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护理体温表怎样填写
2.书写规范
2.1.体温表
2.1.1楣栏:用蓝黑色笔填写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日期、科别、床号、住院号。
a.入院日期:年份必须写4位数。
b.床号、科别:填写入院时安排的床号、科室,有转床、转科,在原床号、科室后加“→”号,并写明转往的床号、科室。例如:内二科→外一科,2→3。
2.1.2日期栏:用蓝黒色笔填写。每页第一日应填写年、月、日,中间用
短横线隔开(如2000-2-9),其余6天不填年、月,只填日;如在6天当中遇到新的月份或年度开始时,则应填月、日或年、月、日。年份写4位数。
2.1.3住院日期栏:由当天第一次绘制体温时,用蓝黑笔填写,从入院当天为第一天写“1”,连续写
至出院当日。
2.1.4手术后(或分娩后)日数:由当天第一次绘制体温时,用红笔填写,手术当天写“0”,手术次日为手术后第一日,写“1”,依次填写(分娩后日数填写相同)。如遇第二次手术,则停写第一次手术日期,改写为“Ⅱ-0”,以回病室时间为手术后“0”日期,依次填写,例如:2000-12-18号第一次术后第9天,11:45PM第二次手术结束回病室,在原来已填写好的“9”后面加填“(Ⅱ-0)”,则写成“9(Ⅱ-0)”;如2000-12-19号0:30AM回病室,则在12月19号手术后日数栏内写上“Ⅱ-0”。手术(分娩)日数连续填写到手术第10日。
2.1.5 42~40℃栏:在相应时间栏内,用红笔纵行填写入院/手术/分娩/转入/出院/死亡后,用短竖线隔开(占一格)再写时间,按12小时记,具体到时和分,填写死亡时间应与医生一致。手术不写时间。
a.转科由接收科室填写,如下午5时30分由内一转入内二,由内二接受时填写“转入—五时三十分”。
b.急诊科送“绿色通道”病人直接入手术室者,由术后接收科室按照手术护理记录单入室时间填写“急诊入院手术”及时间,。
c.私自离院、拒绝监测体温者护士可在体温单42℃下注明 “外出”、“拒测”,填写次数按照体温监测常规,私自离院外出者需每班书写护理记录注明。
2.1.6 34~36℃栏:用蓝色签字笔在34℃上填写重要诊疗措施和特殊用药,停止时注明“停xxx”,例如:在使用日期填写“冰毯”、“地高辛”、“人工辅助呼吸”;停止日期填写“停冰毯”、“停地高辛”、“停人工辅助呼吸”。35℃下用蓝色签字笔填写降温方式等。
2.1.7体温曲线的绘制:
a.用蓝笔绘制符号:口温“●”,腋温“×”,肛温“О”,相邻两次体温用蓝直线连接,在粗线上不必连线,体温表上注明“冰毯”或私自外出未画体温者,相邻两次体温不连线。
b.物理降温半小时后所测得的体温,画在降温前体温的同一纵格栏内,以红圈表示,并以红虚线与降温前温度相连,下一次体温应与降温前体温相连。例如:测得体温39℃,处理后半小时复测39.5℃,则在39.5℃处用红圈表示,红虚线连接39℃,若处理后半小时复测体温38.5℃,则在38.5℃处用红圈表示,红虚线连接39℃。在纵行35℃以下填写降温方式如(酒精擦浴、温水擦浴、冰敷),如果采用两种以上物理方式降温的写“物理降温”。
c.如患者高热经过多次采取降温措施后仍持续不降,受体温单记录限制须
将体温变化记录在护理记录中。
d.如体温和脉搏重叠时,在蓝叉外画红圆圈表示;肛温与脉搏重叠时,在蓝圆圈内画红圆点表示;口温与脉搏重叠时,在蓝圆点外画红圆圈表示。
e.如体温不升者,不需绘制体温,在35℃以下写明“体温不升”(需低温计测试者除外),相邻前后两次体温不需连线。
f.病人体温突然上升或下降应给予复试,复试符合,在原体温上方用蓝笔以一小写英文字母“v”表示核实。临时外出回病房后一定要补测。
2.1.8脉搏曲线绘制:
