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土壤为什么有自净能力
因为土壤中有许多腐食动物物和腐食微生物,它们都能分解土壤污染物
Ⅱ 土壤净化水的原理,是什么
建议从净水原理上考虑,看土壤具备哪些特性,然后就能得出大概结论了。滤净,沉积和降解。土壤孔隙的物理拦截作用,土壤矿物胶体及有机胶体的吸附作用,土壤生物体的拦截和吸附作用。这个太复杂了,可以写一本书。地下水是可靠的给水源,但很多地下水其实就是原本地表的雨水或污水,然后经过土壤的过滤作用,吸附+截留了其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应该也会有分解作用,这些因素使得水变得澄清。至于你说的生物滞留装置中的土壤,应该也是主要起吸附过滤作用,当吸附达到饱和后土壤要及时更换。如果用活性炭等其他物质应该也可以达到类似功效。净水器的设计和制造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净水器的设计原则应为用户着想。就我国各地区水质特点而言,长江沿岸和人员稠密地区有机物污染严重,而全国各地乡镇小型的供水企业和地下水使用地区存在着细菌污染的问题。因此只有部分品质优良的净水器能适应全国各地不同的水质,所以净水器生产厂商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质条件,精心设计出能适应不同水源,但处理效果良好的净水器。污水中通常含有较多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通常采用混凝,沉降和过滤技术。这些技术比较成熟,具有工艺简单,处理效果好,处理费用低,操作和管理方便的优点,通常污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较多,水中悬浮颗粒物的粒径大小是影响沉降速度的主要原因。在一般条件下,硫化钠粒径大沉降速度快,沉降去除需要的时间短。反之,硫化钠粒径小沉降速度慢,沉降去除需要的时间长。因此硫化钠需要采取混凝,沉降和过滤等技术来加快沉降速度,缩短沉降时间和提高去除率。混凝的过程是破坏溶胶的稳定性,使细小的胶粒凝聚成粒径较大的颗粒而容易沉降。
Ⅲ 如何利用土壤的净化能力
土壤本身所具有的净化能力是消除减缓土壤污染的一个重要特性,要预防土壤污染,需采取合理措施,提高土壤对污染物的容纳量,使污染减轻到最低限度,如增施有机肥,促进土壤熟化和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加或改善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数量,均可增加土壤容量,使土壤对有害物质的吸附能力加强,增加吸附量,从而减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分离培养和开发能分解和转化污染物的微生物种类,以增强微生物降解作用,提高土壤净化能力,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新途径。
Ⅳ 土壤层的净化作用
将两种土壤分别填入渗透装置(厚度依次为天然土2、1、0.5m和人工土1、 0.5m)后再在表层覆盖少量雨落管下的泥土,因为这些泥土常期与屋面雨水接触,土中的细菌适应屋面雨水中的有机物,有一定接种作用。最后在表层移植一些植被以改善表层土壤性能,增强渗透装置净化雨水的能力,模拟自然绿地条件下雨水在土壤中的下渗净化过程,为雨水渗透工程应用及污染控制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因城区油毡屋面的比例很大、污染较重,属于不利条件。测定结果表明,它主要为有机污染,色度大,并含有一定量的SS,其它一些污染指标浓度很低。研究结果还表明,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初期径流中,雨水的利用宜舍弃这部分雨水,经初期弃流后的屋面雨水水质较稳定,SS浓度很小,COD浓度一般可维持在100mg/l左右。因此,用这种屋面雨水做试验用水,测定指标主要为COD。 2000年雨季屋面雨水渗透净化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土壤对屋面雨水中的污染物均有明显的净化作用。经过一段土壤层渗透后,主要污染物COD有不同幅度的下降,下降幅度与运行条件有关。
油毡屋面雨水的BOD5/COD比值很小(0.1—0.2左右),且以溶解性有机物为主。土壤层能较大幅度地去除COD,除了土壤中的微生物作用外,还有植物、土壤对污染物的吸收、过滤、吸附、分解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综合作用,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人工土的渗透性能好,能获得较大的渗透量。由于炉渣粒径较大,还带有较多的空隙,为土壤层构成很好的通透性,且增加吸附表面积,为土壤微生物群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因此,试验结果显示,它比天然土还具有更强的净化作用。以2007年10月20日试验结果,当进水COD浓度保持在初期弃流后的浓度范围时,0.5m厚的两种土层COD去除率在30—40%左右,而1m土层的去除率提高到50—70%左右,净化作用明显。 及土壤再生能力的分析土壤中污染物的积累及土壤净化能力的恢复是关系到渗透设施发挥可持续功能的一个重要的安全和工程性问题。
