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物理学科 > 中国有个核物理学家叫什么敏

中国有个核物理学家叫什么敏

发布时间:2022-06-03 01:58:38

㈠ 参与中国核武器氢弹研制的主要人物是谁

自从在广岛展示了它那恐怖的破坏力后,核武器成了美苏等大国手中的杀手锏,但对于核弹的威力自然是越强越好,原子弹已经不能满足大国们的胃口,于是氢弹便出现了,但从原子弹到氢弹可不简单,美国用了7年3个月、苏联用了6年3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 、英国得到美国帮助速度快点但也用了4年7个月。
那么我们用了多久呢?2年8个月,这个速度可是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取得这样的成绩自然是离不开一大批无私奉献的科学家,后来被誉为氢弹之父的于敏就是其中之一。
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属天津市)。学生时代,出身于普通家庭的于敏通过自身的刻苦学习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1946年,于敏转入了理学院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49年本科毕业后,于敏考取了研究生,师从张宗遂、胡宁教授。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后于敏被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开始原子核理论物理研究并取得不小成就。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于敏参加了接待工作并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方回国之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
能得到日本同行高度评价,可见于敏的能力,如果继续扎根原子核理论物理研究想必于敏可以取得极大的成就。但此时的国际局势风雨突变,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苏联专家撤走,美国的核武大棒也一直挥舞着。中国走上了自力更生的核武之路,当时的主攻方向虽然是原子弹,但未雨绸缪的高层也开始了氢弹的理论研究,1960年成立了以黄祖洽领导的轻核理论组。在黄洽祖等人的推荐下,1961年初,钱三强找到了于敏并将这个任务告诉了他,于敏对此是惊喜伴着矛盾,于敏生性喜欢做基础研究,而且这方面正处在研究的关键时刻,放弃实在可惜,而接手氢弹研究,不仅压力大任务重,也意味着要隐姓埋名,长年奔波。面对选择于敏毅然放弃了个人利益、放下小家,为了祖国的强大接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调入轻核理论组任副组长。
因为黄祖洽要兼顾原子弹研究,所以轻核理论组的工作担子实际主要落在了于敏的肩上,同那时的其他国防科研项目一样,面对了许多困难和恶劣条件,但大家在于敏带领下克服粮食短缺计算工具匮乏等问题,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的科学难关,解决了大量的基础问题。经过四年左右的探索和研究,轻核理论组对氢弹有关物理过程已做了相当的研究,对氢弹的原理作了一些初步探索,对氢弹可能的整体结构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设想。提出了加强型原子弹和在液氘中实现非热动平衡情况下燃烧两条技术途径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和计算参数,编制了相应的简化计算程序。
随着原子弹爆炸成功,氢弹研制被证实提上日程,1965年1 月,原子能研究所轻核理论组带着预先探索研究的所有成果和资料,调到了九院理论部,大家集中力量攻关氢弹,黄祖洽、于敏被任命为理论部副主任。虽然中国当时的顶尖核物理学家齐聚一堂,但氢弹原理突破的关键问题一直无法有效解决,而氢弹研制的任务又十分紧迫,与时间在赛跑。
1965年9月,于敏带领一支小分队赶往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抓紧计算一批模型。但结果没达到预期不符合要求。为了找出优化设计中的问题所在,于敏进行着深入细致的系统分析。在工作的同时考虑到考虑到一起出差的年轻同事大部分缺乏氢弹的基础知识,于敏想通过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做成学术报告的形式来提高大家的相关知识。
10月下旬,于敏的系列学术报告开始了。学术报告发挥了出人意料的结果,一方面大家因此学会如何分析计算结果;另一方面于敏也从中得到了学习和启发,他从基本方程出发,通过严密的推导、量纲分析与粗估,指出了实现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几种可能途径,结合以前的理论探索和最新计算结果,比较了这些途径的优劣利弊,分析了实现热核自持燃烧的内因和必要条件,有了思绪就要验证,于是于敏又带着大家抓紧时间试算了两个模型,得到了很好的结果,论证了氢弹的原理构型设想。深受鼓舞的大家在于敏带领下又抓紧完成了一系列系统的工作,发现了一批重要的物理现象和规律,终于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结构完整的氢弹物理方案。
这时已经是1965年11月下旬,于敏打电话给邓稼先,表示打到了一只松鼠,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云里雾里,这其实是暗语,接到消息的邓稼先也很兴奋,第二天赶去和于敏碰头,在听取了于敏等人的汇报后,邓稼先与大家一起通宵达旦地分析计算结果,详细讨论技术问题。新原理也得到了邓稼先的肯定。之后于敏等回到北京后,向理论部的同事和上级领导作了多次学术报告,详细汇报了在上海的工作进展和氢弹新原理设想方案。邓稼先则组织理论部具有各方面专长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对这个设想方案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推敲,分析技术难点,在大家的帮助下氢弹原理理论设想方案更臻于完善。
在得到了权威专家的论证后,于敏的方案是可行的,但还需要进一步实验来论证,1966 年12 月28 日,中国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在原子弹研制成功后仅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掌握了氢弹原理。在这之后我国科研人员继续努力,终于在1967 年6 月17 日,在荒凉的戈壁大漠上空,升起了一颗极为壮观的“太阳”,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爆炸威力达到了330 万吨TNT 当量。在这之后于敏等人为我国的核武发展继续做着卓越的贡献。

