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物理学科 > 高山植物为什么耐冻用物理化学解释

高山植物为什么耐冻用物理化学解释

发布时间:2022-05-25 17:59:29

㈠ 高山植物的生长习性

  1. 高山植物的生长习性:(1)一般高山植物的根系比较粗壮深长而且柔韧。它可以穿插在砾石或岩石的裂缝之间,在粗质的土壤里吸收养分,以适应高山平脊的土壤以及寒冷,干旱气候。(2)高山植物有流线形(或铁饼状)的外表及贴地生长的习性。主要是为了抵御大风及风雪交加的天气的侵袭。高山植物生长缓慢、叶子细小、可以减少蒸腾作用而节省对水分的消耗,以适应高山缺水的恶劣环境。(3)高山花卉植物常有艳丽的花朵。高山上紫外线强烈,紫外线容易破坏花瓣细胞中的染色体,阻碍核苷酸的合成,对花本身有害;然而长期的适应,使花瓣产生大量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这两种物质可以吸收紫外线,保护染色体。例如高山花卉:杜鹃花、报春花和龙胆花。

  2. 高山植物的特征是:茎比较粗,叶厚、根多而深。它们的茎、叶和根富含糖分和蛋白质,有的含量可达干重的25%。这是由于植物在高山生长缓慢,而营养消耗少,但光合作用积累养分多的缘故。粗壮的茎叶中还贮存了空气,以抵抗高山氧气不足的恶劣环境。如千里香杜鹃(一种杜鹃花)为高山小灌木,枝细而密,高却不足一米,叶片厚。如果切开叶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它的叶里面有许多空隙,贮存了空气。千里香杜鹃分布在中国青海及四川西北部的高山灌丛地带,海拔高达4800米。

㈡ 雪莲花为什么冻不死,化学角度解释一下. 谢谢

如果是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温度,不被冻死就是温度高一点点就热死了,
化学角度里面有抗冻物质,温度高一点点抗冻物质可能就分解了,但温度低就没事,就冻不死

㈢ 为什么有些植物能在寒冷的高山上生存

在我国,很多高山上常年是皑皑冰雪。这里海拔高,风雪弥漫,人迹罕至。然而,这里却生长着一些不畏风寒的植物,像我国西藏昌都和四川西北海拔4500~4800米的地带,生长的细蒿草、龙胆、垫状点地梅等。雪莲是最着名的高山植物,它生长在大约海拔5000多米高的崖缝里,开着紫红色的小花,迎风傲雪,品格不凡。

这些植物之所以能在冰雪高山上扎下根来,是因为它们有一套应付严寒环境的本领,它们抗干旱的能力都较强。为了抵御高山上强劲大风的摧残,生长方向也不像其他地区植物那样向高生长,而是横向生长;有的高山植物还生长了御寒的“衣服”,比如雪莲,满身披着白棉毛,这种白棉毛既保温又保湿,还能对高山强烈的阳光辐射起反射作用;高山耐寒植物的花能“发热”,这些花朵能向阳运动,并像孵卵器那样聚集热量,对结果和孕育种子十分有利,因此它们能很好地传宗接代。

㈣ 简述高山植物具有哪些生态适应性

耐低温 耐日晒高山植物是一类生长于树线以上至雪线的山地植物。揭示高山植物适应环境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内在机制,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植物对环境的响应和适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然而,国内在高山植物功能生态学的研究上相对薄弱,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报道上。结合国外高山植物的相关研究报道,从形态和解剖结构两个方面对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高山植物的形态、解剖结构及其与环境的适应性关系。植株矮小(有的呈垫状)、叶片小而厚、具有通气组织、栅栏组织多层、机械组织发达、虫媒花性状、线粒体数量多和叶绿体基粒片层少等是这一地区高山植物普遍具有的形态和结构特征。高山植物形成上述结构的特异性是高山特殊综合生态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高山植物对高山环境的高度适应。最后,对这一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进行了探讨。目的是引起国内研究者的关注,促进我国高山植物功能生态学的研究与发展。

㈤ 如何用溶液的依数性解释植物具有耐寒性和抗旱性

……很久没接触这个知识了,大概帮你解答一下吧。

首先,稀溶液中溶剂的蒸气压下降、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和渗透压的数值,只与溶液中溶质的量有关,与溶质的本性无关,故称这些性质为稀溶液的依数性。

