关于放射物理学 元素α衰变β衰变γ衰变本人仅有高一的知识,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忙讲解下,

元素又称化学元素,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种基本的金属和非金属物质,它们只由几种有共同特点的原子组成,其原子中的每一核子具有同样数量的质子,质子数来决定元素是由种类.α衰变:原子核自发放射α粒子的核衰变过程.α粒子是电荷数为2、质量数为4的氦核He.β衰变: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β粒子或俘获一个轨道电子而发生的转变.放出电子的衰变过程称为β衰变.γ衰变:是电磁波的一种,不是粒子;原子核从不稳定的高能状态跃迁到稳定或较稳定的低能状态,并且不改变其组成成分的过程.γ衰变时所放出的射线称作γ射线.通常在发生α衰变或β衰变时,所生成的核仍处于不稳定的较高能态(激发态),在转化到处于稳定的最低能态(基态)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这种衰变而放出γ射线.

‘柒’ αβ衰变是什么

α衰变,又名阿尔法衰变,是一种放射性衰变(核衰变);发生α衰变时,一颗α粒子会从原子核中射出(附注:α粒子,又名阿尔法粒子,即氦-4核,⁴₂He,即一颗由2颗质子和2颗中子组成的原子核); α衰变发生后,原子核的质量数会减少4个单位,其原子序数也会减少了2个单位。

α衰变是一种核裂变,当中涉及量子物理学中的隧穿效应,和β衰变不同的是α衰变是由强核力力场产生和控制。

一颗α粒子带有5兆电子伏特的动能(约等于一颗α粒子的总能量的0.13%),其移动速度是每秒15,000公里,即是只达到5%光速(光速是时速1,079,252,848.8公里);由于α粒子相对大的质量,其+2的电荷,以及相对慢的移动速度,它们实在太容易就会和其他原子核和粒子反应及失去其能量,α粒子在几厘米厚度的空气内就会被吸收。

(7)物理学倍他衰变定量理论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在天然核素中,只有相当重的核(A> 140的核)才可能发生α衰变,而且主要发生于A> 209的重核。利用核子的平均结合能不难解释这一现象(见原子核)。

不同的α放射性核素具有不同的半衰期,半衰期的长短同α粒子的能量有强烈的依赖关系。例如U238放射的α粒子能量是4.20兆电子伏,而Po212放射的α粒子能量是8.78兆电子伏,相差2.1倍,而U238的半衰期是4.468×10^9年,而Po212的半衰期是3.0×10^-7秒,却相差10^23倍。

这反映了α粒子能量的微小改变引起了半衰期的巨大变化。1911年,H.盖革和J.M.努塔耳总结实验结果,得出衰变常数λ和α粒子能量之间的经验规律。

‘捌’ 物理学中的衰变是怎么个原理

放射性元素放射出粒子后变成另一种元素的现象。也叫蜕变。
不稳定(即具有放射性)的原子核在放射出粒子及能量后可变得较为稳定,这个过程称为衰变(Radioactive
decay)。这些粒子或能量
(后者以电磁波方式射出)
统称辐射(radiation)。由不稳定原子核发射出来的辐射可以是α粒子、β粒子、γ射线或中子。
放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该核素的原子核数目会逐渐减少。衰变至只剩下原来质量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该核素的半衰期(half-life)。每种放射性核素都有其特定的半衰期,由几微秒到几百万年不等。
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变为新核的现象.原子核是一个量子体系,核衰变是原子核自发产生的变化,它是一个量子跃迁过程,它服从量子统计规律.对任何一个放射性核素,它发生衰变的精确时刻是不能预知的,但作为一个整体,衰变的规律十分明确.若在dt时间间隔内发生核衰变的数目为dN,它必定正比于当时存在的原子核数目N,显然也正比于时间间隔dt
.衰变不受任何条件的影响,是物质特有的性质。
衰变有3种:
α衰变

