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物理学科 > 太阳落山和哪些物理

太阳落山和哪些物理

发布时间:2022-05-21 12:43:17

⑴ 从物理学的角度说为什么太阳落下,影子越长

当太阳越低时,光源与水平面的夹角在变小,又因为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所以太阳角度越低时,我们的影子会越来越长。

⑵ 有时候太阳下山了为什么天还是亮的

这是由于大气尘埃水汽等微小颗粒散射太阳光的结果。确实太阳经过大气时会折射,但太阳落山后即说明阳光已经无法只通过折射来把光线送到观察着所在地面上。这时发挥作用的就是大气中尘埃水汽等微小颗粒,高空尘埃通过散射太阳光线使阳光四散传播,一部分到达观测者,故观测者就会观察到这些光线,发觉天并不是很黑。但高空的尘埃也主要是在太阳落入地平线下20°前起作用,太阳落下20°以后,阳光就首先被远处地面挡住,近处高空尘埃也就没有光可散射,此时天就完全黑下来了。 在月球等没有大气尘埃的星球,太阳刚落到地面以下天就完全黑了。

⑶ 雪崩,岩浆和夕阳下的红色阳光属于什么物理现象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折射,白光变为红橙黄绿青蓝紫;
大气层的不同高度密度不同,由地面到高空密度逐渐减小,可视为三棱镜;
当太阳落山以后,折射到空中的七种色光中红光的波长最大,穿透力最强,
透过云层射到空中的红光最多,所以天空中出现红色霞光.
故选C.

⑷ 太阳落描述了什么运动 是以什么为参照物

...机械运动,以山为参照物

⑸ 太阳落山看起来变大的原因

落日变大了
如果我们用一架调好的照相机各拍一张落日和中午的太阳,比较一下便会发现它们的大小是完全一样的,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好像是落日大些呢?
原来我们的眼睛在观察物体时,感觉到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物体本身的实际大小,另外还受距离远近、背景衬托以及物体本身亮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先说“ 背景衬托”。 它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对物体的视觉会发生错觉,一个物体在一些小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就显得大些,而一个物体在一些大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又显得小些。晚上,太阳要从地平线落下,由于地平线离我们很远,远处背景中的树木、房屋小得使人看不清楚,太阳在这个背景下落在地平线上,看起来就显得很大;而中午太阳高挂在广阔的天空,和大地上近处高大的树木和房屋比较,就显得很小。
再说说“ 光渗现象”。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这在物理学上叫“ 光渗作用”。当太阳下山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光渗现象不显着,看起来就觉得小了。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落日大些的原因。
同时,跟眼睛的结构也有关系。晚上所见太阳之所以比中午显得大些,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落日的位置低,我们观察时眼睛是平视的,眼球中的晶状体保持正常的状态,凸起程度较小,焦距较大,太阳透过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也较大。而中午我们观察太阳需要抬头仰视,又由于受头颈弯曲程度的限制,太阳光不能直射进入人眼,我们看太阳是斜视的,为在视网膜上得到清晰的像,晶状体便会不由自主地凸起来,使其焦距变小,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也会变小些,所以仰视时会觉得太阳小些。
另外,还因为是光线折射的缘故。我们早上看太阳时因角度低,光线经过的空气层较厚、密度较大,会产生折射作用。中午时空气层相对薄一些、密度较小,光线又是直射,看起来比较小。

⑹ 太阳落山以什么为参照物

山 汽车
不能填天空和地面,因为天空和地面不是一个明确的地点.比如北京上方是天空,那上海上方就不是天空了吗?所以说天空不准确,说地面也是.也许你会问山不也不明确吗?我可以说它是以太阳落下的山为参照物.还有天空和地面可以分成无数片,而山不行.相对越天空和地面,山不叫确切.

⑺ 两道物理小问题

1
不均匀的空气中存在折射,空气中的一些小微粒也会带来阳光的散射,这些都使得即使是太阳在地平线下(升起和落山的时候都是),地球也能获得阳光。

2
A正确
B:漫反射的结果是向各个方向都有反射光,视觉效果就是在各个方向都能看清楚且不觉得刺眼,细密的雪花堆积在一起,再某一个方向上看上去很刺眼,那么这个时候其主要作用的就是类镜面反射了。当然这雪也能在其他方向上看得到,所以那些角度下就是漫反射其主要作用了。即两种反射都有,只是什么方位什么反射其主要作用的问题罢了。

