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有哪些
一、温度计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1、温度计
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
①温度计的原理: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②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量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2、摄氏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单位:开(K)。换算关系T=t+273K。
3、温度计的使用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这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熔点和凝固点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不同晶体的熔点一般不同。熔化图像。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凝固图像。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改变;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改变。
三、汽化和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1、沸腾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水的沸点是100℃。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2、蒸发
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3、液化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液化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四、升华和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常温下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二)
一、电荷
1、电荷
带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
摩擦过的物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装置。原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C)
2、原子的结构 原电荷
原子结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所有核外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原电荷。1e=1.610-19C,任何带电体带的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
3、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常见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等。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常见绝缘体: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
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叫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
4、摩擦起电的实质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的物体约束电子的能力不同,在摩擦起电过程中,约束电子能力弱的物体因为失去电子,有了多余的正电荷而带上了正电,约束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因为得到电子,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两个物体所带电荷是等量异种电荷,电荷总量没有发生改变。
二、电流和电路
1、电流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路中有电流的时候,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发生定向移动。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按照这个规定,当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
2、电路的构成
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是消耗电能的装置。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做电路图。
4、三种电路:①通路②开路③短路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和并联
串联:把元件首尾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
并联:把元件两端分别连在一起,然后接到电路中。
2、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四、电流的强弱
1、怎样表示电流的强弱
电流就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通常用I表示,单位:安培(A)、毫安(mA)、微安(A)。
1A=1000mA、1mA=1000A
2、电流表的连接
①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②电流从电流表的正(红)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黑)流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3、电流表的读数
①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测量时,必须明确电流表的量程。②确定电流表的分度值,即表盘的一个小格代表多大的电流(选用03A量程时,每个小格代表0.1A)。③接通电路后,看看表针向右偏过了多少个小格,就能知道电流是多少。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I=I1=I2=I3=
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个支路电流之和:I=I1+I2+I3+
Ⅱ 初二上学期的物理主要学什么
我告诉你复习重点
主要有这几个问题
1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电流电压规律(我觉得考试必考)
2 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滑片如何移动 最大值最小值如何计算之类的选择题
3 欧姆定律必须会,公式一定记牢,测小灯泡电阻的图一定要会画
4 电功率一章及其重要,也相对繁琐,我觉得要记牢公式,仔细分析电路图,细心做(个人认为必考)
5 电与磁,应掌握磁感线画法 小磁针指向与磁铁的关系 磁生电 安倍定律(我们叫左右手定律) 还有一些别的问题
6 信息传递主要靠背一背,不难
物理考试主要是记住公式,认真做题,细心做,把握好选择题,重点分全在选择题了,如果选择题做好,就成功一半了,预祝你成功
Ⅲ 八年级上册物理掌握那些知识