(1)植物的耐寒性,应该是指当环境温度降低的时候,植物具有防止自身细胞因低温而结冰(被冻伤、冻死)的能力。
细胞液可以看作是一种稀溶液。在温度降低的时候,植物体通过一定的机制,选择性吸收环境中的无机盐,改变自身细胞液的某些无机盐的浓度,让细胞液的凝固点升高(稀溶液的凝固点比纯溶液的凝固点要高!),就不容易结冰(被冻伤)了,故增加了耐寒性。

(2)植物的抗寒性,是指在环境缺水的情况下能存活的能力。
细胞液可以看作是一种稀溶液。在缺水的情况下,植物体通过一定的机制,选择性吸收环境中的无机盐,改变自身细胞液的浓度(让细胞液的浓度大于环境中水分的浓度),从而调节细胞的渗透压,以防止植物失水(或让植物处于吸水的状态),达到抗旱的目的。

答得不是很完美,希望可以帮到你!

㈥ 什么是冻土

冻土是指地表至100厘米范围内有永冻土壤温度状况,地表具多边形土或石环等冻融蠕动形态特征的土壤。本土纲相当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新成土纲(Entisol)、始成土纲(Inceptisol)、有机土纲(Histosol),联合国土壤分类的始成土(Cambisols)、潜育土(Gleysols)、粗骨土(Regosols)、有机土。它包括的土类有冰沼土(冰潜育土)和冻漠土。

冰沼土相当于美国系统分类中新成土纲的永冻性的冷冻正常新成土(Pergelic Cryorthent)和始成土纲的冷冻潮湿始成土(Cryaquepts),有机土纲中部分冷冻有机土。联合国土壤分类中始成土的冰冻始成土(Gelic cambisols)、潜育土中的冰冻潜育土(Gelic gleysols)、粗骨土纲中的冰冻粗骨土(Gelic regosols)、有机土纲(Histosols)中的冰冻有机土(Gelic histosols),所不同的是联合国分类是指在2米深度内有永冻层。而冻漠土在美国、联合国分类中还没有相应的土类。而与美国分类的干旱土和联合国分类的钙质土或石膏土有某些近似。

一、地理分布

冻土分布于高纬地带和高山垂直带上部,其中冰沼土广泛分布于北极圈以北的北冰洋沿岸地区,包括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极北部分和北冰洋的许多岛屿,在这些地区的冰沼土东西延展呈带状分布,在南美洲无冰盖处亦有一些分布。据估计,冰沼土的总面积约59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5.5%。在前苏联境内,各种冰沼土的总面积为1688000平方公里,占前苏联国土面积的7.6%,占世界冰沼土面积的28.6%。冻漠土广泛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和其他高山地区。此外,在世界各地的高山,如南美安第斯山,新西兰南阿尔卑斯山等亦有分布。

二、成土条件

(一)气候

冻土分布区的环境条件存在差异。冰沼土分布区属苔原气候,大部分地面被雪原和冰川所覆盖,年平均温在0℃以下,一般都在-10℃至-17℃,冬季气温可低至-40℃,甚至-55℃,夏季温度也很低,7月份平均温度不超过10℃,全年结冰日长达240天以上。高山冻漠土年均温也很低,一般为-4℃至-12℃。冻土区降水很少,欧洲部分为200—300毫米,亚洲和北美洲北部在100毫米以下,西藏冻漠土区因地势高、远离海洋,降水更稀少,一般为60~80毫米,其北部更少,为20~50毫米,其中90%集中于5—9月。降水虽然少,但气温低,蒸发量小,长期冰冻,土壤湿度很大,经常处于水分饱和状态,夏季土壤—母质融化,砂土可达1~1.5米,壤土70~100厘米,泥炭土35~40厘米,以下即为永冻层,高山冻漠土在宽谷、湖盆永冻层深度80厘米,山坡上可达150厘米。

