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物理学科 > 物理危害因素怎么识别

物理危害因素怎么识别

发布时间:2022-05-25 16:32:13

㈠ 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的分类

目前,在我国安全评价工作中,对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主要有3个标准,安全评价中常用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健康”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一)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13861-2009),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4大类。
1.人的因素
(1)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负荷超限 指易引起疲劳、劳损、伤害等的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指伤、病期;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
(2)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指挥错误;操作错误;监护失误;其他错误;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物的因素
(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电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辐射;运动物危害;明火;能够造成灼伤的高温物体;能够造成冻伤的低温物体;粉尘与气溶胶;作业环境不良;信号缺陷;标志缺陷;其它物理危险有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3)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致病微生物;传杂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3.环境因素
(1)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2)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3)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
(4)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4.管理因素
(1)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
(2)职业安全卫生责任未落实
(3)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4)职业安全投入不足
(5)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
(6)其他管理因素缺陷
(二)参照事故类别进行分类
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
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
(三)按职业健康分类
参照卫生部颁发的《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将危害因素分为粉尘、放射性物质、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职业性肿瘤的职业危害因素、其他职业危害因素等10类。
各行各业的差别较大,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各不同,为了便于准确的辨识危险有害、因素,查找事故隐患,提出经济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应制定一个统一的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标准,根据各行业本身特点,划分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本人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初步划分情况见表1。
表1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标准 类别 分类别 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 矿山 煤矿 瓦斯爆炸、煤尘爆炸、冒顶片帮、中毒、窒息、电气设备、设施伤害、火灾、机械伤害、水灾、提升、车辆运输、高处作业、掘进作业、采煤作业、顶底板灾害、爆破作业等 非煤矿山 地压、粉尘、爆破作业、中毒、窒息、触电、设施伤害、火灾、机械伤害、水灾、提升、运输、坠落、噪声与振动危害、放射性危害、起重伤害、沉陷、裂缝、坍塌、位移、管涌、流土等、滑坡、物体打击、车辆运输、高温、冻伤等 石油化工 火灾、化学爆炸、中毒、化学腐蚀、物理爆炸、窒息、高温灼烫、低温冻伤、辐射、粉尘爆炸、高处坠落、开停车、检修、危险品运输等 烟花爆竹 ⑴药剂的热感度、火焰感度、机械感度、电能的敏感度、化学能的敏感度等;
⑵明火引燃、引爆成品和半成品; ⑶静电引起爆炸; ⑷雷电引发事故;⑸撞击或磨擦引发事故;
⑹温度、湿度引起的事故。 民用爆破器材 高温、撞击摩擦、静电火花 建筑 倒塌、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和挤压、电击、起重机械伤害、火灾爆炸、交通事故等 交通运输 公路 恶劣天气、运输的危险货物、道路状况、车辆、人员、道路交通安全标志等 水路 恶劣天气、航道(宽度、弯曲度、深度、航路标志的设置)、海上礁石、浅滩及水中障碍物、机器故障、淹溺等 航空 恶劣天气、机械故障等 铁路 恶劣天气、轨道故障、电气火灾等 电力 触电、电气火灾、静电危害、雷击、停电、短路、过载、灼烫、中毒、高处坠落、车辆伤害、电磁辐射、噪声、振动、高温、粉尘等 机械行业 静止的危险 ⑴切削刀具的刀刃;⑵机械加工设备突出较长的机械部分;⑶毛坯、工具、设备边缘锋利飞边和粗糙表面;⑷引起滑跌、坠落的工作平台。 运动的危险 ⑴卷统和绞缠;⑵卷入和碾压;⑶挤压、剪切和冲撞;⑷飞出物打击;⑸物体坠落打击;⑹切割和擦伤;⑺碰撞和刮蹭 电离辐射危害 ⑴放射性物质;⑵x射线装置;⑶r射线装置等的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危害 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和射频辐射等 噪声 机械噪声、电磁性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等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 设备本身失效、承压元件的失效、安全保护装置失效等 其他特种设备 挤压、坠落、物体打击、超载、碰撞、基础损坏、夹钳、擦伤、卷入等 人员 违反操作规程、人员失误、违章指挥、监护不利、生理缺陷、心理缺陷等 管理缺陷 ⑴ 安全责任制、安全管理制度、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不健全,不能够有效贯彻落实,不能够持续改进等;
⑵ 事故应急预案不健全、不使用、不能够持续改进、不举行演练、演练未达到效果等 防护缺陷 ⑴ 无防护设施、设备 ⑵ 防护设施、设备不符合要求等 备注 ⑴ 石油化工企业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特性,建议从按照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⑵ 为了能够全面有序的识别危险有害因素,对于规定的项目、企业易按照① 厂址;②总平面布置;③道路及运输;④建构筑物;⑤主要设备装置;⑥作业环境;⑦公用工程⑧物料、⑨安全管理措施。
⑶ 职业危害分析:各行业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职业卫生相关规定进行辨识分析。
⑷ 安全评价或其它过程涉及到的危险物质应参考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的内容和数据进行辨识和分析。