a.脉率以红圆点表示,相邻的脉搏用红线相连,心率以红圈表示,相邻的心率也用红线相连。
b.脉搏短绌的病人测量脉搏的同时必须测量心率,并在体温单上绘制,以红圆圈表示心率,红圆点表示脉搏,两者之间头尾相连。
C.如脉搏、心率超过180次/分,一律画在180次处,并在脉搏右侧同格内用红笔画一向上箭头。
2.1.9呼吸用数字表示,不做常规测试,根据病情或医嘱测试并记录。用蓝黑钢笔在呼吸栏相应时间内填写,相邻两次呼吸上下错开,先上后下。
2.1.10总入液量栏:用蓝黑色笔填写。按护理常规和医嘱要求,每24小时(7AM~次日7AM)统计一次总入量(包括输液、饮水、食物等),下夜班把数字(不写单位)填入前一日栏内。
2.1.11排出量栏:用蓝黑色笔填写,只填写数字。
a.大便次数:每隔24小时填写一次,记录昨天中午12时至今天中午12时期间的大便次数。如无大便,则以“0”表示;如系灌肠后的大便次数,则以“1/E” “0/E”表示(分子记录大便次数);若因手术需要,对已解过大便的病人仍需灌肠者,则以“13/2E”表示,(即灌肠前已解过大便一次,经二次灌肠后又解大便三次),大便失禁或假肛则用“*”表示(无法控制大便次数者,为大便失禁),清洁灌肠后多次大便用*/E,若需要记录大便量,画斜线,斜线上记录大便次数,斜线下记录大便量。例如:2/500(g)。
b.尿量:按医嘱要求,每24小时(7AM~次日7AM)统计一次尿量,下夜班把数字填入前一日尿量栏内。导尿病人尿量以ml/c记录,小便失禁用“*”表示。
c.排出量空白栏:每24小时(7AM~次日7AM)统计总量一次,下夜班把数字填入前一日栏内。按医嘱要求,记录各种引流量,一条引流管记录一栏,引
流量用词统一,如“腹腔引流”“胃管引流”“胸腔引流(左)/(右)”“膀胱引流”“T管引流”,如2栏填满,则在药敏试验栏下面填写。根据医嘱可将24小
时的痰量、抽出液等记入空白栏。
d.按医嘱统计24小时总量者,除在体温表上填写一次总量外,必须在特殊观察病人护理记录单上分次记录出、入量。
2.1.12血压栏:用蓝黑钢笔填写,血压单位用mmHg。
a.按照医嘱测量并记录,每周最少一次,新入院病人当天须测血压一次。
b.医嘱每天测一次血压,则填入上午栏,每天测二次血压,则填入上、下午栏。
c.按医嘱要求每天测量血压3次以上(含3次)者,除危重(特殊观察)护理记录单上填写外,把8AM及4PM的血压填入相应栏内。
2.1.13体重栏:用蓝黑色笔填写。病人入院时应测量体重一次,如不能测量时,应注明“平车”或“轮椅”。住院期间,每周测量一次,暂不能测量者,应注明“卧床”,病情需要可增加测量次数。
2.1.14药敏试验栏:
a.根据医嘱用蓝黑色笔填写药物名称,青霉素简写“PG”, 链霉素简写“SM”, 破伤风抗毒素简写“TAT”,碘过敏试验简写“I”,普鲁卡因、细胞色素C等无规范简写者均用文字填写。例:PG皮试(-),普鲁卡因皮试(-)。
b.药敏试验结果:蓝黑色笔写括号,阴性结果用在括号内写“-”;阳性结果,用红笔在括号内写“+”,并在第一页体温表的背面用红笔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某时间某药敏试验阳性,并注明两个感叹号,例“2001年4月7日10AM青霉素药敏试验阳性!!”。
c.记录时间:在相应日期栏内填写结果,同一天做两种药敏试验时,一格填写一个结果,依此纵形排列。同一天做两种以上药敏试验,则在栏下加写。
d.入院评估时,询问病人有过敏史者,记录方式例:第一页体温表背面用红笔记录为有某药物过敏史,后注明两个感叹号,例:“有青霉素过敏史!!”。
2.1.15周数:用蓝黑色笔依次序填写。
2.1.16体温测试要求:
❷ 物理降温后温度上升在体温图纸上怎么表示拜托各位大神
可以在体温单显示出来的,如果高烧38.9,物理降温后反而39.8°,就用红色虚线将38.9°和39.8°垂直连起来就行,明白吗?