(二)植被

由于冻土区气候严寒,植被是以苔藓、地衣为主组成的苔原植被,草本植物和灌木很少,常见的植物有:石楠属、北极兰浆果、金凤花等开花植物,南缘有云杉、落叶松、桦、白杨、柳、山梣等,生长缓慢,矮小且畸形,各种植物的年生长量均不大,苔原地带每年有机质的增长量为400公斤/公顷,是世界各自然地带中最少的。高山冻漠土区植被为多年生和中旱生的草本植物、垫状植物和地衣,常见的有凤毛菊属、葶苈属、桂竹香属、虎耳草属、点地梅属、银莲花属、金莲花属、红景天属等,一簇簇地生长在石隙之间,或在冰雪融水灌润的地方局部呈小片分布。五颜六色的粗糙碟衣、地图黄绿衣、岩表黄绿衣等则着生于石块上面。

(三)地形、母质

冻土发育的地区,因刚脱离冰川覆盖不久,冰川地形保持得相当完整。冻漠土分布区的地形主要是陡峭的山坡,角锋、刃脊、第四纪和近代冰川所形成的冰斗和冰碛垅堤,宽谷,湖盆的湖积平原等。成土母质的差异较大,加拿大、西伯利亚地盾区是前寒武系基岩。其他地区有古生代各种灰岩、石英砂岩、板岩、中生代的灰岩、红色钙质砂泥岩及近代泥砾和冲积物,残积物,冰碛物,冰水沉积物等。

三、成土过程

冻土形成以物理风化为主,而且进行得很缓慢,只有冻融交替时稍为显着,生物、化学风化作用亦非常微弱,元素迁移不明显,粘粒含量少,普遍存在着粗骨性。高山冻漠土粘粒的K2O含量很高,可达50克每千克,说明脱钾不深,矿物处于初期风化阶段。

冻土区普遍存在不同深度的永冻层。在湿冻土分布区,夏季,永冻层以上解冻,由于永冻层阻隔,融水渗透不深,致使永冻层以上土层水分呈过饱和状态,而形成活动层,活动层厚度为0.6米至4米,若永冻层倾斜,则形成泥流;冬季地表先冻,对下面未冻泥流产生压力,使泥流在地表薄弱处喷出而成泥喷泉,泥流积于地表成为沼泽,因其下渗较弱,泥流、泥喷泉又混和上下层物质,使土壤剖面分化不明显,而在南缘永冻层处于较深部位,水分下渗较强处,剖面层次分化较好。

在干旱冻土分布区,白天由于太阳辐射强烈,地面迅速增温,表土融化,水分蒸发;夜间表土冻结,下层的水汽向表面移动并凝结,增加了表土含水量,反复进行着融冻和湿干交替作用,促进了表土海绵状多孔结皮层的形成。此外,暖季,白天表土融化,夜间冻结,都是由于由地表开始逐渐向下增温或减温总是大致平行于地表水平层次变化着的,所以,在干旱的表土上,强烈的冻结作用往往形成表土的龟裂。

在极地冰沼土区,由于低温,蒸发量小,地势低平处排水不畅,土壤水分经常处于饱和状态,致使土壤有机质和矿物质处于嫌气条件下,虽然有机质形成数量不多,但在低温嫌气条件下分解缓慢,表层常有泥炭化或半泥炭化的有机质积累。矿物质也处于还原状态,铁、锰多被还原为低价状态,形成一个黑蓝灰色的潜育层,在高山冻漠土分布区,降水较少,土壤淋溶弱,剖面中往往有石膏、易溶盐和碳酸钙累积,致使土体呈碱性,表土结皮和龟裂等。

总的来说,冻土成土年龄短,处处呈现出原始土壤形成阶段的特征。

四、主要性状

(一)诊断层和诊断特性:

冻土具有永冻土壤温度状况,具有暗色或淡色表层,地表具有多边形土或石环状、条纹状等冻融蠕动形态特征。

(二)形态特征:

土体浅薄,厚度一般不超过50厘米,由于冻土中土壤水分状况差异,反映在具常潮湿土壤水分状况的湿冻土和具干旱土壤水分状况的干冻土两个亚纲的剖面构型上有着明显差异,湿冻土剖面构型为O—Oi—Cg或Oi—Cg型,干冻土为J—Ah—Bz—Ck型,

(三)理化性质:

冻土有机质含量不高,腐殖质含量为10—20克每千克,腐殖质结构简单,70%以上是富里酸,呈酸性或碱性反应,阳离子代换量低,一般为10厘摩尔(+)每千克土左右,土壤粘粒含量少,而且淋失非常微弱,营养元素贫乏。