㈡ 食品物理性危害及其预防

食品安全危害包括生物、化学以及物理性的危害,物理危害通常描述为从外部来的物体或异物,包括在食品中非正常性出现的能引起疾病(包括心理性外伤)和对个人伤害的任何物理性物质。

由于物理性危害其特点是,消费者往往是亲眼目睹,因而,也是消费者经常表示不满和投诉的事由。物理性危害包括碎骨头、碎石头、铁屑、木屑、头发、蟑螂等昆虫的残体、碎玻璃以及其他可见的异物。因为伤害立即发生或吃后不久发生,并且伤害的来源是经常容易确认的。

从不同角度对物理危害的界定:

1、法律法规关注

代表性——导致人体伤害,如咯碎牙,割、裂伤或窒息

FDA Compliance Policy Guide 555.425 Foods - 掺杂混入坚硬或锋利的物品

7-25mm长的硬或锋利异物认为对公众有伤害

小于7mm长的硬或锋利异物如果用于特殊高危人群可能出现危害,如:婴儿,老人

大于25mm长的硬或锋利异物

上述情况下将通过健康危害评估考虑各种因素包括产品的预期用途、后续处理步骤,官方指导和要求如果存在不可避免的自然缺陷,应有其他在消费者使用产品前可以消除、缓解因素,无效或中和食物的危害

2、使用者关注

能够因其坚硬、锋利、尺寸或形状导致消费者受到伤害的物品,包含以下但不限于:玻璃,金属,石头,塑料,木头,造成窒息或>5mm。

3、消费者关注

任何不属于产品的物质,包括头发、虫害、线绳等等,无论是否造成真正的危害,消费者从情感上是不可接受的。



物理危害中的常见异物

一般物理危害异物的来源包括:一是来自食品产、储、运、销的污染物,如粮食收割时混入的草籽、液体食品容器池中的杂物、食品运销过程中的灰尘及苍蝇等;二是来自食品的掺假使假,如粮食中掺入的沙石、肉中注入的水、奶粉中掺入大量的糖等。

异物物理危害的识别指在产品设计开发时没有将其列入产品的一部分却实际含有了的任何物质,甚至包括产品生产时所需要的原物料本身,如坚果壳。

在食品中能引起物理危害的常见材料及来源:

物理危害

潜在危害

产生原因及来源

1、金属物

(比较常见的一种)

割伤、窒息或需外科手术除去危害物

原料:小麦、蔬菜、果蔬、肉类等产品遭遇金属污染;植物收获过程中掺进铁丝、水产品捕捞过程中掺杂鱼钩等

维修:清扫、修理过程中产生的金属丝、小工具、焊渣、切屑末等

员工:纽扣、钢笔、珠宝首饰、硬币、发卡、大头针、回形针、手表等或人为加入。

生产过程:混合、搅拌、切片、防护及运输过程产生的机器部件可能破裂或脱落

2、玻璃物

(比较常见的一种)

割伤、流血、需外科手术查找并除去危害物

产生的原因和金属异物危害产生的原因相似,主要来源是瓶、罐、灯、门、窗、温度计、仪表表盘等玻璃器皿以及玻璃类包装物。

3、昆虫及其它污秽

疾病、外伤、窒息

原料、餐饮场所内

苍蝇、蚊子:主要是外围入侵,不属于内部滋生虫害

蛾蠓:大部分生活在下水道中,

4、木屑

割伤、感染、窒息或需外科手术查找并除去危害物

植物收获过程中的叶子、枝茎、木屑;建筑材料和包装材料产生的木片

5、石头

窒息、损坏牙齿

植物收获过程中掺进石头

6、骨头

窒息、外伤

畜禽肉和鱼肉剔骨时遗留骨头碎片或鱼刺;

