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物理致癌因素有哪些
物理界的许多射线可以致癌。
居里夫人和她的女儿约里奥·居里夫人都先后死于白血病,这与过多地与放射线接触,并疏于防护有关。
本世纪20年代曾发现钟表工人易患骨肉瘤,后经查明系因荧光材料中含有放射性物质镭所致。
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爆炸后,爆炸中心1000米内幸存的居民癌症发病率较其他地区居民高20倍。这一切都提醒人们高度警惕射线致癌。
食管癌主要经淋巴结转移或局部浸润所致降射线外,温度也与癌有关。现已发现热损伤与皮肤癌关系密切。克什米尔的牧民习惯于冬季用“怀炉”取暖,可在腹部皮肤引起“怀炉癌”;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居民;冬季常坐在火炕上取暖,易发臀部皮肤的“炕癌”;我国河南林县食管癌高发,也与当地居民喜欢吃烫的食物造成食道粘膜损伤有一定关系。
对致癌的物理因素应注意防护,这样就可降低癌症发生率。
肿瘤在人体中形成后,将对人体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尽管肿瘤早期表现没有什么特殊性,很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但由于肿瘤早期诊断对治疗极有意义,所以人们还是十分重视它。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癌症的8个警告信号:1.可触及的硬结或硬变(如在乳腺、皮肤及舌部);2.疣或黑痣发生明显的变化;3.持续性声音嘶哑、干咳或吞咽困难;4.持续性消化不良;5.月经期不正常的出血,月经期外的出血;6.鼻、耳、膀胱或肠道不明原因的出血;7.经久不愈的伤口、不消的肿胀;8.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
以上都是癌症的先兆症状,只要人人留意,及时做专项检查,早期诊断是完全有可能的。
肿瘤到了后期对机体的破坏作用相当大,即使是良性肿瘤,如果生长在脑内、气管内或在血管附近,也会因为压迫正常的组织造成严重的影响。内分泌器官的良性肿瘤会导致激素分泌过多,严重地破坏了体内代谢的平衡。
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更大。首先恶性肿瘤患者常合并出血,原因可以是恶性肿瘤本身破溃,也可以是侵蚀了人体血管所致。如果一次出血量过大或脑部出血往往可以引起死亡。其次,恶性肿瘤对器官脏器的直接损害也十分严重。由于癌细胞的四处浸润,正常的组织结构被破坏,正常的器官功能难以维持。如肝癌可以损害肝功能使病人出现黄疸、腹水。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多表现出“恶病质”即极度消瘦、贫血、无力和衰竭的症状,奄奄一息。
经过了上百年的摸索,人们在对癌症的斗争中逐渐积累了经验。人们不断研究新的方法,至今已有近20种。其中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是当今抗癌的“四大法宝”。现在又有人在研究用细胞工程学技术使癌细胞向正常细胞逆转,这将成为新的一种“抗癌法宝”。
㈡ 工业明胶中含有有毒的重金属铬,有致癌作用,属于什么致癌因子
“致癌因子”分为三类: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等;化学致癌因子有数千种之多,无机化合物如石棉,铬化物等,吸烟是人体摄入化学致癌物的主要途径之一;病毒致癌因子是只能使细胞发生癌变的病毒。致癌病毒能够引起细胞发生癌变,主要是因为他们含有病毒癌基因以及与之有关的核酸序列。他们通过感染人的细胞后,将其基因组整合进入人的基因组中,从而诱发人的细胞癌变,如:Rous肉瘤病毒等。工业明胶中含有的铬,主要来自于制革的皮,属于化学致癌因子。
㈢ 物理因子、化学因子、病毒因子诱发癌变的机理各是什么
化学因子致突的途径较多:1、碱基代替从而破坏配对原则;2、修饰作用,导致复制时出错;3、错误引起DNA修复机制和错误激活基因
病毒因子通常是转入异常基因
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有关的基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根据大量的病例分析,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这是一种累积效应。因此,生活中的致癌因子很多,但是癌症发生的频率并不是很高,而且易患癌症的多为老年人。
正常情况下癌细胞产生速率很低,免疫系统正常的情况下(不是用免疫力高低单纯衡量的)癌细胞的清除速率高于产生速率,从而不会患癌症。
癌变和一类和诱导血管生长相关的免疫细胞是有密切联系,
这类细胞错误的影响了癌细胞细胞,从而导致癌细胞得以充足的营养供应。
㈣ 高一生物考点
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了解)
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
1、了解十种高致病率、高死亡率的传染病
2、癌症:
本质起因:细胞具有原癌基因
外界的环境可以引发原癌基因从抑制状态转变成为激活状态,癌症从而表现出来。
物理因子:主要是辐射、紫外线等
外界致癌因子 化学因子:重金属、有毒物质如亚硝酸盐等
生物因子:一些可以致癌的细菌、病毒等,它们的分泌物可以致癌
癌细胞的变化
3、新的诊断、治疗技术
基因诊断: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上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