⑻ 《落日的幻觉》涉及到的物理现象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光线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为,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朝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太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深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肉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中合而产生的。
太阳变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16.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落日为什么是扁的呢?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捣鬼。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密度大的物质中跑得慢,在密度小的物质中跑得快。水的密度比空气大,于是,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速度突然改变,造成光线曲折。
那么在空中光线会不会曲折呢?也会。原来空气的密度也不是均匀的。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地球表面大气密度大,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这种密度的差别并不大,通常察觉不到曲线由此产生的曲折。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在沙漠上或海面上,因为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也会使光线曲折。这样,人们有时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远处景象,这就是所谓海市蜃楼。夏日炎炎之时,海水温度低于空气温度,贴近海面的空气密度大。因此,处于地平线下的景物发出的光线成拱形传播,向下折到我们眼中,看起来景物悬在空中,像是仙山琼阁。我国渤海中的蓬莱仙境就是这样形成的。沙漠里的情况则相反,沙石吸热,温度比大气高,甚至放进一枚鸡蛋也能煮熟。这样,沙石附近空气密度特别低,使远处树木发出的光线弯曲的,自下而上折入我们的眼睛,并且形成倒影。这使在荒漠上备受干渴之苦的驼队觉得临近大湖,遇到绿洲了。然而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千百年来的这些海市蜃楼,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想象!

⑼ 物理题:夕阳西下,天空为什么常有红色的霞光

用一句话来说就光的折射,红光的波长最长最长所以折射效果最明显

解释下: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时发生折射,白光变为红橙黄绿青蓝紫;大气层的不同高度密度不同,由地面到高空密度逐渐减小,可视为三棱镜;当太阳落山以后,折射到空中的七种色光中红光的波长最大,穿透力最强,透过云层射到空中的红光最多,所以天空中出现红色霞光. 当阳光穿过大气层时,波长较短的紫光散射衰减较多,透射后“剩余”的日光中颜色偏于波长较长的红光,因此,我们在太阳高度角很低的日出、日落时,看到的太阳光盘是橙红色的,这种偏于红色的阳光再通过天空中散射粒子散射后仍然是波长较长的光居多,因此,霞光大多偏于红、橙、黄等色彩。而且越接近地平线,霞的色彩越偏于红色。在接近天顶方向,阳光穿过低层大气较少,波长较短的光衰减相对少些,“剩余阳光”中仍有一些兰绿色光,因而有时能看到兰绿色霞光。有时,高层大气散射的兰光与低层大气散射的红光“重叠”进入人的眼睛,就会看到显示紫色的天空。一般来讲,在日出日落方向上,从地面向天顶,霞的色彩排列是接近地面为红色,渐次变为橙、黄、绿、兰各种颜色。

⑽ 为什么太阳落山后天空变得黑暗是一个科学问题吗

是的。

夜空并不一定是黑暗的,只是因为太阳光被遮盖,所以我们看到的夜空才是黑暗的,如果是在其他星球上,夜空不一定是黑暗的。

1826年,奥伯斯提出夜空为什么是黑的这个问题。如果宇宙是无限的,那么天空将均匀地布满恒星,整个天空将显得很明亮。实际情况则是,空间并非透明,从遥远空间射来的星光被星际物质吸收了。这种理论和观测之间的矛盾,就是着名的奥伯斯悖论。

相关信息

在宇宙形成的早期,宇宙刚刚开始膨胀,还比较小、比较拥挤,星系碰撞、合并是很普遍的现象。当时大量小星系落到其他星系中,渐渐形成像银河系这样较大的星系。

宇宙的状态是逐渐膨胀,就像一个在不断充气的气球。在膨胀的同时,大量恒星逐渐远离地球,这些恒星的光也不能到达地球。所以,在地球上看到的星空是黑色的。

但这些理论看似有道理,但又不能很好地解释奥伯斯悖论。

而第一个对奥伯斯悖论做出合理解释的是美国诗人爱伦·坡。他认为,遥远恒星的光没有照亮星空的原因是它们还没有到达地球,而我们无法看到比宇宙更远的地方。

宇宙的历史有150亿年,强大的天文望远镜能帮助我们看到某颗在100亿年前发出的光的恒星,但是这还不够。

物理学家开尔文对爱伦·坡的解释进行了量化。开尔文的计算表明,我们至少要能看到数百万亿光年远的范围,才能使得夜空变得明亮。由于宇宙的年龄现在远小于1万亿年,所以夜空是黑的。

阅读全文

与太阳落山和哪些物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7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9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