由于降雨的随机性、非连续性及水质水量的波动很大,屋面雨水的渗透过程属非稳态,每一次试验条件或实际运行条件的不同,渗透装置的性能会有不同的表现。但总的看,从5月至11月,各渗透装置没有明显表现因污染物的累积而导致渗透净化能力的下降。如天然土0.5m的COD去除率在30—40%左右;到11月2日的去除率仍维持在32%的正常水平;人工土0.5m的去除率在40—50%左右;11月2日试验前50分钟内出水COD去除率保持在40—50%的正常水平,两个小时后维持到35%;人工土1m的去除率在60—80%左右,10月20日最后一次试验,前50分钟出水的去除率也保持70—80%正常水平,约3小时后维持在60%;同样,天然土1m装置到11月2日的去除率也能维持在63%的正常水平。
但就每一次试验而言,各装置也多表现出随运行时间的延长,去除率有下降趋势,但后续试验时,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说明在连续运行过程中,土壤的净化容量在减小,而在降雨间歇期,土壤中继续存在降解作用,使其净化能力逐步恢复。
Ⅳ 土壤物理净化能力影响因素
土壤是一个多相的疏松多孔体,进入土壤中的难溶性固体污染物可被土壤机械阻留;可溶性污染物可被土壤水分稀释,降低毒性,或被土壤固相表面吸附,但可随水迁移至地表水或地下水层;某些污染物可挥发或转化成气态物质通过土壤孔隙迁移到大气介质中。
Ⅵ 土壤有哪些基本性质
1、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容重、比重、通气性、透水性、养分状况、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耕性、磁性等。
2、土壤的理化性质就是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
(1)物理的,是指土壤的物理状况,如含砂量,松、软程度,红色或黑色,等等。
(2)化学的,是指所含化学成分,如各种元素的含量,酸碱性(PH值)等等。
3、知道土壤的理化性质,就能知道适宜栽种什么作物。
拓展资料:
一、土壤 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类型。 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
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
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风性能一般。
地球陆地表面土壤种类的分异和组合。与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变化密切相关。
二、土壤的污染源有哪些
一是污水灌溉和大气污染。污水中还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果污水没有经过处理而直接用于农田灌溉,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污染土壤。工业废气的污染大致分为两类:气体污染,如氧化硫、氟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气溶胶污染,如粉尘、烟尘等固体粒子及烟雾,通过沉降或降水进入土壤,造成污染。二是过量化肥和农药。过量地使用硝态氮肥,会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的输送,使其患病,严重的导致死亡。农药在杀虫、防病的同时,也使有益于农业的微生物、昆虫、鸟类遭到伤害,破坏了生态系统,使农作物遭受间接损失。三是固体废物。工业废物和城市垃圾是土壤的固体污染物。各种农用塑料薄膜作为大棚、地膜覆盖物被广泛使用,如果管理、回收不善,大量残膜碎片散落田间,会造成农田“白色污染”。这样的固体污染物既不易蒸发、挥发,也不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
三、土壤污染治理措施
一是运用科学技术,使用生物或化学方式来改良受污染的土壤,增加土壤环境容量,提高土壤净化的能力和有机物含量。二是制定相关的污染土壤环境管理与综合防治方法,加强清洁生产。三是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使某些重金属污染物转化为难溶态沉淀物,控制其迁移和转化,降低污染物的危害程度。四是严格控制废气污染物的处理排放,合理使用农药和化学肥料,科学的进行污水灌溉,减少有害物质进入到土壤中,影响土质变化。
Ⅶ 土壤的自净能力
土壤自净能力
概念: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过程、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类型:①物理自净;②化学自净;③物理化学自净;④生物自净。故土壤具有容纳消化污染物的性能,即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自净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利用不当,例如生产生活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后,就会导致土壤自净性能的衰竭甚至丧失,形成日益严重的土壤污染。
土壤的自净作用和环境容量