β衰变
和γ衰变。

‘玖’ β衰变的原理

β衰变中,原子核发生下列三种类型的变化:
其中X和Y分别表示母核和子核,A和Z为母核的质量数和质子数,e和e+为电子和正电子,v和堸为中微子和反中微子。 β衰变能分别表示为
其中mx和my为母核原子和子核原子的静止质量,me为电子的静止质量,Wi为轨道电子结合能,с为光速。
轨道电子俘获过程所形成的子核原子,由于缺少了一个内层电子,原子处于激发状态,它可以通过不同方式退激。对于K俘获,当L层电子跳到K层填充空位,可以发射标识X射线,或称特征X 射线。它的能量是 K层和L层电子的结合能之差hv=Wk-WL;当L层电子跳到K层空位时,也可以不发射标识X射线,而把能量交给另一个L层电子,使其克服结合能而飞出,这种电子称为俄歇电子,它的动能Ee=hv-WL=Wk-2WL。轨道电子俘获总伴随有标识X射线或俄歇电子的产生。
β衰变的电子中微子理论 β衰变中放出的β粒子的能量是从 连续分布的。为了解释这一现象,1930年,W.泡利提出了β衰变放出中性微粒的假说。1933年,E.费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β衰变的电子中微子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中子和质子可以看作是同一种粒子(核子)的两个不同的量子状态,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变,相当于核子从一个量子态跃迁到另一个量子态,在跃迁过程中放出电子和中微子。β粒子是核子的不同状态之间跃迁的产物,事先并不存在于核内。所以,引起β衰变的是电子-中微子场同原子核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属于弱相互作用。这个理论成功地解释了β谱的形状,给出了β衰变的定量的描述。
β跃迁几率 根据量子力学的微扰论,费密理论给出单位时间发射动量在p到p+dp间β粒子的几率为, (1)
式中g是弱相互作用常数,Mif是跃迁矩阵元,啚是普朗克常数h除以2π,F(Z,E)是库仑改正因子,它描述核的库仑场对发射β粒子的影响,是子核电荷数Z和β粒子能量E的函数。跃迁几率的大小主要由跃迁矩阵元|Mif|的大小决定。
β跃迁分类 根据跃迁矩阵元的大小,可将β跃迁分为容许跃迁、一级禁戒跃迁、二级禁戒跃迁等。级次越高,跃迁几率越小;相邻两级间,几率可以相差几个数量级。
费密理论给出β衰变对母核同子核间的自旋和宇称变化的选择定则:对于允许跃迁,自旋变化|ΔI|=0,1,宇称变化 Δπ=+1;对于一级禁戒跃迁,|ΔI|=0,1,2,Δπ=-1;对于二级以上的如n级禁戒跃迁,|ΔI|=n,n+1,Δπ=(-1)。 在β衰变的研究中,常将式(1)改写为, (2)式中。对容许跃迁,|Mif|与β粒子的能量无关,K为常数。此时若以为纵坐标,E为横坐标作图,则得一条直线。直线同横轴的交点为β粒子的最大能量Em。这种图称为居里描绘,也称费密-居里图。这样,居里描绘可用来精确地测定Em。此外,也可用来分解复杂的β谱。对于禁戒跃迁,Mif往往不是常数,则按式(2)作图时不是一条直线。这时可引入一个同β粒子能量有关的因子Sn(E)对居里描绘进行改正,即把K中同能量有关的因子分出来,,使K┡为常数。此时式(2)可写成
,改正后的居里描绘取
对E作图,仍是一条直线。Sn(E)由理论可以计算。因而,通过理论同实验的比较,可决定Sn(E),从而可以定出禁戒跃迁级次n。 通过对β粒子动量分布式(1)的积分,假定跃迁矩阵元Mif同β粒子能量的关系可以忽略,便得到β衰变常数λ或半衰期T½。,(3)
式中f(Z,Em)称为费密积分函数。pm为电子的最大动量。
当β粒子的最大能量远大于它的静止能量,并且可以忽略核的库仑场对发射β粒子的影响时,
从而可得关系。
这一关系称为萨晋关系,它表示β衰变常数(或半衰期)随β粒子的最大能量Em的变化而剧烈地变化。
由萨晋关系可见,仅仅以半衰期(或衰变常数)的大小不能反映β跃迁的级次。
因此需要引入比较半衰期fT½。由于fT½值与|Mif|成反比,而|Mif|的大小对不同级次的跃迁有很大差别,从而fT½值可用来比较跃迁的
级次。这就是称fT½为比较半衰期的由来。
实验测得的各级跃迁的lgfT½值大致范围如下:跃迁级次lgfT½
容许3~6一级禁戒6~10二级禁戒10~13
三级禁戒15~18β 在β衰变的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突破是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第二年吴健雄等人利用极化核Co的β衰变实验首次证实了宇称不守恒,这一发现不仅促进了β衰变本身的研究,也促进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阅读全文

与物理学倍他衰变定量理论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