五、分 类

根据冻土的地理分布,成土过程的差异和诊断特征,可分为冰沼土和冻漠土两个土类。

(一)冰沼土(Tundra soils)

又称苔原土,我国把冰沼土这一土壤名称,改为冰潜育土,分布于极地苔原气候区和我国黑龙江北部。

冰沼土是冻土中具有常潮湿土壤水分状况,具有碳氮比>13的潜育暗色表层和pH<4.0的斑纹AB层的土壤。

冰沼土土层浅薄,剖面由泥炭层和潜育层组成,土体构型为O-Oi-Cg或Oi-Cg型。

冰沼土的有机质含量低,阳离子代换量低,呈微酸性至酸性反应,营养元素缺乏。

按布里奇斯(E.M. Bridges:World Soils)的材料归纳成以下几个亚类:

1.极地荒漠土(Arctic desert soils) 相当于原始冰沼土。美国分类中的典型冰冻潮湿新成土(Typic cryaquent),联合国分类中的冷冻粗骨土。

分布于北半球最高纬度地带,在北美的北极岛群北端、阿拉斯加和格陵兰北部、亚洲的北地群岛北部等都有分布。土壤粗骨性强,表层有极薄的粗腐殖质层(Ah),其下即为砾石或岩石(R),没有明显潜育化现象,由于岩石风化以冰冻风化为主,表土多裂为多边形,因此,也称多边形冰沼土。

2.极地潜育土(Arctic gley soils) 相当于典型冰沼土,我国分类的典型冰潜育土,美国分类中的冷冻潮湿新成土(Cryaquents),部分冷冻有机土,联合国分类中的冷冻潜育土,冰冻有机土。

广泛分布于前苏联、加拿大北部,系低地永冻层上发育而成。具有泥炭层(Oi),厚约8厘米左右,其下为带有赭色斑点和暗色有机质花纹的浅蓝色潜育层(Bgsh),母质富含粘粒。荷兰格尔岛的极地潜育土的潜育层可厚达44厘米,A层有机质含量达50克每千克。

3.极地棕色土(Arctic brown soils) 相当于灰化冰沼土。美国分类中的冷冻淡色始成土(Cryochrept),联合国分类中的冰冻始成土。

在地势较高处,发育程度稍高,除了泥炭层和潜育层之外,还有灰化现象,土体构型为Oi(Ah)-E-Bhs-Bg型。阿拉斯加极地棕色土,土色暗棕色,A层细碎屑呈块状结构,B层是暗黄棕色的砂壤土,其下是破碎砂岩。

(二)冻漠土(Frozen desert soil) 包括高山荒漠土(Alpin desert soil)、高山寒冻土(Alpine frozen soil)。该土壤主要发育在我国青藏高原等高山区冰雪活动带的下部。一般在海拔4000米以上。

冻漠土是冻土中具有干旱土壤水分状况,具有淡色表层,无盐积层和石膏层的土壤。

冻漠土的土层浅薄,石多土少,剖面发育弱,地表多砾石,有多边形裂隙,具有0.5~1.5厘米厚的灰白色结皮层,有盐斑,结皮层下有浅灰棕色或棕色微显片状或层片状结构,砾石腹 面有石灰薄膜,剖面构型为J—Ah—Bz—Ck型。

冻漠土有机质含量低,一般小于10克每千克,pH8.0~8.5,强石灰反应,CaCO3含量约50克每千克,石膏约5~10克每千克,易溶盐、石膏明显富集在地面结皮内,而碳酸钙则多在剖面的下层,表层的细土多被风吹失,亚表层粘粒含量相对增高。

我国把冻漠土分为三个亚类:

1.典型冻漠土(Typic frozen desert soils) 具冻漠土类的典型特征。

2.盐化冻漠土(Salinized frozen desert soils) 冻漠土中具盐积特性的土壤。

3.龟裂冻漠土(Takyric frozen desert soils) 冻漠土中具有龟裂特征的土壤,主要分布于西藏羌塘高原北缘,帕米尔高原及昆仑山内部山脉,一般在海拔4200~4500米之间,成土母质中富含碳酸钙,湖泊周围淀积物中含盐量较高,气候非常干燥寒冷,地表有盐斑,小砾石和薄的龟裂结皮,碳酸盐沿剖面分布比较均一。