7、毛发

窒息

食品操作人员加工时落入食品中的毛发

㈢ 物理性危险有害的因素有哪些

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
(2)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3)电磁辐射危害(电离辐射:x射线、丫射线、a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
(4)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上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
(5)明火危害。

㈣ 下列哪些属于物理性危险

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1)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百力性噪声、其他噪声)
(2)振动危害度(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问、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3)电磁辐射危害(电离辐射:答x射线、丫射线、a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
(4)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内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上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

㈤ 如何进行危险源辨识

进行危险源辨识的方法有:

1、按GB/T13861-19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进行辨识(其中类型):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心理性危险、危害因素;人的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2、按照GB 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分类》进行辨识: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化学性爆炸(瓦斯爆炸、火药爆炸);物理性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3、根据国内外同行事故资料及有关工作人员的经验进行辨识。

4、引发事故的四个基本要素: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管理缺陷。

(5)物理危害因素怎么识别扩展阅读:

危险因素的辨识是确定危险、有害因素的存在及其大小的过程,通常两者通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危险因素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情况:

1、能量、有害物质:能量就是做功的能力,它即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能是危险、因害因素。有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损伤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正常的代谢功能,破坏设备和物品的效能,也是最根本的危害因素。

2、失控:故障(包括生产、控制、安全装置和辅助设施等)、人员失误、管理缺陷,或者是温度、风雨雷电、照明等环境因素都会引起设备故障或人员失误。

㈥ 国标13861物理有害因素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以下6大类。

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操纵器缺陷、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等);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等);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等);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陛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等);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危害等); (6)辐射(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等);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坠落物、反弹物、土/岩滑动、料堆(垛)滑动、飞流卷动、冲击地区、其他运动物危害等);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液体、高温固体、其他高温物质等);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液体、低温固体、其他低温物质等); (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缺氧、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等); (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等); (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晰、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等);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遇湿易燃物质和自燃性物质、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等); (2)反应活性物质(氧化剂、有机过氧化物、强还原剂); (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等); (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等); (5)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
(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性微生物等);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他生物危险和有害因素。

​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 (5)识别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识别错误、其他识别功能缺陷);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
(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 (2)操作错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错误); (3)监护错误; (4)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1)搬举重物; (2)作业空间; (3)工具不合适; (4)标识不清。

㈦ 常见的物理性有害因素有哪些

常见的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有以下几点:
1、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
2、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3、电磁辐射危害(电离辐射:x射线、丫射线、a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
4、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上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
5、明火危害。

㈧ 危害因素有哪些

物理因素:不良的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的气压(高气压、低气压)、辐射(高频电磁场、微波、紫外线、红外线、放射线)、噪声、振动等。

职业危害因素,生产环境中影响人体健康的各种有害因素的统称。可分三类:

1、生产过程有关的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如不良的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等)、异常的气压(高气压、低气压)、辐射(高频电磁场、微波、紫外线、红外线、放射线)、噪声、振动等;化学因素,如工业毒物、粉尘等;生物因素,如某些寄生虫、微生物等。

2、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因素。如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精神紧张,劳动强度过大、频度过密等。

3、生产环境中固有的因素。如自然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厂房建筑不合理等。

生产环境因素

1、化学因素:在生产中接触到的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和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可对健康产生危害的活性因素。凡少量摄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称为毒物。毒物以粉尘、烟尘、雾、蒸汽或气体的形态散布于空气中。

(1)有毒物质:如铅、汞、苯、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

(2)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水泥尘、有机粉尘等。

2、物理因素:是生产环境的构成要素。

(1)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低温、高湿等。

(2)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

(3)噪声、振动、超声波、次声等。

(4)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微波、激光等。

(5)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

3、生物因素:生产原料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致病微生物或寄生虫,如炭疽杆菌、真菌孢子、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及蔗渣上的霉菌等;医务工作者接触的传染性病源,如SARS病毒。