❸ 物理降温后体温反而升高,体温单上怎么表示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9-27
❹ 采取各种降温措施后,该何时复测体温并记录
临床上,遇到发热病人,护士遵医嘱进行处理后,一般在半小时后复测体温并记录。然而,实际上,有些情况下半小时并不是复测体温的最佳时机。何时复测体温更合理?下文内容供参考。 物理降温1《基础护理学》提出物理降温后30min复测体温。但临床上,高龄发热患者因循环、代谢慢,物理降温后30min体温变化并不一致,有时体温不降反升高,不能提供有效的信息,对临床准确判断病情变化和诊疗有一定的影响。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冰毯降温复测体温最佳时间点为降温后60 min,温水、酒精擦浴复测体温最佳时间点为降温后90min,冰袋降温复测体温最佳时间点为降温后120min。也有文献研究显示,成人物理降温后最佳复测体温时间为30min。存在差异可能与年龄有关,高龄患者循环代谢相对较慢。
虽然时间存在差异,但是降温原理都一致,可能是温水、酒精擦浴降温接触患者体表面积大,通过散热方式降低温度,但无法持续降温;冰袋冷敷法由于局部接触面积小,降温速度较慢,且高龄发热患者皮肤感觉功能较低,应特别注意观察冷敷部位皮肤,防冻伤;冰毯降温解决了以上降温法难以维持的弊病,使患者持续稳定的降温得到保证,降低了护士的工作量,克服了传统降温所需护理时间长、降温效果不稳定的缺点,值得临床使用。
药物降温2应用赖氨匹林注射液通过莫菲氏管滴入降温病人,最佳复测体温为给药后 60min;使用赖氨匹林注射液静脉输注降温的发热病人,最佳复测体温为给药后 90min;使用赖氨匹林、柴胡、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肌肉注射降温的发热病人,最佳复测体温时间均为给药后 120min。
给药方式不同可造成降温速度不同, 肌肉注射药物通过组织间隙,进入毛细血管,再经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后,通过血脑屏障,血药浓度达到一定浓度时,作用于下丘脑后部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扩张皮肤血管,增加汗腺分泌,增加机体散热,减少机体产热,使体温下降; 大多数高龄病人有基础病或慢性病,从而降低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导致高龄发热病人针剂给药降温最佳复测时间点均远远晚于给药后30min。静脉输注降温药物,药液可直接进入血液,因而作用速度较肌肉注射快,其中莫菲氏管给药,可迅速达到血药浓度,因而降温速度较其他途径给药快。
联合使用3联合降温在30min可起效,在60min时降温效果优于单纯物理降温或单纯药物降温。
综上,能够获得一个精确的温度在为病人进行评估、诊断、治疗中至关重要。如果测量时间早于复测体温最佳时间点,则不能反映降温疗效,需再次测量,甚至反复多次测量,不仅造成护理人力资源的浪费,甚者可能引起病人及家属紧张,影响医患关系;复测体温时间若晚于最佳复测体温时间点,则不利于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延误诊断和治疗,仅在用30min 复测体温缺乏准确性和连贯性,甚至可能造成重复用药。
❺ 物理降温后怎么在护理记录中写
一、总体要求
客观、准确、及时、完整、连续、合法。内容上要求:详略得当、条理清晰、用词恰当。
二、客观性
要求做到:看到什么记什么,做什么记什么,有什么记什么,流水账,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要硬性找问题。不对病人情况进行主观分析,记录患者的客观资料。
三、准确性
要求数据准确,药物的量,引流液的色量,生命体征的数据均要准确无误。
需要准确记录的内容
❻ 体温怎么写正规
体温按实际测量读数记录,不得折算。体温单内每小格为0.2℃,5小格为1℃。
一般人体的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腋窝),超出37.3℃就是发热,37.3-38℃是低烧,38.1-40℃是高烧。除此之外,口腔的正常体温为36.3-37.2℃,而直肠正常温度是36.3-37.5℃。