六、利用与改良

冻土分布区气候严寒或干寒,且有永冻层,土壤自然肥力很低,不经改造不宜于农用,冰沼土上生长有鹿的主要饲料——地衣,所以发展养鹿业乃是利用冰沼土的重要途径之一。

㈦ 冬天冻不死的常绿植物 植物为什么冻不死

常绿植物特别耐寒的原因:

1、植物的抗寒性。

2、低温下植物的适应性生理生化变化。在冬季严寒来临之前,随着日照的缩短和气温的降低,植物体内会发生一系列适应低温的生理生化变化,从而提高了植物的抗寒性.这种逐步提高抗寒能力的适应过程称为抗寒锻炼或低温训化。

3、经适当的抗寒锻炼过程,植物逐渐完成适应低温的一系列代谢变化,获得较强的抗寒性。



(7)高山植物为什么耐冻用物理化学解释扩展阅读:

绿色植物的作用是:

1、合成有机物

地球全部植物每年净生产的有机物约为1500-2000亿吨,这是全球人类和异养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

2、制氧功能

据测定,每公顷森林和公园绿地,夏季每天分别释放750公斤和600公斤的氧气。全球绿色植物每年放出的氧气总量约为1000多亿吨。

3、防风固沙

在风害区营造防护林带,在防护范围内风速可降低30%左右;有防护林带的农田比没有的要增产20%左右。

4、调节气候

据测定,夏天绿地中地温一般要比广场中白地低10-17度,比柏油路低12-22度;冬季草坪地表平均气温高3-4度。据统计,林地的降雨量比无林地平均高16-17%,最低多3-4%。

5、保持水土

科学家们观测发现森林覆盖率30%的林地,水土流失比无林地减少60%;还有人对坡度为13度的山地做过观测,发现每年流失的土沙量,裸地是林地的48倍。

6、吸收毒气

已发现有300多种植物能分泌出挥发性的杀菌物质,如新鲜的桃树叶可驱杀臭虫;黄瓜的气味可使蟑螂逃之夭夭;洋葱和番茄植株可赶走苍蝇;木本夜来香或罗勒能驱蚊。

㈧ 高山不同海拔高度的植物类型不同,到底是水平还是垂直结构

类型不同指的是水平结构,例如,在森林中,在乔木的基部和其他被树冠遮住的地方,光线较暗,适于苔藓植物生存,而属管辖的间隙或其他光照较充足的地方,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垂直结构是群落在空间中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指的是某一类的不同分层现象,比如林中有林冠、下木、灌木、草本和地被等层次。

(8)高山植物为什么耐冻用物理化学解释扩展阅读

成层现象包括地上和地下部分。决定地上部分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温度等条件,而决定地下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特别是水分和养分。多层次结构的群落中,各层次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各层中植物种类的生态习性也是不同的。

㈨ 为什么有些植物能耐寒

当严寒到来,许多动物都加厚了它们的“皮袍子”,深居简出,或者干脆钻到温暖的地下深处去“睡觉”的时候,不少植物却依旧精神抖擞地屹然不动,若无其事地伸出它那绿油油的叶子,好像并没有“感觉”到严寒的来临。

难道植物当真“麻木不仁”,对寒冷完全无动于衷吗?不!过度的寒冷一样可以将植物“冻死”。比如,当植物细胞中的水分一旦结成冰晶后,植物的许多生理活动就会无法进行。更要命的是,冰晶会将细胞壁胀破,使植物遭致“杀身之祸”。经过霜冻的青菜、萝卜吃起来不是又甜又软吗?甜是因为它们将一部分淀粉转化成了糖,而软就是细胞组织已被破坏的缘故。

不过要使植物体内的水分结冻,并不太容易。比如娇嫩的白菜,要在-15℃才会结冰,萝卜等可以经受-20℃而不结冰,许多常绿树木,甚至在-45℃还依然不会结冰,秘密何在呢?