㈨ 属于职业危害因素中的物理性有害因素有哪些

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属于职业危害因素中的物理性有害因素有

1、噪声

2、高温

3、低气压

4、高气压

5、高原低氧

6、振动

7、激光

8、低温

9、微波

10、紫外线

11、红外线

12、工频电磁场

13、高频电磁场

14、超高频电磁场

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分为很多种,主要包括:粉尘因素、化学因素(如有机溶剂类毒物,铅、锰等金属毒物等)、物理因素、放射性因素(各种放射性物质)、生物因素(如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和其他因素(金属烟、井下不良作业条件等)。


(9)物理危害因素怎么识别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条规定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加速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使用,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的职业危害更加多样、复杂,职业暴露人群日益扩大,职业病新发病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1998年~2017年,我国共报告职业病病例380449例。自2010年以来,我国职业病报告病例数持续高位波动,2016年全国职业病报告病例数首次超过3万,每年因职业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超过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在新的职业危害因素不断出现的背景下,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四部门联合发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职业病分为10大类132种。

㈩ 27关于危险源与事故,应如何描述第一类危险和第二类危险

为您转载以下资料,供您参考,如有具体问题再进行探讨。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它与ISO9000和ISO14000等标准规定的管理体系一并被称为后工业化时代的管理方法。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贯彻这“三个标准”的重要性。目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尚未成为国际标准,我国在参照《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规范》(OHSAS18001-1999)的基础上制定、发布了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为企业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软件基础。
企业建立与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目的是实现事故预防,而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根源。所以危险源是职业健康安全的核心问题,而危险源辨识则是危险源控制的起点。危险源的辨识是企业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初始评审阶段的一项主要工作,同时也是体系的核心要素。因此危险源的辨识格外重要。下面,笔者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简要谈一下如何做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中的危险源辨识工作,以求抛砖引玉。
一、几个术语
1、危险源。GB/T28001-2001-3.4条规定“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的根源或状态”。危险源包括职业危险因素和职业危害因素两个方面。职业危险因素是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职业危害因素生产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可能使作业人员某些器官和系统发生异常改变、形成急性或慢性病变的因素。广义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可引起工伤事故的职业性危险因素和可引起职业病变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狭义的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指职业性有害因素。
2、危险源辨识。GB/T28001-2001-3.5条规定“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辨识可以理解为从企业的施工生产活动中识别出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因素,并判定其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和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的过程。
3、风险和风险评价。GB/T28001-2001-3.14条规定“风险是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结合”。3.15规定“风险评价是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4、可容许风险与安全。GB/T28001-2001-3.17条规定“可容许风险是根据组织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程度的风险”。3.4条规定“安全是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二、危险源的分类
(一)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安全科学理论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
1、第一类危险源。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因此把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必须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危险源。例如:某工程项目隧道施工涉及爆破工艺,该项目设置炸药库,炸药库中储存的炸药和雷管则是第一类危险源。
2、第二类危险源。正常情况下,施工过程中能量或危险物质受到约束或限制,不会发生意外释放,即不会发一事故。但是,一旦这些约束或限制能量危险物质的措施受到破坏或失效,则将发生事故。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环境因素三个方面。上例中如果该项目制定危爆物品管理办法或其他管理制度,规范人的行为、物的状态和环境因素,控制爆炸事故的发生,这些办法或制度则是限制措施。但如果作业人员在炸药库内动火,可能发生爆炸事故,作业人员违规作业就是第二类危险源。
3、事故起因分析。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两类危险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因此,危险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
(二)按导致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GB/T13681-1992)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将危险源分为六类:物理性危险、危险因素;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其他危险、危害因素。上例中炸药库(存放的炸药)属于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作业人员违规作业则是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2002〕63号)中将职业危害因素分为十类:粉尘类;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类;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变危害因素;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