正常体温的标准是根据多数人的数值,并非为个体的绝对数值。在健康状态时,如饮食正常,衣着适宜,人体的体温一般是比较恒定的,即保持在37℃上下。
(6)物理降温的体温怎么记录扩展阅读
体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随性别、年龄、昼夜、运动和情绪的变化等因素而有所波动,但这种改变经常在正常范围内。
1、性别因素
一般女性较男性稍高,女性在月经前期和妊娠早期轻度升高,排卵期较低,这种波动主要与孕激素分泌周期有关, 女性的体内脂肪较男性为高这也应该是一个原因。
2、年龄因素
新生儿体温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为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皮肤汗腺发育又不完全,从而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容易波动。儿童代谢率高,体温可略高于成人。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故体温偏低。
❼ 物理降温半小时后所测体温,在体温单上以什么符号表示
单位符号为 ℃。
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后30分钟所测的体温,绘制在降温前体温的相应纵格内,以红“○”表示,并用红色虚线与降温前的体温相连。下一次体温应与降温前体温相连。
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后30分钟所测的体温,绘制在降温前体温的相应纵格内,以红“○”表示,并用红色虚线与降温前的体温相连。就是小写的(t)即可。
物理降温还由于其具有挥发性,可吸收并带走大量的热量,使体温下降、症状缓解。具体方法是:将纱布或柔软的小毛巾用酒精蘸湿,拧至半干轻轻擦拭患者的颈部、胸部、腋下、四肢、手脚心。擦浴用酒精浓度不可过高,否则大面积地使用高浓度的酒精可刺激皮肤,吸收表皮大量的水分。
(7)物理降温的体温怎么记录扩展阅读:
物理降温是高热患者除药物治疗外,最简易、有效、安全的降温方法。
湿敷帮助降低体温。热的湿敷可退烧。但是当病人觉得热得很不舒服时,应以冷湿敷取代。在额头、手腕、小腿上各放一湿冷毛巾,其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
假使体温上升到39.4C以上,切勿使用热敷退烧。应以冷敷处理,以免体温继续升高。当冷敷布达到体温,应换一次,反复做到烧退为止。以海绵擦拭全身蒸发也有降温作用。
护理专家潘玛丽建议使用冷自来水来帮助皮肤驱散过多的热。虽然你可以摄拭(用海绵)全身,但应特别加强一些体温较高的部位,例如腋窝及鼠蹊部。将海绵挤出过多的水后,一次摄拭一个部位,其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体温将蒸发这些水分,有助于散热。
医生们警告,虽然酒精比水还容易蒸发,但它对发烧的病人可能引起不适。再者,吸入酒精蒸气或甚至经由皮肤吸收酒精都对病人不利。
发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其实,它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发烧甚至可能有它的用途:缩短疾病时间、增强抗生素的效果、使感染较不具传染性。这些能力应可以抵消发烧时所经历的不舒服。
参考资料:网络-物理降温
❽ 物理降温后体温反而升高,体温单上怎么表示
要标注 。 蓝笔直接连 ,升到多少度就连多少度 红灯笼标到那个升高的温度点上面就是了 红灯笼画法一样 就是方向向上
❾ 测量物理降温后的体温的符号是什么
测量物理降温后的体温的符号是摄氏度(°C)
温度: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
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C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