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
在实践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以下问题:
1.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并不是形式上让学生凑在一起。有的教师下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学生只是按小组围坐在一起,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七嘴八舌,整个课堂闹哄哄,却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没有实效性。这是表面上的合作,是假合作。
2.小组合作的问题过于简单。在听课中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老师的问题还没说完,学生就已说出了答案。对于这种现象,老师还让学生继续讨论,进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
3.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有些教师不经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直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感到措手不及。没有独立学习作基础的讨论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经过独立思考而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
4.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常见到有些教师给学生提出“下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就放任自流,不指导、监控学生的交流活动。
5.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表面上热闹、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实则隐含着种种阴影,表面的热闹可能会掩盖学习的缺失。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在小组活动中抢占话语霸权,起着支配的作用,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不去积极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只等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渐渐地他们对小组学习失去了兴趣,表现出冷淡、麻木,直至是自我放弃。
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分组。教师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倾向、性别、个性特长,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长、协调员、读题员、记录员等,角色可以互换。成员组合可灵活多样。
2.群体协作。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互相协作本身就是一种参与、一种经历。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为了完成某个学习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就必须具有协作意识,在协作学习中逐步学会合作技能。
3.把时间留给学生。我们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交流、思考的时间,使学生人人都能有机会进行交流,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作为教师应该大胆让学生去讨论,去辩解。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在宽松的合作学习环境下会学、乐学。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就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方法、步骤和任务分工,知道学什么、怎样学、达到什么标准;合作学习时,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放开手脚,充分地去读书、感悟、理解、争论和发现;合作学习之后,要及时评价,不仅要评价学习效果,更注重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真正让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② 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交流
一、目标:
1、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抓住思维对话中的“生——生”对话环节,加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建设。
3、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减少学困生。
二、分组:
1、班主任协调各科任课教师本着差异互补的原则,相对均匀的将本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人数4—8人,各科同组。
2、将小组成员按优、中、差分成C、B、A三档,以便于小组合作及评价。
3、小组命名及小组寄语由班主任引导学生结合本组特点自主进行。
三、实施:严抓三个环节
1、备课:
A、要有明确的周,根据学期进度制定出明确的周进度,每周的新授课、复习课、检测课所用课时数都应该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在周中明确指明。
B、各科根据教研员的备课要求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问题,每节课进行什么内容,课堂上哪些环节需要合作,都要提前想好,设计好,在导学案中体现出来。每学科每周不得少于半天的集体备课时间,导学案必须由集体备课产生,课改组将对各学科的集体备课情况进行抽查。
C、提前一周备课,每个周五下午第一节课之前,各学科教研组长将本学科下周的完整导学案及下周检测题收齐交到教导处,由课改组审核,审核通过后再由分管领导签字确认使用。
D、做好导学案及相关资料的整理积累工作。教研组长做好检查记录。
2、上课
A、教师要将合作学习与班级授课,个人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分配各部分的学习时间。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不是应用到整个教学系统中,它常常和其它的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因此,在什么情况下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只有根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较好地发挥其作用。
B、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事后的评论员,应积极参与并导向“学”的全部过程,以免使教学活动出现东拉西扯的思维混乱,降低了学习效率。
C、合作次数适度。一节课中开展了多次讨论占时一半多,反而制约了学生与老师之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
D、合作不能操之过急。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学习场面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
E、合作时间应充裕。合作学习刚开始,学生进入角色后,教师不应为完成预设教案的进程,在学生意犹未尽时终止合作。
3、周考:
A、实行周考制度,提前一周设计好考题,每周五针对本周所学内容进行检测,做到授课、复习、检测周周清。
B、每周二之前各科要把上周的检测题批改完毕,周四之前由班主任将本班各科成绩及名次表以电子稿形式上报刘仲林校长,并于周五将本表结合家校联系表通知家长。
C、周考与平时课堂小测及批改之间不矛盾,小测及批改按原先规定继续执行,并作为小组考核的一个依据。
四、评价:
1、各班级可采用计算小组提高分或计算小组提高名次的方法对班内各小组进行考评。各班主任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实施情况制定好适合自己班级的班规,逐步完善,并形成文字材料。
2、各科教师利用好课代表做好本学科的小测成绩统计和平时老师对小组的加分记录工作,结合班级教室文化建设,固定区域,将各项记录、统计上墙。
3、班主任每个月结合期中期末考试、月考、周考、小测及任课教师平时的加减分情况对班内小组进行一次考核评价,利用班会做好。各班选出一个优胜小组在升旗时进行表彰,并在校宣传栏张贴照片。
五、听课、研课安排:
1、十一假期开学后,由学校统一组织听课研课。每天的第二节第六节为各科集中听课时间,第三节和第七节为集体研课时间。听课研课过程,学科领导及同科教师必须全部参加。
2、授课教师的授课内容与步骤必须与自己设计的导学案一致,听课研课的课型不局限于新授课,随教学进度和周计划进行。
3、学校统一组织听课研课之后,同学科之间还要继续互相听课学习,要求每周听课节数不得少于两节,要求课堂活动过程记录详细,本人的思考感悟要到位。
4、听课研课具体安排见听课研课安排表,学校将创造条件把授课教师的上课过程录制下来,并对听课研课情况发放通报。
六、上学期小组合作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1、 形式化。单纯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知识点落实不到位,起不到优劣互补,取长补短的作用。学生自主学习完相关知识点后,应结合适当的检测,口头书面皆可。
2、 学生参与不均衡。多数学生“搭台”,少数学生“唱戏”。小组合作过程中应该适当压住个别学生的风头,让其成为组内合作的主角,而不是一言堂的霸主地位。
3、 小组合作自由化。小组合作的环节无设计,当提问无人回答的时候,老师就要求讨论,太随机;还有的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必要的组织和引导,完全成为了一个旁观者。
4、 学生课堂展示时局限几个人。课堂展示的学生原则应该是B类学生,鼓励A类学生大胆发言,让每类学生都有所提高。
5、 小组合作缺乏规范。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大小、姿势和语言套路老师都应该结合本学科特点加以规范,需要动手操作的科目,谁动手,谁主持,谁发言,小组内要形成一个共识。
6、 老师不放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巡视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边走边嘟囔,往往会打断学生的思路。
七、小组合作科目:
本学期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四门学科中开展,其他学科可以借助小组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自行开展小组合作。
八、十一假期开学后,初一至初三级部小组合作全面展开。
③ 如何实施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报告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新课标背景下每位物理教师都应该探索的教学模式。因为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所以我也不例外的积极投入到探究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