三、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
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根源,危险源辨识既要识别危险/危害因素,又要判定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别。事故在GB/T28001-2001-3.1中被定义为“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或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关注的是活动和过程的非预期结果,这些非预期的结果可能是负面的、不良的,甚至是恶性的。对于人员来说,这种不良结果可能是死亡、疾病和伤害。我国的劳动、安全、卫生等部门通常将上述情况称为“伤亡事故”和“职业病”。对于物质财产来说,事故造成损毁、破坏或其他形式的价值损失。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11-1986)将事故分为20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伤;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职业病目录》(卫生监发〔2002〕108号将职业病分为10大类;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肿瘤;其他职业病。每一大类下又分若干小类,共计10大类115种。
四、危险源辨识
(一)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很多,基本方法有:询问交谈、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工作任务分析、安全检查表、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事件树分析、故障树分析。这几种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或局限性,辨识危险源过程中使用一种方法往往还不能全面地识别其所存在的危险源,可以综合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
(二)危险源辨识应考虑“三、三、七”的要求
所谓“三、三、七”,是指三种状态,三种时态,七个方面。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七种类型(安全):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放射性、生物因素、人机工程因素(生理、心理)。
(三)危险源辨识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施工工艺存在的职业危害:通过分析施工工艺构成,了解产生有害因素的作业源点及其散发有害因素的性质、特征等情况。施工工艺的特点不同,所产生的职业危害也有很大差别。例如:铁路工程中的硫磺锚固工艺,公路路面工程中的沥青摊铺工艺,土石方或隧道施工中的爆破工艺,等等。
2、作业方存在的危害:在接触同类有害环境(物质)因素条件下,作业方式对职业危害的风险度有很大影响,我们应尽量考虑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施工,并给作业人员配备专用劳动保护用品,以减少对人员的危害。
3、作业环境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在同一种作业方式下,由于采用的物质、环境条件的不同,对人体的危害差别颇大。一方面要识别危害因素的类型,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另一方面要识别各危害因素的存在形态、分布特性、扩散特点、成份、浓度或强度等。此外,还应分析危害因素产生及变化的原因,以便制定防护对策。
4、作业人员接触有害因素的频率或时间:在生产方式类似,环境因素(物质)相同的条件下,职业危害因素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工人接触的时间。
5、劳动组织:有些危害是由于劳动组织不合理引起的,如作业时间过长。通过劳动组织还可了解职业危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情况,如接触尘毒的人群数量、性别特征、年龄结构、行为特征等。
6、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识别防护设施配置情况,是否配置有劳动卫生防护设备、实施通风、除尘、净化、噪声治理等,多工位作业场有效防护设备的覆盖面;防护设施运行情况,如设备是否能正常运行,运行参数如何;防护效果,如集尘、毒风罩是否完好有效,闸板是否灵活可靠无泄漏,净化效果、噪声消除、隔离是否有效等。
五、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策划
(一)风险评价
1、风险评价的基本知识
风险评价是体系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最先进行的环节,目的是对现阶段的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价分级,根据评价分级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控制,从而取得良好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矩阵法、预先危害分析(PHA)、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FMEA)、风险概率评价法(PRA)、危险可操作性研究(HAZOP)、事故树分析(ETA)、头脑风暴法等等。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最适合的风险评价。笔者推荐使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法(LEC)法来计算每一种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
2、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D=LEC
式中:D代表风险值;L代表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代表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C代表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施工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L、E、C在不同情况/环境的对应值,一般情况下,L在0.1~1之间,E在0.5~10之间,C在1~100之间。按照D=LEC,求出风险值(D),当C≥40或D≥160时(企业自定),可将此风险因素列为重大风险因素。过个界限值并不是长期固定的,企业应在不同时期根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确定风险级别的界限值,以符合持续改进的思想。
(二)风险控制策划
1、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的因素
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下列因素:如果可能,完全消除危险源或风险,如用安全品取代危险品;如果不可能消除,应努力降低风险,如使用低压电;可能情况下,使工作适合于员工,如考虑员工的精神和体能等因素;利用技术进步,改善控制措施;保护每个工作人员的措施;将技术管理与程序控制结合起来;引入计划的诸如机构安全防护装置的维护需求;在其控制方案均已考虑过后,作为最终手段,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应急方案的需求;预防性测定指标对于监视控制措施是否符合计划要求十分必要。
2、制定风险控制计划的注意事项
风险控制计划应在实施前予以评审,应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计划的控制措施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行水平;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是否已选定了投资效果最佳的解决方案;受影响的人员如何评价计划的预防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阅读全文

与物理危害因素怎么识别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