特点:快速、灵敏、简便
基因治疗:两种方法(体内途径及体外途径)和它们的具体过程
第二章:细胞的化学组成
第一节: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
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化合物,化合物又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一、元素:
基本元素:C H O N
主要元素:C H O N P S
大量元素:C H O N P S Ca
微量元素:锌、铁、硼、铜、钼、锰
各生物体内的化学元素的组成种类基本一样,但在不同的生物中各种元素的比例有差别
无机环境与生物体的统一:无机环境中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中都可以找到
无机环境与生物体的差别:化学元素在无机环境、生物体中所占的比例不同
二、无机物:主要是水(60%——90%)和无机盐(1.5%)
自由水:定义、特点、作用
1、水
结合水:定义、特点、作用
水的生理作用——新陈代谢的场所、原料、良好的溶剂、物质运输的载体、降温等
2、无机盐
以离子形式存在于生物体内
无机盐离子在生物体中的作用——新陈代谢的原料、物质的组成、渗透压的维持
要记得缺乏一些离子会有什么症状(如钙、镁、铁、钾、碘等)
第二节: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
一、糖类
1、组成元素:C H O
2、单糖、二糖(双糖)、多糖的代表物质,以及相互之间的转化关系。
3、还原糖的鉴定: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砖红色沉淀
4、糖类的作用:供能、细胞壁成分
二、脂质
1、组成元素:C H O 等
2、脂质分为脂肪、类脂(磷脂)、固醇(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三种,它们都不溶于水,脂肪功能主要是储存能量、保温;类脂主要是构成生物膜;固醇主要是调节生命活动
3、脂质的鉴定:苏丹Ⅲ 用显微镜观察 橘黄色脂肪颗粒
三、蛋白质
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2、氨基酸的通式
3、脱水缩合反应、肽键、多肽
4、肽键=脱水数=氨基酸总数—肽链数
5、蛋白质的作用:生物体的组成成分、调节代谢、运输的载体,总之,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
为什么蛋白质的种类多种多样?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量、排列、空间结构的不同。
四、核酸
1、组成单位:核苷酸
2、核苷酸:由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构成
3、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它们的异同
4、DNA和RNA在细胞内的分布,各自的作用
第三章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一、细胞学说
内容、提出者
二、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组成,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最大放大倍数1500倍。重点是显微镜的使用。
第二节:细胞的类型和结构
一、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二、细胞膜、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及功能,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三、细胞质和细胞器
1、什么是细胞质?
2、细胞质基质的成分、作用
3、细胞器的种类、各自的作用
4、动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
5、细胞核的组成物质、结构特点。
第三节:物质的跨膜运输
简单扩散:特点
被动运输
易化扩散:特点
主动运输:特点、意义
三种运输方式的代表物质
大分子物质的内吞和外排要知道。
脂质进出细胞是自由扩散,因为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有“相似相溶”
总结如下:
类型 特点 代表性物质
自由扩散/简单扩散 从高浓度到低浓度 水、氧气、二氧化碳、脂质等
易化扩散 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 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需要载体,需要能量 氨基酸、无机盐、消化吸收葡萄糖
内吞/胞吞 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需要能量 蛋白质、多糖
外排/胞吐
第四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第一节:ATP和酶
1、 名称:腺嘌呤核苷三磷酸/三磷酸腺苷
分子结构:A—P~P~P(一个腺嘌呤,三个磷酸)
ATP 特点:具有两条高能磷酸建,其中第二条不稳定,容易断裂
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ATP在细胞中的作用
ADP:腺嘌呤核苷二磷酸/二磷酸腺苷 A—P~P
2、 什么是酶?