㈡ 中国的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于敏分别在什么领域做出巨大贡献

周恩来总理生前称赞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为中国的“三钱”。其实三人都很是厉害,而说到贡献,三人当中应该就是钱学森的贡献最大了。


钱三强

1)早年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他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合理解释,深化了对裂变反应的认识。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究,为中国科学院的组建和发展,特别是建立和健全学术领导,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组织和协调重大科研项目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中国两弹之父”。杰出科学家。
2)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钱伟长

钱伟长(1912—),是我国着名的力学家和现代应用数学家。

钱伟长是江苏无锡人,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考取五所大学,最后选择了清华大学。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1937年去加拿大留学,1942年获博士学位,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研究所研究员。1946年,钱伟长回到祖国,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任教,一面为国家培养人才,一面潜心研究学问。他还被聘为波兰科学院院士,美国数学学会及美国航空工程学会委员。

1926年,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天津境内)一户普通的人家。父母亲都是小职员,靠着微薄的收入一家人勉强能过活。在那个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战乱年代,侵略者暴行给他的童年留下了惨痛的记忆。

在1988年被媒体报道以前,很少有人知道于敏是谁,更少有人了解他在做什么,连他的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于敏从事的“高级的秘密工作”是研究氢弹和核武器。

于敏的科研生涯始于着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钻研多年后,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将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交给了他。从那时起,于敏转向研究氢弹原理,开始了隐姓埋名的28年。

2015年1月,89岁的于敏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坐在轮椅上,华发稀疏,满脸谦逊祥和。上一次像这般“抛头露面”,还是1999年,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23位获奖科学家发言。