我一本书都给你了,要给我100分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 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 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 “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
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
(1)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
(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
(3)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并为引出物理学广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测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图1-1-2、图1-1-3及图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教师也可以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略作展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
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
6.作业:
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物理书,讨论什么是物理学?讨论发生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
3.做一些小实验
① 静电小实验
② 三原色陀螺
第二节 观察物质世界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了解物质世界几种常见的运动形式,对每种运动形式能举出一些典型例子,初步知道它们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
2. 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大量运动,观察图片、演示实验、多媒体或动手做一些简单实验,经历认识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观察研究不同物体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3. 通过对物质世界运动的观察,知道物质世界的运动多样性,复杂性,形成关注物质世界运动及其变化的意识。了解各种运动形式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紧密联系。初步认识物理学的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通过本节学习,应使每一个同学认识到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形色色,但是并不是每个物体的运动大家都能认识到,需要通过观察,有的是肉眼可以直接看到,但更多的是需要借助仪器(望远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有的需要通过间接观察和思考,才能知道它们的运动。这也是为什么本节的节名为“观察物质世界的运动”的考虑,希望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世界各种运动的观察和研究的兴趣。
1.认识物质世界运动及运动的普遍性,渗透着运动的相对性。
①让学生体会判断物体静止和运动不能凭感觉,需要有科学方法;判断有些物质的运动如电磁波,热运动,虽然人眼不能直接看到,但可以由电磁运动、分子热运动产生的效应间接地观察。
②物质的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举例说明)
2.逐个认识基本运动形式。
①教师拿出香水,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不知道)教师再打开香水盖喷,(学生回答:香水)你怎么知道的?(闻到了香气)香水在我手中,你们怎么会闻到?这说明了什么?香水分子在运动。
再充分利用教材的彩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来进行,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认识。
②开闭电灯、收音机、学生互打手机等来认识电电磁运动。
③介绍声的传播、光的传播等。这些是与学生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运动形式。
关于原子内部的运动与第一节介绍过的原子结构是密不可分的,原子内部有两种不同运动:一种是核外电子的运动,如导体的导电是原子核最外层电子变成自由电子的运动,原子发光、煤、石油、有机物燃烧是核外价电子的运动;X光、红外线、激光都是核外内层电子运动。另外一种是核内的运动,常见的是放射性现象,放出α、β、γ三种射线。这三种射线对生命物质都有杀伤作用,原子弹爆炸主要利用这三种射线形成杀伤力,核反应堆为什么要筑起厚厚的防护层,就是防止这些射线影响人体健康,医疗上则用γ射线杀死残害人体健康的癌细胞。
三、发展空间
(一)“家庭实验室”指导
(1)观察油滴在水面上运动。
(2)与妈妈讨论做饭中的物质运动形式。
第三节 认识物质世界的能量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一切物体都是有能量,不同运动形式对应不同能量。 初步了解光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和核能等能量形式。 知道各种能量之间可以转化,初步懂得利用能量的过程就是不同能量之间进行转化的过程。
2. 通过联系生活,观察教材图片,让学生们自己来认识常见的这些能量形式。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初步认识不同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3. 通过物质世界不同运动和能量形式的认识,尤其对能量转化利用的认识,使学生们对大千世界有一个概括的具体的认识,拉近了物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与我们人类生活、生产、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1. 让学生们阅读课文,然后讨论下列问题
①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联系着哪些能量?学生们自己说说每天生活中至少应有哪些能量?
②我们日常生活中消耗的能量是怎么转化的,即什么能转化成什么能?
③如果世界上突然没有电能,整个社会将会怎么样?没有光能这个世界又将如何?
④怎样认识能源技术革命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关系?
2.教师小结,并认识能量的转化
(1)点燃火柴,观察光能、内能和化学能及其互相转化。
(2)启闭教室内电灯、演示电能、光能和能内及互相转化。
(3)双手摩擦或手捋铅笔体验机械能、内能及互相转化。
三、发展空间指导
1. 观察自己家里的家用电器的能量转化,填写下表
洗衣机 电灯 热水器 电扇 电视 音响 电话
电能变成其他能量形式
2.将一细铁丝,来回反复弯折,可以折断铁丝,这时发现铁线是否烫手,分析一下这个过程能量转化。
3.社会调查:(1)市场有一种新型手电筒,不需要电池,晃几下就可以照明。(2)一种玩具塑料球,从高空落地弹起就可以闪出彩光。通过这些活动让同学们感受不同能量之间的转化。
第二章 走进实验室
第1节:学习科学探究
一、教学目标要求
1. 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 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 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参观实验室
