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消毒餐具4小时内送检如何理解
这样检测的数据最接近清洗后的标准吧
B. 医院里利用高温高压蒸汽消毒锅对器械进行消毒,不同的器械所要求的温度、压强不同.如图为自动测量锅内温
解: (1)吸热Q=cm(t 2 -t 1 )=0.46×10 3 J/(kg?℃)×5kg×(115℃-15℃)=2.3×10 5 J; (2)依题意,当锅内气压不高于1标准大气压时,压强传感器的电阻都为R 1 =200Ω 由欧姆定律,电路中电流 I 1 = ![]() 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温度随电阻的变化是线性的,温度升高5℃,电阻减小10Ω 电阻由80Ω变到75Ω,电阻减小5Ω,则温度升高2.5℃ ∴锅内温度为t 3 =100℃+2.5℃=102.5℃。 |
C. 消毒剂检测的检测项目和标准是什么呢
消毒剂检测的检测项目:
理化性能测试:有效成分、稳定性试验、pH值、重金属(砷、铅、汞)、金属腐蚀性、连续使用稳定性试验
微生物杀灭试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杀灭试验、大肠杆菌杀灭试验、白色念珠菌杀灭试验、铜绿假单胞菌杀灭试验、黑曲霉菌杀灭试验、龟分支杆菌杀灭试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杀灭试验等
病毒杀灭试验:脊髓灰质炎病毒灭活试验、流感病毒灭活试验、手足口病毒灭活试验等
毒理学安全指标测试: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急性吸入毒性试验、多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一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一次破损皮肤刺激试验、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眼刺激试验、阴道粘膜刺激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
现场试验:现场试验/模拟现场试验
消毒剂检测的标准:
GB/T36758-2018含氯消毒剂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5138 工业用液氯
GB/T 5750.5—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无机非金属指标
GB/T 10666次氯酸钙(漂粉精)
GB/T 19106次氯酸钠
GB 19193—2015 疫源地消毒总则
GB/T 23849 二溴海因
HG/T 2528氯化磷酸三钠
HG/T 3263三氯异氰脲酸
HG/T 3779二氯异氰脲酸钠
消毒技术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法监发〔2002〕282号)
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监督发〔2005〕426号)
消毒剂检测机构:
中科检测
D.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有没有最新版
第一篇压力蒸汽灭菌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压力蒸汽灭菌技术标准及其评价灭菌效果的检测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对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灭菌效果的评价。
2试剂
本标准所用试剂,凡未说明规格者,均为分析纯(AR),水为蒸馏水。
2.1蛋白胨。
2.2葡萄糖。
2.3溴甲酚紫酒精溶液:取溴甲酚紫2.0g,溶于100mL95%乙醇中。
2.4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配制:蛋白胨10.0g,葡萄糖5.0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调pH值至7.0~7.2,然后再加2%溴甲酚紫酒精溶液0.6mL,摇匀后,按5mL/管,分装包口,置压力蒸汽灭菌器中,于115℃灭菌40min后备用。
3指示菌
嗜热脂肪杆菌芽胞(ATCC 7953或SSI K31)菌片,含菌量为5×105~5×106cfu/片,121℃下,杀灭90%微生物所需时间D121值为1.3~1.9min,杀灭时间(KT值)为≤19min,存活时间(ST值)为≥3.9min。
4化学指示剂
需用卫生部批准的化学指示剂。
5技术要求
photo-1
6检测方法
6.1生物学指标(用作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灭菌效果的依据)。
6.1.1将嗜热脂肪杆菌芽胞菌片两个分别放入灭菌小纸袋内,置于标准试验包中心部位。
6.1.2灭菌柜室内,上、中层中央和排气口处各放置一个标准试验包(由3件平纹长袖手术衣,4块小手术巾,2块中手术巾,1块大手术巾,30块10cm×10cm、8层纱布敷料包裹成25cm×30cm×30cm大小)。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用通气贮物盒(22cm×13cm×6cm)代替标准试验包,盒内盛满中试管,指示菌片放于中心部位两只灭菌试管内(试管口用灭菌牛皮纸包封),将盒平放于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底部。