㈢ 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邓稼先阅读答案

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

1958年8月的一天,时任二机部(核工业部)副部长的钱三强,对一个34岁的青年人说:中国要放一个大炮仗,要调你去参加这项工作。这个青年人接到钱三强交给的任务后,就开始消失在亲戚朋友的视线里,开始了长达28年的隐姓埋名生活,直到1986年6月的一天,他的名字突然同时出现在全国各大媒体的报道中,这个人就是邓稼先。
28年的默默无闻,换来的是中国在世界上响当当的核大国地位。这一声巨响的后面,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对于这些,有一个人,很清楚却又不太明白。他就是世界着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
杨振宁并不知道在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的那一年开始,邓稼先就在中国西北的大漠深处里风餐露宿着,用最原始的办法探寻着原子弹的奥秘。作为同行,杨振宁无法想象,没有外国人的帮助,年轻的新中国需要付出多大的艰辛才能让中国原子弹、氢弹的巨响震撼全球。要解开这一个个疑问,还需要从邓稼先的经历说起。
邓稼先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白麟坂的铁砚山房。邓稼先出生八个月后,就被抱到了北京,因为父亲邓以蛰已经学成归国并在北大任教授了。学贯中西的父亲在他上小学时候就开始让子女们读中国的四书五经,同时也要读世界名着,学习英文、数学等。
邓稼先的童年生活,充满着书香并且是快乐的,快乐得甚至都有些顽皮。但他在同学们中间有种傻乎乎的诚恳,这种憨厚的天性,伴随了他整整一生的道路。
就在他的人生观开始萌芽的时候,平静的学习生活被侵略者践踏了。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7月29日,北平沦陷。1937年后的一天,发生了一件事,让邓稼先终生难忘。父亲有个老朋友很快就在伪政府里谋了一个差事,拿着伪政府发的薪饷。有一天这个朋友夹着公文包前来拜访,叫邓以蛰去伪政府任职。邓以蛰立即勃然大怒,对来人喝斥道,你给我滚出去。这件事多年后邓稼先数次和弟弟提起。
那个年代,日军每攻占我国的一个城市后,都要强迫市民游行庆祝他们的所谓胜利。
有一次邓稼先实在无法忍受心中的屈辱,当众把一面日本旗撕得粉碎,并扔在地上狠狠踩了又踩。这事发生后,为安全起见,邓以蛰只好让大姐带着邓稼先南下昆明。
1941年秋天,邓稼先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那里汇集了众多知名专家和教授,使邓稼先的学业如鱼得水,他读书的劲头比中学时期更进一筹,在各个科目上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7年顺利地通过了考试,留学美国。在西南联大打下的坚实基础此时在美国学习的时候显露出来,三年的博士课程,邓稼先仅仅用了一年零十一个月便读完学分,并完成博士论文,顺利通过了博士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
1950年的8月29日,邓稼先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收拾行李毅然回到还处于贫穷中的祖国。当时对于制造原子弹,国内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经过艰难的探所与研究,邓稼先终于找到了方向。他决定,从中子物理、流体力学、高温高压下物质性质三个方向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这等于是找到了原子弹喉咙的位置。
研究人员用算盘,计算尺,手摇计算机,甚至纸笔来计算着人们难以想象的大量数字,算完的纸一扎扎、一捆捆地装在麻袋里,堆满了屋子。在1960年,他们曾经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苏联专家以前曾经随口说出一个关键数值,后来经过计算得出的结果和苏联专家说的并不符合。就这样,邓稼先带领大家反复演算了九遍,演算纸都从地面堆到了房顶。最终证实苏联专家的数值是错误的。
1961年,经过整整三年的计算,邓稼先带领的研究人员终于敲开了原子弹设计的大门,原子弹的蓝图基本成型。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按照邓稼先他们的设计,顺利地在沙漠腹地炸响。
1967年6月17日,中国又顺利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氢弹的研制,我国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原子弹制成到氢弹爆炸:美国的间隔是七年零四个月,苏联的间隔是四年,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法国用了八年零六个月,而中国呢,两年零八个月。
1979年的一次核试验时,核弹直接从高空摔在地上,并没有出现蘑菇云。当时,作为理论设计总负责人的邓稼先硬是推开所有人,登上吉普车亲自去寻找碎片,查明原因。而因为这次找碎片,邓稼先受到严重的辐射。
1980年以后,邓稼先开始衰老得特别快,1985年,最终因癌症住进了医院。即使躺在病床上,邓稼先也时刻没有忘记我国的核武器发展事业,在此期间,他和老搭档于敏等同志又做了一件事,这件事情,成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85、1986年期间,邓稼先向中央提出并起草一份建议书,建议书指出,世界核大国的理论水平已经接近极限,并且,他们已经可以达到计算机模拟的程度,不需要进行更多的发展,因此很有可能通过限制别人试验来维持自己核大国的地位。
邓稼先敏锐的远见,使我国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继续辉煌了十年,使中国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1986年7月29日,我国一代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与世长辞。在临终时刻,邓稼先叮嘱身边的人最后的一句话是: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太远…… (有删改)
1.文章开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文章第二自然段画线句“对于这些,有一个人,很清楚却又不太明白”的含义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多次写到邓稼先的父亲,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邓稼先终成一代原子弹之父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交待主人公邓稼先研制原子弹的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生历程。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为下文作铺垫。(意对即可)
2.学识渊博的杨振宁很清楚年轻的新中国自主研发原子弹面临的种种艰辛,而对于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取得成功又难以想象,借此说明邓稼先的贡献巨大。 (意对即可)
3.(1)说明邓稼先受到父亲良好的影响,为他日后在原子弹研制领域做出重大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学问基础和人格基础;
(2)父子二人相互映衬,使邓稼先的学品人品得以更鲜明、更丰满的体现。(意对即可)
4.(1)坚实的学问是根基。邓稼先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大学师从名家,留学美国,勤奋攻读,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2)崇高的爱国情感是动力。邓稼先撕踩日本旗、学成归国、临终不忘祖国核事业等都说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是他坚持不懈的原动力。
(3)无私的献身精神是支柱。二十八年隐姓埋名,不顾个人安危进入核试验现场寻找原因,没有无私的献身精神是不可能的。
(4)持之以恒的攻关是保证。面对原子弹研究一片空白的情况,邓稼先率领科研小组经过多年的发奋攻关,才敲开了原子弹设计的大门。 (言之有理即可)