①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②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3)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
四、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一、中小学实验教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及课外科技实验活动的专职场所,不得用于与实验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堆放公、私杂物。
二、中小学实验教室要配备足够有效的灭火器材,并制定和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三、中小学生必须熟悉实验教室的安全规则,并要严格遵守实验教室的纪律。
四、中小学实验教室要经常保持清洁整齐,及时通风换气,排除有害气体以及实验时产生的废液。
五、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允许,任何人不得动用仪器、药品及其它实验材料,不得擅自拆卸仪器、设备,实验教室的公共财产不得带出室外。
六、实验前,学生应按教师的要求,检查仪器、药品及有关实验材料是否齐全和完好,如有缺损,及时报告。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批准,不得进行实验。
七、实验时,学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爱护仪器设备,要节约药品、水、电等实验材料。
八、实验完毕,学生应按要求整理好仪器、药品以及其它实验材料、仪器,设备若有损坏或丢失,要及时报告任课教师,并如实填写仪器报损单。任课教师与实验教师协商后,可根据有关制度准予报损或责成赔偿。
九、经任教教师允许后,学生方可离开实验教室。
十、任课教师、实验教师和学生课代表应按要求填写《实验登记表》。
第2节 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两课时)
一、目标要求
1. 使学生了解统一计量标准的意义。熟悉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以及与其他单位的换算。学习使用刻度尺,了解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等概念。 了解误差,练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方法。学习记录、分析、表达数据和结果。
2. 通过一些实例练习测量长度的方法。训练使用测量工具的规范操作。 通过测量活动,从中体会、练习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 通过规范学生的操作行为,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训练实验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重点和难点
长度的测量是本课时的重点,理解长度测量的基础性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②测量长度的要点;③综合的测量活动。
1. 教师讲述计量的重要性;
①测量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物理量的测量首先要规定它的标准量,并以之作为单位,将待测物理量与它的标准量进行比较。以鲁班制定中国木工尺为例,说明了统一计量标准的重要性:国际单位制是进行科学、科技、贸易交流的保障。测量本质上是比较,是将被测物和标准物做比较。
“如果不许使用尺子,你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测量方法,选其中之一进行实际测量,比如请一高一矮两位同学用步来量教室的宽,必然得出不同的结果。教师就此向学生指出,同一长度的测量得不出统一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然后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得出统一的结果呢?通过这个活动和鲁班的故事,启发学生认识建立长度标准的必要性,同时认识长度单位以及国际单位制。中国古代在计量方面有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老师可适当介绍,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心。
2.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
①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零刻度线)、分度值、量程三项内容。使学生明确,今后凡对有刻度的仪器,都要先弄明白这三项内容,比如温度计、带游码的天平、电流表以及电压表等等。再学习学生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书本的宽。并示范。
②明确长度测量的重要意义,向学生讲解,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而测量是实验的基础,可以说没有测量就没有物理学。物理学实验的许多测量仪器的读数是以长度的读数为基础的,因此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对所有测量仪器的读数具有普遍意义.这就是掌握好长度测量的意义。
3.实验活动——“建立你的信息档案”。
要求通过测量,认识自己,认识同学,学生会很感兴趣。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学生自己的身体练习估算能力,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测量物理量的具体观念。
4.测量长度的几种方法:
累积法:测细铜丝的直径。把细铜丝紧密地排绕在铅笔上若干圈,测出这个线圈总长,计算出细铜丝的直径。
平移法:测乒乓球直径。
替代法:测曲线的长度。
轮转法:用轮子的滚动来测长度,如利用自行车轮测出弧形遗跑道的长度。
长度=轮子周长×轮子转动的圈数。
四、作业:
1.“自我评价”参考答案:
(1)通过皮尺测得20步走过的距离,然后除以10即可。
(2)图(a)为正确操作。
2.“物理在线”指导
纳米技术的崛起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纳米热潮,教师可以结合“参考资料”中提供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指导。另外在这一技术逐渐应用于日常生活领域的同时,许多虚假的纳米商品也纷至沓来,教师可以针对这个问题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养成利用物理知识分辨伪科学的意识。
第3节 活动:降落伞比赛
(两课时)
一、目标要求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知道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
2. 体验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过程,领悟“控制变量”等科学研究方法。 经历长度、时间与面积测量过程,体会物理测量的基本方法,会根据测量对象选择适当的仪器。
3. 通过经历探究过程,树立善于参与讨论与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成果的意识。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热情,以及通过科学探究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物理问题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展示“通知”,学生阅读过后,教师:同学们,高不高兴?生:高兴。师:想不想在比赛中获胜?生:想。师:为了在明天的比赛中获胜,现在我们一起来准备好不好?生:好!