6.1.3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标准试验包或通气贮物盒中的指示菌片,投入溴甲酚紫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56℃培养48h,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
6.2化学指标
在物品包外用化学指示胶带,可作为物品是否经过灭菌的处理标志。在物品包内中心部位用化学指示剂,可作为物品是否灭菌的参考标志。
7结果判定及评价
7.1同次检测中,标准试验包或通气贮物盒内,每个指示菌片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全部不变色,判定为灭菌合格。指示菌片之一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由紫色变为黄色时,判定为灭菌不合格。
7.2化学指示剂的颜色变为与灭菌合格标准色相同时,或熔化时作为灭菌合格的参考标准。
第二篇紫外线表面消毒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
8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物体表面消毒用紫外线的波长、强度及评价其消毒效果的物理学指标和生物学检测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紫外线直接照射到的物体表面消毒效果评价。
9指示菌
9.1大肠杆菌(8099或ATCC 25922)。
9.2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ATCC 9372)。
10物理学指标
10.1在电压220V时,普通30W直管型紫外线灯,在室温为20~25℃的使用情况下,253.7nm紫外线辐射强度(垂直1m处)应≥70μW/cm2。
10.2在电压220V时,高强度紫外线灯,在室温为20~25C的使用情况下,253.7nm紫外线辐射强度(垂直1m处)应≥200μW/cm2。
10.3照射剂量按式(1)计算:
剂量(μW·s/cm2)=强度(μW/cm2)×时间(s)………………………(1)
11检测方法
11.1物理学检测方法
11.1.1灯管的紫外线强度(μW/cm2)用中心波长为253.7nm的紫外线强度测定仪(标定有效期内),在灯管垂直位置1m处测定。
11.1.2在实际应用中消毒表面的照射强度应以灯管与消毒对象的实际距离测定。
11.1.3表面消毒接受的照射剂量,应达杀灭目标微生物所需。对大肠杆菌,照射剂量应达到20000μW·s/cm2,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应达到100000μW·s/cm2。
11.2生物学检测方法
11.2.1采用载体定量消毒试验。载体制备按本标准附录C进行。
11.2.2开启紫外线灯5min后,将8个染菌玻片平放于灭菌器皿中,水平放于适当距离照射,于4个不同间隔时间各取出2个染菌玻片,分别投入2个盛有5mL洗脱液(1%吐温80,1%蛋白胨生理盐水)试管中,振打80次。
11.2.3经适当稀释后,取0.5mL洗脱液,作平板倾注,每个染菌玻片接种两个,放37℃培养48h作活菌计数。
11.2.4阳性对照,除不作照射处理外,取2个染菌玻片分别投入2个盛有5mL洗脱液中振打80次,余按4.2.3进行。
11.2.5计算杀灭率
12判定标准
12.1对指示菌杀灭率≥99.9%判为消毒合格。
12.2达物理学检测标准时,作为消毒合格的参考标准。
第三篇液体消毒剂消毒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
13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方法具体规定了消毒剂消毒效果生物学检测方法及其评价标准。
本方法适用于消毒剂对各种物体的消毒效果评价。
14理化指标
将消毒剂置20±2℃水浴中,测定在使用浓度下杀灭指示微生物达到消毒或灭菌所需的最短时间(min)。
15指示微生物
15.1细菌
15.1.1细菌繁殖体: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大肠杆菌(8099或ATCC 25922)。
15.1.2细菌芽胞: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ATCC 9732)。
15.2真菌: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
15.3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纯化抗原(1.0mg/mL)。
16检测方法
16.1中和试验(见附录 A)。
16.2消毒剂定性消毒试验(见附录 B)。
16.3消毒剂定量消毒试验(见附录 C)。
16.4消毒剂杀菌能量试验(见附录 D)。
16.5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原性破坏试验(见附录 E)。
17消毒效果评价标准
17.1对细菌和真菌的杀灭率≥99.9%,对HBsAg,将检测方法灵敏度104倍或5×104倍(载体试验)的HBsAg抗原性破坏,可判为消毒合格。
17.2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全部杀灭,可判为灭菌合格。