大部分酶是蛋白质,有少部分的核酸也有催化活性,称为核酶
酶 酶的特性:高效、专一、最适条件(最适条件一般是指温度和PH)
不同的酶所需要的最适条件不同。
酶在过酸、过碱、高温、紫外线、重金属的作用下会失去活性。
第二节:光合作用
一、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二、光合色素及作用
1、叶绿体中的色素种类(两大类共四种)
2、作用
三、光和作用的过程
1、光反应的过程、发生的反应、发生的地点、参与的物质
2、暗反应的过程、发生的反应、发生的地点、物质的变化
3、光合作用的总过程
4、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温度(影响酶的活性)、光照(影响光反应)、二氧化碳(影响暗反应)
5、了解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P58
第三节:细胞呼吸
一、细胞呼吸的定义、特点,及细胞呼吸的两种类型
二、有氧呼吸
1、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发生的反应、地点、能量的产生情况
2、以葡萄糖为底物,有氧呼吸产生的总能量、能量的两个流动方向。
3、有氧呼吸是大多数生物特别是人和高等动植物获取能量的主要途径
三、无氧呼吸
2C2H5OH+2CO2 (高等植物)
C6H12O6 2C3H4O3+4[H]
2C3H6O3 (高等动物、马铃薯)
1、无氧呼吸发生的地点
2、无氧呼吸在第一步反应放出能量,能量的多少因最终产物不同而不同
3、无氧呼吸是有害的,放出的能量少是因为有机物分解不彻底。
4、作用
三、如何减少粮食和果蔬在储存时的有机物的消耗
低温、低含氧量(注意,并非是无氧)、干燥、通风等
第五章 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
第一节:细胞增殖
一、细胞增殖方式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原核细胞:二分裂
二、有丝分裂(动植物体细胞增加数目的方式)
1、细胞周期概念: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
2、阶段:
分裂间期:完成染色体(或者说是DNA)的复制,结果是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不变,DNA数目加倍)
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前期细胞变化: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 两消两现一散乱
中期细胞变化: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形态、数目清晰 清晰可见排赤道
后期细胞变化:着丝点分裂,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并平分移向两极
染色单体分两极
末期细胞变化:核膜、核仁出现,染色体、纺锤体消失 两消两现新壁建
注意:动物细胞中间缢裂,植物细胞中间出现细胞板,进而形成细胞壁
3、特征:亲代细胞的染色体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细胞中,使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细胞相同,从而保证了亲代、子代之间遗传性状的稳定
4、注意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目的变化
三、无丝分裂
1、特征:分裂过程不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2、实例:草履虫的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人口腔上皮细胞、伤口周围的细胞等
第二节: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
一、细胞分化
1、概念:同一类型的细胞在细胞分裂后,后代细胞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产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原因:基因选择性表达
3、特点:不可逆性、稳定性、持久性
二、细胞全能性
1、概念:已经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其细胞核保持全能性
2、物质基础:具有该生物体的全部基因
3、全能性表达的难易程度比较
分化程度低的细胞>分化程度高的细胞
三、细胞衰老
细胞衰老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表现在:水分减少,酶活性降低、色素积累、呼吸速率减慢、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四、了解细胞凋亡,并比较细胞坏死
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叫编程性死亡。
细胞坏死是受到极端的物理、化学因素或病理性刺激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细胞内容物释放时对周围细胞产生伤害,引起炎症。
五、细胞的癌变
癌变原因:内因——原癌基因被激活
外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癌细胞的特点:细胞无限增殖,可以在体内转移
㈤ 致癌因子有哪些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射线和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
化学致癌因子:苯类、亚硝胺、黄曲霉、砷化物、镉化物、石棉等
病毒致癌因子:如肉瘤病毒
㈥ 黄曲霉素真的能致癌细胞吗
要引起癌症的内部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外部原因是致癌因子的作用。
致癌因子分三类,一是物理因子,大多是射线类物质;二是生物因子,比如肉瘤病毒;三是化学因子,就是你说的黄曲霉素这类,高致癌物。
~希望能帮到你
㈦ 高中生物致癌因子
石棉是无机化合物,黄曲霉素是有机化合物,它们都属于化学致癌因子,是同一种类型。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而病毒致癌因子是指能使细胞发生癌变的病毒。
致癌因子大致分为以上三类,具体内容都在书上,认真看书哦!