二、 引导研究:
1.材料的准备:
不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先写好计划,为了明天的比赛,我们先应干什么?(制降落伞),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做材料?(让学生举手回答,如纸、布、塑料等,然后综合得出最好的),还要什么?绳子。
2.仪器的择:
①对降落伞还有什么要求?教师用手在通知书上指出。(20g),
20克究竟是多少?我们用什么来称?磅秤?杆秤?案秤?(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因为它们的分度值不同,应该选择分度值较小的天平秤),你们会使用天平吗?过一会儿大家一起研究研究。
②我们再看一看,还有什么要求?(指出3米)。
怎样测出高度是3米?需要什么仪器?(刻度尺)
③比赛是比什么?(时间长为胜),那么这又要什么仪器?(秒表)
3.天平的使用
我们准备了所需的器材,下面一步就是要会使用这些仪器了,上节课就布置了,要求同学们在图书室或上届初二学生的物理书上自己找一找有关天平使用的方法,你们找了吗?有谁会使用天平,请给同学们说一说。学生说后,教师再边演示边讲解。
4.秒表的使用
我们一开课就讲了怎样学好物理,请同学说一说?教师再复述一次,秒表如何使用,现在就要用上这一方法。我们先要猜一猜:上面一些按钮是干什么的,然后试一试。证明自己的所想是否正确。(让学生,讨论、试一试),然后让学生演示,教师综合。
5.我们即准备了所需的仪器,又会使用。现在我们应该考虑什么?(怎样让“降落伞”在空中停留时间最长,哪些因素影响下降的速度?),这一问题、也需要自己猜想、实验,我想:由于时间和环境有限,现在大家自己想一想,课后再试一试,剩下的时间我们就一起来熟练一下天平、秒表的使用。
三、比赛活动。
第三章 声
第1节 什么是声音
一 目标要求
1. 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 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 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二 重点和难点
重点声音发生的条件。难点声波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展示教材中图3-1-1、图3-1-2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思考,讨论一些问题,动物都能发声吗?举例说出各种动物(狗、猫、鸟、蝉等)是怎么发出声的?你是怎么会听到声音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自由发挥,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主题:声的产生和传播。
2.过程展开
(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当物体振动时可以听到什么?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对于发声时,振动不明显的现象比如敲击鼓面和音叉发声,可用实验进行演示。将纸屑放在鼓面上,让学生观察敲击鼓面发声时和用手按住鼓面使鼓不发声时纸屑的情况,学生虽然没看到鼓面的振动,但可从纸屑是否被弹起判断鼓面是否在振动;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发声和不发声时小球的情况,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进而提出问题:纸屑和小球在什么时候被弹起跳动?也可以让学生用手触摸喉头进行发声,感觉声带在振动。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举P43动物与声音中的例子,着重指出哪个部位在发出声音,引出声源的概念。
(2)声波
与水波相比较引出声波。进行如下描述:“……这样空气中就形成密疏相间的波动,以鼓面为中心向远处扩展……”可以以鼓心为中心,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把空气的密和疏向四周传播形象地画出来。
通过对两种现象进行比较,引出声波的概念。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的传播。振动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
(3)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为什么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进行花样游泳?或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出固体和液体也能传声。
声在真空中能传播吗?学生可进行猜测,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方案,只要学生说出把声源放到真空中和不在真空中所产生的情况进行比较,都是正确的,并对其进行鼓励。
像教材中一样安排 “声的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
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比如罩内手机的应答声是怎么传到耳中的?当抽气机抽去罩内的空气时手机的应答声音变小,让空气重新进入罩内时,声又变大,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始终能看罩内手机屏上信号的显示?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探究过程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进行猜测与讨论,然后再得出结论。如玻璃罩内手机的应答声变化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虽然听不到真空中的手机的应答声,但能看到显示,说明了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
船上的人是怎么会听到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的?暖气管是怎么把敲击声传遍楼内各处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能听到声音所需要的条件。
观察教材上的图3-1-10、图3-1-11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并让学生领会到振动并不一定能感到声音;要感到声音,必须要有声源,介质和接收器。
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Ⅳ 请问初二的物理要背什么的
我这里不是咬文嚼字,是描述两种状态,这是能否学好物理(说做出物理题目、考试拿高分更能吸引某些人)的关键区别。
一是“背”,二是“理解着记“。
前者的特点是:往往看着题目想不出答案(非计算题)或在脑子里找不到公式,但是一看答案或别人一说,马上就知道(这定律或公式背过的)。 但是基于解题时没能想到这定律或公式的事实,还以为“背”得还不够牢,继续“背”。 此外, 由于关键时刻“背”过的东西没能跳出来”,还总嫌自己记性不好,更加重视“背”。
第二种人是,看见题目,适用的定律或公式就会自动及时“跳出来”。
所以学物理的负担并不是有多少东西要背,而是有多少东西需理解。希望你以
“请问初二的物理要理解什么的”
为题,来问问各位大侠。
望采纳。
Ⅳ 初二上学期物理有哪些重点怎么学
初二物理上册的重点内容 第一章 1.1物理学: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是通向正确认识的重要途径。 1.2比较有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两种。测量是定量比较。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基本的测量。- 米m(主单位) 测量长度:长度单位 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等 量程 测量工具:刻度尺 分度线 零刻度线 测量方法: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一端,尺的位置与被测物平行,视线正对刻度线并垂直尺面,记录时要有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减小误差: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采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 3.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 秒s(主单位) 测量时间:时间单位 时h 分min 毫秒ms 微秒μm 纳秒ns等 测量工具:钟表 1.3特殊测量:累积法:测量纸的厚度 以直代曲法:测量曲线的长度 1.4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2.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形式:波 传播: 固体 条件:介质 液体 (真空不能传声) 气体:340m/s 接受:人耳结构 听不到声的情况:1.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 2.离声源太元 3.无介质 音调:高低←频率(声源每秒振动次数,单位:赫兹Hz) 2.2~2.3乐音的三要素: 响度:强弱←振幅(分贝dB计量声音强弱)/离声源远近 音色←材料、结构、发声方式 弦乐器的音调:当弦粗细、张紧程度相同,弦越长音调越低;当弦粗细、长短相同,弦拉得越紧音调越高; 当弦长短、张紧程度相同,弦越细音调越高; 人发出声波的频率范围85~1100Hz 人“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20~20000Hz 物理学:无规律振动 2.4乐音 环境保护:影响人正常生活、学习、休息 物理学:有规律振动 噪音 环境保护:有可能影响人 定义: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 超声 作用:传递信息;具有能力。 