17.3在实际应用中消毒效果评价以有机物保护试验的最低浓度和最短时间为该消毒剂达到实用消毒所需的浓度和时间。
E. 高压消毒锅的灭菌监测包括3点。
1, 生物学监测:使用活的细菌芽孢制成生物指示剂,其抗力均大于或等于各种致病微生物。在第 1个灭菌周期(灭菌时间3 min)对嗜热脂肪杆菌(ATCC7953)芽孢未全部杀灭。经过第 1个周期后(灭菌时间5、7、9min)对嗜热脂肪杆菌(ATCC7953)芽孢全部杀灭。
用生物指标剂来证明灭菌物品内微生物是否全部死亡,是判断灭菌是否合格的直接指标,也是最可靠的监测方法。高压蒸汽灭菌所用生物指示剂是用嗜热脂肪杆菌芽孢制备,干热灭菌和环氧乙烷灭菌所用生物指示剂则是以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制备的。
但由于使用生物指示剂操作复杂,几天后才能出结果,不适于日常监测。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要求,使用生物法监测高压蒸汽消毒锅每月1次。监测使用的生物指示管必须放于标准包内,标准包放在消毒锅的最低层,主要考虑蒸汽穿透物品的时间和高压蒸汽消毒锅温度最低处,具有代表性。
2,化学监测:用某些热敏化学物质配成印墨印制而成。在一定温度的饱和蒸汽条件下作用一定时间,使其颜色改变,再根据标准色来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因此是间接指标,种类有B—D试验指标图、化学指示胶带和化学指示卡。
B-D测试(Bowie—Dick test) 专门用于预真空(包括脉动式喷射式等)高压蒸汽消毒锅空气排除效果的监测。预真空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空(约有 2%空气)。因此,空气的存在影响蒸汽对物品的穿透和杀菌效果,可导致灭菌失败。所以,高压蒸汽灭菌时以物品包中是否有空气团的存在作为灭菌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要求:每日进行一次B-D测试。如B—D测试失败,须仔细查找原因,直至B-D测试通过后,该消毒锅方能使用。B-D测试设计原理是使试验包成为消毒锅内残留空气的聚焦点,因为热蒸汽进入柜内时,它相对较大的体积和可透气性布料极易吸附、“捕捉”残留空气。真空测试图上的化学指示剂对残留空气具有敏感性,能检测出残留空气在试验包中是否存在。
化学指示胶带 (包外指示胶带) 用于每个包裹的包外,指示已暴露于某种灭菌过程,以区分灭菌和未灭菌的物品,而不能作为灭菌可靠与否的指示剂。
化学指示卡(包内指示卡) 是对消毒锅灭菌温度、时间、饱和蒸汽的综合反映,用于考核每个包裹内部灭菌情况,如果灭菌过程中出现消毒锅,蒸汽质量和人为因素都会使监测结果不准。
F. 高压消毒锅物理监测是什么
压力蒸汽灭菌的物理监测是指在消毒灭菌过程中对灭菌器的温度、压力以及作用时间等指标的监测。与之相对应的化学监测,是指对置于灭菌器内化学指示卡(胶带)的颜色变化情况进行监测,以判定灭菌过程中的相关指标是否符合要求。
G. 餐具消毒卫生标准是什么
GB14934-94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食( 饮)具 消 毒 卫 生 标 准 GB 14934—94
Hygienic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of dinner and drinking set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饮)具消毒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细菌指标、采样方法及卫生管理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宾馆、饭店、餐厅、食堂等饮食企业的食(饮)具,也适用于个体摊点的食(饮)
具。
2 引用标准
GB 4789.1~4789.2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
3 感官指标
3.1 物理消毒(包括蒸汽、煮沸等热消毒):食(饮)具必须表面光洁、无油浸、无水渍、无异味。
3.2 化学(药物)消毒:食(饮)具表面必须无泡沫、无洗消剂的味道,无不溶性附着物。
4 理化指标
采用化学消毒的食(饮)具,必须用洁净水清洗,消除残留的药物。用含氯洗消剂消毒的食(饮)
具表面残留量,应符合表 1 的要求。
表 1
项 目 指 标
游离性余氯,mg/L
<
0.3
烷基(苯)磺酸钠,mg/100cm
2
<
0.1
5 细菌指标
采用物理或化学消毒的食(饮)具均必须达到表 2 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1994-01-24 批准 1994-08-01 实施
GB 14934—94
表2
项 目 指 标
大肠菌群 发酵法,个/100cm
2
<
3
纸片法,个/50cm
2
不得检出
致病菌 不得检出
注:发酵法与纸片法任何一法的检验结果均可作为判定依据。6 采样与检验方法
6.1 发酵法采样与检验
6.1.1 采样方法
食(饮)具抽检碗、盘、口杯,将 2.0cm×2.5cm(5cm
2
)灭菌滤纸片紧贴内面各 10 张(总面
积 50cm
2
)、碟、匙、酒杯以每 5 件为 1 份,每件内面紧贴灭菌滤纸片各 2 张(总面积 50cm
2
/份),
经 1min,按序取置入 50mL 灭菌盐水试管中,充分振荡后,制成原液。
筷:取每双的下段 12cm 处约 50cm
2
(12cm×2cm×2cm),置入 50mL 灭菌盐水试管中,充分