如果说,粗大的树木可以用寒气不易侵入来解释,那么,细小的树枝和树叶、娇嫩的蔬莱何以也不易结冰呢?白菜、萝卜、香薯等遇上寒冷时,会将贮存的部分淀粉转化为糖分,植物体内的水中溶有糖后,水就不易结冰,这也确是事实。但如果我们仔细一算,就知道这并不是植物耐寒的主要理由。要知道,1千克水中溶解180克葡萄糖后,水的结冰温度才会下降1.86℃,即使这些糖溶液浓到像糖浆一样,也只能使结冰温度下降7℃~8℃。可见这其中一定另有缘故。

原来植物体内的水分有两种,一种为普通水,还有一种叫“结合水”。所谓“结合水”,按它的化学组成而言,和普通水并无两样,只是普通水的分子排列比较凌乱,可以到处流动,而结合水的分子却以十分整齐的“队形”排列在植物组织周围,和植物组织亲密地“结合”在一起,不肯轻易分开,因此被叫做结合水。有趣的是,化学家发现结合水的“脾气”和普通水大不相同,比如普通水在100℃沸腾,0℃结冰。冬天,植物体内的普通水减少了,结合水所占的比例就相对增加。由于结合水要在比0℃低得多的温度才结冰,植物当然也就比较耐寒了。

㈩ 冬天冻不死的常绿植物植物为什么冻不死

1、它们蓄积物质和能量,减少消耗,休眠。

植物的生长发育、传种接代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通常而言,即便是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在夏季活动期多不耐寒,在冬季休眠期则更为耐寒。这是因为春夏季节,植物生长旺盛,养分消耗多于积累,因而其抗冻能力较弱。

耐冻植物都有休眠的特点,它们常使用“沉睡”的妙法来对付冬寒。这其实也是植物面对寒冷做出的应对法,“沉睡”可大大减少减少消耗,抗寒能力自然加强。

2、有木栓层的保护。

每一棵树木都有一副“甲胄”,保护它们娇嫩的组织不受寒气侵袭。这副“甲胄”就是木栓层。

每年夏天,树木都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木栓组织。木栓既不透水,也不透气。停滞在其气孔中的空气能够阻挡树木的热量向外散发。树木年龄越大,木栓层越厚。因此,老树、粗树的抗寒能力比枝嫩干细的小树强。常青绿树也会采取“穿甲戴盔”的方法对抗严寒,如松树、柏树会在其树皮和叶表面分泌出一层蜡质,既可防止自身水分蒸发,又可御寒;其他如椿树、杏树等,则分泌出胶状物质,以御寒防冻。

3、一般来说,在寒冬来临之前,园林部门都会提前对树木进行“刷白”“穿冬衣”,这是冬季前为树木进行养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能使树木免受冻害和病虫害,提高树木的抗寒性和抗虫性。

(10)高山植物为什么耐冻用物理化学解释扩展阅读

室外花木防寒防冻法

一、注意修剪

由于冬天寒冷,冬季休眠花木的修剪(如月季、紫薇等)时间宜适当推迟至春季气温回升、花木尚未萌芽前进行,以防枝条被冻伤,影响生长。当年修剪也可现在进行,只是枝条要适当留长一些,等气温回升再进行一次复剪,剪除过长及冻伤部分。常绿花木(瓜子黄杨、龙柏)应及时修剪,可提高冬季观赏价值,还能减少蒸腾,提高植株抗寒性。

二、增施有机肥

室外越冬花木的施肥,冬天一般花木都处于休眠状态,不需施肥。但有些花木在冬季或翌年早春孕蕾开花,如蜡梅、梅花、碧桃、连翘等,对这些花木可在初冬时施些有机肥,一可保暖,二可增加肥力,给孕蕾、开花的花木增加营养,孕蕾开花好。有机肥分解可释放热量并增加土壤肥力。结合施肥对植株进行培土,以盖过根基处为宜,形成一圆锥状的小土丘,可保护容易发生冻害的根基处安全越冬。

三、增加覆盖物

夜间或霜雪天,在低矮的花木(如瓜子黄杨、矮化海桐等)上方覆盖遮阳网,可避免苗木枝叶与霜雪直接接触,减轻冻害,还能增温1至2℃。有条件的地区可在遮阳网下面加一层薄膜,起挡风作用,效果更好。

阅读全文

与高山植物为什么耐冻用物理化学解释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7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4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8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1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