次声:振动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消声 方法 吸声 隔声减少噪声 在声源处 途径 在传播过程中 在人耳处 第三章 3.1光的定义:光是一种电磁波,平时看到的是“可见光”,能引起人的视觉的电磁波。 光的作用:让我们看见物体;带来温暖;植物光合作用„„ 人能看见物体的条件:是光源或能反射光;光能进入人的眼睛。 光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光的传播: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光的现象: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 3.2光的反射的定义: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 定律:三线共面,分居两侧,两角相等。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3.4光的折射的定义:光由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3.3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平面镜成像特点: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像距=物距;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与镜面。光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像点。 凸面镜:会聚光 球面镜 凹面镜:发散光
Ⅵ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第二章 光的传播
一、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 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 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四、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法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为90°-θ,反射角为90°-θ)
(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θ,反射光旋转2θ)
(4)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
(1)、确定入(反)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
(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
(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5、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
(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五、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近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要求能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六、凸面镜和凹面镜
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电筒)
七、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
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八、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要求会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
3、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4、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6、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九、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十、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青、黄,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5、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
十一、看不见的光:
1、 太阳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
(从左往右其波长逐渐减小;散射逐渐增强;人眼辨别率依次降低)应用傍晚太阳是红的,晴天天是蓝的,汽车的雾灯是黄光。
2、 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 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镜)
(2) 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
(3) 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加热)
3、 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 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
(2) 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
(3) 荧光作用;(验钞)
(4) 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二、基本概念:
1、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用CC/表示;
2、光心:同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3、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
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通常由于透镜较厚,焦点到透镜的距离约等于焦距)焦距用“f”表示。
注意: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各有两个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
三、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
四、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五、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的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六、照相机: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七、 投影仪: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八、放大镜:1、放大镜是凸透镜; 2、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注: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
八、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器材: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带刻度尺)
九、 注意事项:“三心等高”:蜡烛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又叫“三心等高”
十、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要求熟记、并理解):
成像条件物距(u) 成像的性质 像距(v) 应用
U>2f 倒立、缩小的实像 F<v<2f 照相机
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
F<u<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v>2f 投影仪
U=f 不成像
0<u<f 正立、放大的虚像 放大镜
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实像小,虚像大。
注意:1、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
2、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注意:凹透镜始终成缩小、正立的虚像;
十一、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
十二、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前,晶状体曲度过大(太厚),需戴凹透镜调节;
十三、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近处的物体所成像在视网膜后面,晶状体曲度过小(太薄),需戴凸透镜调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十四、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象,目镜起放大镜的作用。