㈣ 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奖,授予我国氢弹之父,着名核物理学家是谁

于敏老爷爷

㈤ 中国原子弹之父、两弹元勋,分别是谁

中国原子弹之父是钱三强,中国两弹元勋主要人物有邓稼先、钱三强、赵九章、钱学森、孙家栋等人。他们是那一代为祖国科学国防奉献一生的代表人物。

两弹精神

向伟人们致敬

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那是中国几代人的奉献和努力,原子弹之父和两弹元勋只是他们的代表人物,向这些为祖国繁荣、安定做出毕生贡献的伟人英雄们致敬。

㈥ 隐姓埋名28年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核物理学家是谁

于敏 于敏 于敏

㈦ 获得共和国勋章的人有哪些2020

截止2020年,获得过共和国勋章的有9位。

分别是: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钟南山。

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为国家最高荣誉,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授予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授予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奖章,签发证书。

(7)中国有个核物理学家叫什么敏扩展阅读:

“共和国勋章”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这是根据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之法律规定,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国家主席签发证书并颁授的国家勋章,是国家最高荣誉。

2017年7月,由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党内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国家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军队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授予办法》《“七一勋章”授予办法》《“八一勋章”授予办法》《“友谊勋章”授予办法》,已经中共中央批准实施。我国建立党、国家、军队功勋簿,确立以“五章一簿”为主干的统一、规范、权威的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
2020年获得共和国勋章的有:钟南山。

2020年获得“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的有:张伯礼、张定宇、陈薇。

哪些人可获得“共和国勋章”?

依法授予,获得者须“建立卓越功勋”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党中央决定,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隆重表彰一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

2019年首次获得“共和国勋章”的有8人,分别是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

共和国勋章意味着什么 2020的勋章获得者表彰人员名单公示对于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授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在2015年12月2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进行了明确规定。

该法第三条规定,国家设立“共和国勋章”,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

能获得“共和国勋章”的人,除了满足法律规定的条件外,还要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明确表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授予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道德品质高尚、群众公认的杰出人士。

首次获得“共和国勋章”的孙家栋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总设计师,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卓越贡献。

袁隆平则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㈧ 我国着名的物理学家都有谁

1、钱学森(着名科学家、物理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做出许多开创性贡献。)

2、钱三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3、竺可桢(地理学家、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一代宗师,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推动者)

4、李四光(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化石新分类标准的提出、中国南方震旦纪与北方石炭纪地层系统的建立、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发现与研究是他对地质科学的重大贡献。)

周培源(着名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9、邓稼先(物理学家,在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1、钱伟长(着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着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12、严济慈(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
13、吴有训(物理学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教育家)
望采纳—3—谢谢

㈨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资料 急!!!!!!!!!

邓稼先(1924.6.25-1986.7.29)
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生于安徽省怀宁,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学术秘书,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研究员,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

阅读全文

与中国有个核物理学家叫什么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