㈧ 亚硝酸盐可通过改变基因的结构而致癌,对吗
亚硝酸盐 是致癌的物理因子之一
应该是激活原癌基因
或者是使基因突变
㈨ 物理因子和化学因子的区别医学
1、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
物理因素直接导致,如辐射;
2、化学致癌因子主要是:
化学药剂间接导致,如亚硝酸盐,二恶英。
3、生物致癌因子主要是:
癌细胞本身的扩散导致,还有生物类药剂导致癌变如富马酸、苯酚类。
㈩ 细胞癌化的概念,以及致癌因素
细胞癌化主要是细胞由于各种内部或外在的原因产生基因上的变化,于是造成了细胞不分化也很少死亡。癌细胞是一种变异的细胞,是产生癌症的病源,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不同,有无限生长、转化和转移三大特点,也因此难以消灭。
癌细胞的主要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
【内部成因】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存在着与癌症有关的基因,这些基因的正常表达是个体发育、细胞增殖、组织再生等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这些基因只有发生突变时才有致癌作用,变成癌基因。这些具有引起细胞癌变潜能的基因称为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s)。原癌基因属于显性基因,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发生突变,就会引起细胞癌变。正常细胞中虽然存在着原癌基因,但是原癌基因的活动受到严格的精密调控,其编码产物是细胞生长和分化所必需的,不会引起癌变。然而,当原癌基因发生了变化,产生了超出细胞活动所需要的产物,就会引起细胞癌变。原癌基因的这种变化称为原癌基因的激活。
癌症起始于一个细胞突变,而人体是由大量体细胞组成的。人的一生大约要进行1016次细胞分裂。即使不接触致癌剂,每个基因发生自然突变的概率为10-6。可以推算出人的一生中每个基因会有1010突变概率。由此估计,一个突变细胞中应当有许多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基因发生突变,失去了对细胞增殖的调控能力。然而事实上,人体癌症发病率并没有预想的那样高。由此可见,一次突变并不足以将一个健康细胞转变为癌细胞。一个细胞癌变要求在一个细胞中发生几次单独的突变,它们共同作用才能诱发细胞癌变。经统计,一个细胞转化需要发生3~7次单独的随机突变。
虽然癌症起始于一个细胞突变,但是这个突变细胞的后代必须经过几次突变,才能形成癌细胞。流行病学的统计表明,癌症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而且是几何级数提高,癌症的发病率是年龄的3次方、4次方甚至5次方。癌症的渐进发生过程非一日之寒,需要数年时间,在此期间既有内因的作用,也有外因的诱发,致癌因子需要有剂量累积效应。癌症的发生要有许多因子的共同作用。体内还有免疫监控系统,可以随时消灭癌细胞。因此,许多癌症不是不可避免的。
细胞中还存在另一类基因与遏制细胞增殖有关,这类基因的缺失或失活,也可引起细胞癌变,这类基因叫做抑癌基因(antioncogenes)或肿瘤抑制基因(tumorsuppressorgenes)。抑癌基因与原癌基因不同,抑癌基因是隐性基因,需要两个等位基因都突变失活,才能引起细胞癌变。如果亲代传递给后代的某一抑癌基因中有一个等位基因无功能,这个后代个体就容易患癌症。在正常细胞中,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协调配合,共同维持细胞的正常增殖活动。
【外部成因】
1、化学致癌因素:这类因素是目前导致肿瘤的主要原因,其来源甚广,种类繁多。经考察和动物实验证实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已发现有千余种,其中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化学致癌物就有数百种之多。化学物质致癌潜伏期的相对较长,对人类危害极大,它广泛存在于食物、生产作业环境、农药、医疗药品之中。人们所熟知的黄霉毒素,在花生、玉米、高粱、大米等许多粮食作物中都有沾染,它具有公认的致癌作用,有明显的致癌力,已被证实可导致肝癌的发生。广布于自然界的亚硝胺类化合物(在腌制过的鱼、肉、鸡中含量较高)和熏烤或烧焦后的食物中(尤其是高蛋白食品,如鱼、肉、蛋类)致癌物的种类和含量剧增,以及受到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如3,4苯并芘、二甲基苯蒽、二苯蒽等致癌物污染的空气,均会对人体产生影响,严重的会诱发并导致肺癌、鼻咽癌、食管癌、贲门癌、胃癌、肝癌、白血病、膀胱癌、大肠癌、阴囊癌、皮肤癌等。
2、物理致癌因素:物理致癌因素包括灼热、机械性刺激、创伤、紫外钱、放射线等。值得高度重视的是,受辐射危害可以来自环境污染,也可以来自医源性。比如多次反复接受X射线照射检查或放射性核素检查可使受检人群患肿瘤机率增加,若用放射疗法治疗某些疾病,也可诱发某些肿瘤。有资料报告,在用放射性核素磷治疗红细胞增多症后,相当数量的患者经过一定的潜伏期而出现白血病。肺结核患者反复的胸透检查,可诱发乳腺癌。
3、生物致癌因素:目前,对这类因素研究较多的是病毒。近代科学研究已证明,有30多种动物的肿瘤是由病毒引起的。近来发现人类的某些肿瘤与病毒的关系密切,在一些鼻咽癌、宫颈癌、肝癌、白血病等患者的血清中可以发现有相应病毒的抗体。有资料报道,血吸虫病可诱发大肠癌、肝癌等。
详细的楼主可以查阅这个资料:http://ke..com/view/3351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