振荡 20 次,制成原液。
6.1.2 检验方法
按GB 4789.1~4789.28 执行。
6.2 纸片法采样与检验
食(饮)具消毒采用专用的大肠菌群快速检验纸片。
6.2.1 采样方法
随机抽取消毒后准备使用的各类食具(碗、盘、杯等),取样量可根据大、中、小不同饮食行
业,每次采样 6~10 件,每件贴纸片两张,每张纸片面积 25cm
2
( 5cm×5cm)用无菌生理盐水湿润大肠
菌群检测用纸片后,立即贴于食具内侧表面,30s 后取下,置于无菌塑料袋内。
筷子以 5 只为一件样品,用毛细吸管吸取无菌生理盐水湿润纸片后,立即将筷子进口端(约
5cm)抹试纸片,每件样品抹拭两张,放入无菌塑料袋内。
6.2.2 检验方法
将已采样的纸片置 37℃培养 16~18h,若纸片保持紫蓝色不变为大肠菌群阴性,
纸片变黄并在黄色背景上呈现红色斑点或片状红晕为阳性。
6.3 洗消剂残留量采样与检验
6.3.1 采样方法
消毒食(饮)具碗、盘、碟、口杯、酒杯,用蒸馏水 100mL 冲洗整个内表面,至少
2~ 3 次;匙(不包括匙柄)、筷下段置入 100mL 蒸馏水中,充分振荡 20 次,制成样液。立即取
样测定余氯,余下样液装入 50mL 试管中,做烷基(苯)磺酸钠含量测定。
采样同时计算被检食(饮)具的表面。
GB 14934—94
6.3.2 检验方法
按GB 5750 执行。
7 食(饮)具消毒卫生管理规范
7.1 食(具)消毒设施的卫生要求
7.1.1 食(具)消毒间(室)必须建在清洁、卫生、水源充足,远离厕所,无有害气体、烟雾、灰
沙和其他有毒有害品污染的地方。严格防止蚊、蝇、鼠及其他害虫的进入和隐匿。
7.1.2 食(具)洗涤、消毒、清洗池及容器应采用无毒、光滑、便于清洗、消毒、防腐蚀的材料。
7.1.3 消毒食(饮)具应有专门的存放柜,避免与其他杂物混放,并对存放柜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保持其干燥、洁净。
7.1.4 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体摊贩,应配备食(饮)具消毒设备,并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
7.2 消毒方法与卫生要求
7.2.1 热力消毒包括煮沸、蒸汽、红外线消毒等。煮沸、蒸汽消毒保持 100℃作用 10min;红外线
消毒一般控制温度 120℃,作用 15~20min;洗碗机消毒一般水温控制 85℃,冲洗消毒 40s 以上。
7.2.2 用于食(饮)具消毒的洗消剂如含氯制剂,一般使用含有效氯 250 mg/L 的浓度,食(饮)具全部浸泡入液体中,作用 5min 以上。
7.3 洗消剂、消毒器械卫生管理
7.3.1 食(饮)具洗消剂、消毒设备应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法规。
7.3.2 饮食企业所使用的食(饮)具无法进行煮沸或蒸汽消毒或在食品卫生监督机构指定情况下,
方可用化学洗消剂进行洗涤和消毒。
7.3.3 食(饮)具洗消剂、消毒器械,必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卫生
监督机构报卫生部批准后,并注明可用于食品消毒字样,方可投产、销售、刊登广告。在国家尚未
批准前,可在当地试产试销,并报卫生部备案。
7.3.4 使用洗消剂,应注意失效期,有条件的单位可定期测定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并应有专人负责
保管。
7.4 食(饮)具消毒程序
7.4.1 食(饮)具根据不同的消毒方法,应按其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消毒、清洗。严格执行一洗、
二清、三消毒、四保洁制度。
7.4.2 食(饮)具热力消毒一般按除渣-→洗涤-→清洗-→消毒程序进行。
7.4.3 食(饮)具化学消毒,消毒后必须用洁净水清洗,消除残留的药物。一般按除渣-→洗涤-→
消毒-→清洗程序进行。
7.5 水质卫生要求
GB 14934—94
食(饮)具消毒用水必须符合 GB 5749 的规定。
7.6 个人卫生与健康要求
7.6.1 各饮食企业及个体摊点,应对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教育,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
卫生法》和本标准的有关规定。
7.6.2 食(饮)具洗涤、消毒员及有关人员,应勤洗澡、理发、剪指甲、洗衣服,工作时应穿戴白
工作衣(白围裙)、帽,上班前,大、小便后,坚持洗手消毒。
7.6.3 消毒员应进行健康检查和预防注射。患有痢疾、伤寒、传染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带
菌者)和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者,不得从事此项工作。
7.7 消毒效果的要求
7.7.1 消毒后的食(饮)具必须用下列两种办法进行消毒效果的检验;
a. 指定生产的大肠菌群纸片;
b. 发酵法。
7.7.2 食品生产经营者或单位应进行自检,以保证每天所用食(饮)具的安全。地方食品卫生监督
机构进行有偿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每周至少协助检验一次,每次 6~10 件样品。
7.7.3 地方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应进行经常性食品卫生监督,每月至少一次,每次取样 6~10 件。可