土壤是一个半稳定状态的复杂物质体系,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和外来的物质有很大的 缓冲能力。从广义上说,土壤的自净作用是指污染物进入土壤后经生物和化学降解变为无毒害物质,或通过化学沉淀、络合和螯合作用、氧化还原作用变为不溶性化合物,或为土壤胶体牢固地吸附,植物难以利用而暂时退出生物小循环,脱离食物链或排出土壤。狭义的土壤自净能力则主要是指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以及使污染化合物转变为难溶性化合物的作用。但是,土壤在自然净化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本身也会遭到严重污染。因为土壤污染及其去污,决定于污染物进入量与土壤天然净化能力之间的消长关系,当污染物的数量和污染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净化能力时,破坏了土壤本身的自然动态平衡,使污染物的积累过程逐渐占优势,从而导致土壤正常功能失调,土壤质量下降。在通常情况下,土壤的净化能力决定于土壤物质组成及其特性,也和污染物的种类和性质有关。不同土壤对污染物质的负荷量(或容量)不同,同一土壤对不同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也是不同的。应当指出,土壤的净化速度是比较缓慢的,净化能力也是有限的,特别是对于某些人工合成的有机农药、化学合成的某些产品以及一些重金属,土壤是难以使之净化的。因此,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土壤的自净作用。
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生态系统中某一特定的环境单元内,土壤所允许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也就是说在此土壤时空内,土壤中容纳的某污染物质不致阻滞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不引起植物可食部分中某污染物积累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壤的净化功能。
土壤环境容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Q=(Ck-B)x105
式中:Q=土壤环境容量(kg/hm2)
Ck=土壤环境标准值(mg/kg)
B=区域土壤背景值(mg/kg)
105=将mg/kg换算成kg/hm2的系数
上式可见,在一定区域的土壤特性和环境条件下,B值是一定的,Q的大小决定于CK。土壤环境标准值大,土壤环境容量也大;反之容量则小。土壤环境标准的制定,一般根据田间采样测定统计和盆栽试验,求出土壤中不同污染物使某一作物体内残毒达到食品卫生标准或使作物生育受阻时的浓度,以此作为土壤环境标准。根据土壤环境容量与实际含量相比较,可以深刻反映区域内的污染状况和环境质量水平,从总量控制上提出环境治理和管理的具体措施。
Ⅷ 你认为土壤净化水的原理是什么
土壤净化,是指通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的作用达到降低或消除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和毒素的措施和过程。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污染浓度降低而消失的过程。土壤净化功能是利用其内部的各种机制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消除土壤环境污染的能力。和肥力功能一样,土壤净化功能的物质基础仍然是土壤的“三相”组成,其中,以固相成分最为重要。土壤的固相是土壤中最活跃的部分,它包括无机矿粒、有机腐殖质、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等,这些成分通过一系列相互交织的复杂过程共同对污染物起作用,使土壤成为一个巨大的“污染处理场”。土壤的净化过程既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又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即有土壤的过滤、截留、渗透、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化学分解、中和、发挥、生物氧化,以及微生物及植物的摄取等过程。土壤具有净化功能,这是由于土壤在环境中起着三方面的作用:
1)由于土壤中含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与土壤动物,对外界进入土壤的各种物质都能分解转化。
2)由于土壤中存在有复杂的土壤有机胶体与土壤无机胶体体系,通过吸附、解吸、代换等过程,对外界进入土壤中的各种物质起着“蓄积作用”,使污染发生形态变化。
3)土壤是绿色植物生长的基地,通过植物的吸收作用,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发生迁移转化的作用。
因此,某些性质不同的污染物在土体中可通过挥发、扩散、分解等作用,逐步降低污染物浓度,减少毒性或被分解成无害的物质;经沉淀、胶体吸附等作用可使污染物发生形态变化,或通过生物降解与化学降解,污染物变为毒性较小或无毒性, 甚至有营养的物质。有些污染物在土体中还会被分解气化,迁移至大气中。这些现象,从广义上都可理解为土壤的净化过程。只要污染物浓度未超过土壤的自净容量,就不会造成污染。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土壤中污染物的累积与净化是同时进行的,是两种相反的作用的对立统—过程,两者处于—定的相对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