与 7.7.2 同时进行或单独进行。GB 14934—94
附 录 A
个体摊点食(饮)具消毒卫生要求
(补充件)
A1 为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本标准,加强对个体摊点食
(饮)具消毒的卫生管理,保证消毒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特提出本要求。
A2 凡从事饮食经营的个体商贩,在申请办理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必须具备有专用的煮沸消
毒炉具和洗消剂等。
A3 使用的各类食(饮)具必须消毒。采用煮沸消毒时,应煮沸持续 10min。在无法进行热力消毒
情况下,可采用化学消毒如含氯洗消剂,使用浓度应含有效氯 250mg/L 食(饮)具应全部浸泡在
液体中,作用 5min 以上,并必须用洁净水清洗后,方可使用。
A4 个体摊点采用化学消毒时,必须使用经卫生部门批准,并指明可用于食品消毒的洗消剂产品。
A5 盛装食(饮)具消毒容器应采用无毒无害材料,并定期进行洗涤、消毒。
A6 消毒食(饮)具应放置专门的存放柜或其他清洁的容器中,一次存放时间一般不宜超过 1d,若有
污染情况应再行消毒。食(饮)具存放柜或容器应经常消毒,并注意保洁。
A7 对于一次性的食(饮)具,用后必须废弃,不得回收再用。
A8 个体摊点较集中的地方,各地可结合具体情况,采取集中式的消毒方法。
A9 由于食(饮)具消毒不严,造成疾病传染与流行,食品卫生监督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食品卫生法》酌情给予处罚。
附 录 B
本标准用词说明
(补充件)
B1 对本标准条文用词采用以下写法
B1.1 “必须”、“不得”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B1.2 “应”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应该这样做的用词。
B1.3 “一般”表示首先这样做,但在特殊情况下,允许有相应选择的用词。
B1.4 “洗消剂”系指食(饮)具消毒剂、洗涤消毒剂总的简称。
B1.5 “洁净水”指符合国家规定的城乡《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用水。
GB 14934—94
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卫生部卫生监督司提出。
本标准由武汉市卫生防疫站、广东省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起
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志刚、梁建生、定光丽、戴昌芳、周桂莲。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解释。
H. 医用高压锅物理方法怎么做质控
检测方法:将压力蒸汽灭菌生物指示剂放于标准测试包中,分别将测试包放于锅内不同位置,灭菌完毕,取出该生物指示剂,挤破内含的安瓿,于56℃培养锅内培养,48小时后阅读结果。
2、结果判定:每个指示剂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都不变色,判定为灭菌合格;指示菌片之一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由紫色变为黄色时,则灭菌过程不合格。
I. 消毒锅上的test是什么
你好朋友,test是英文,意思是测试、试验,可能消毒锅有这样一个功能,但是正常使用时不需要这个功能的,谢谢 。
J. 高压灭菌的温度,时间,适用范围,如何对高压灭菌效果进行监测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包括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
(1)物理监测: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等灭菌参数。温度波动范围在+3℃以内,时间满足最低灭菌时间的要求,同时应记录所有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结果应符合灭菌的要求。
(2)化学监测:包括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具体要求为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放于包内最难灭菌的部位。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达到灭菌合格要求。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进行化学监测。
(3)生物监测:将嗜热脂肪杆菌芽孢片制成标准生物测试包、生物PCD(灭菌过程验证装置),或使用一次性标准生物测试包,对灭菌器的灭菌质量进行生物监测。将生物监测包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并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根据微生物芽孢的死亡情况来判断灭菌是否成功,考核灭菌器负荷是否达到无菌保障水平,这是确定压力蒸汽灭菌是否有效的最可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