十五、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第四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 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 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3、 温度计的使用:
(1) 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 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3) 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1、 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 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3、 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 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1、 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2、 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3、 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 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2)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 晶体熔化的条件:
(1) 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收热量;
5、 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6、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7、 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1)AB 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
(2)B 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始熔化;
(3)BC 物体股、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4)C点为液态,温度仍为 50℃,物体刚好熔化完毕;
(5)CD 为液态,物体吸热、温度升高;
(6)DE 为液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7)E 点位液态,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 50℃),开始凝固;
(8)EF 段为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9)F点为固态,凝固完毕,温度为50℃;
(10)FG 段位固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五、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注:蒸发的快慢与(A)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2)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注:(A)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C)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D)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3) 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D)沸腾比蒸发剧烈;
(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
(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
4、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氢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
六、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雨中干冰的物态变化;
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七、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
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
2、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
3、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冰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冰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
4、“白气”是水蒸汽与冷液化而成的
Ⅶ 初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归纳有哪些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大全:
一、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物理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三、八年级上册物理光速知识点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3/4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2/3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
以上就是为大家总结的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大全,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Ⅷ 八年级上册物理有什么重要内容.需要;背什么 图需要记吗 记哪个啊
8年级基本上是概念,占的分不多(但老师说需要记住的还是要记),力学要注重,为高一物理打好基础,如果你物理很轻松的话,建议搞搞竞赛(活跃思维).
Ⅸ 初二物理重点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1、记住的物理量
物理量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光在真空的速度 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1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 人体
正常
体温 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电流表的量程
和分度值
分别为:
数值 340m/s 3×10^8 m/s 100℃ 0℃ 37℃ 35-42℃
0.1℃ 0--3A
0.1A 0--0.6A
0.02A
2、知识要点
一、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中不能传声。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中最慢。
二、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强弱),与发声体的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3、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三、1、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超过50dB。--(听、学、休,9、7、5)
3、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四、1、声能传递信息,如:隆隆雷声;超声波检测;听诊器听诊;声呐探测。
2、声波能传递能量,如:超声波粉碎结石;清洗零件。
五、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激光准直;射击时三点一线;排队看齐;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
2、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
3、光年是最大的长度单位(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路程)。
六、1、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光的反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两线分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两角相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5、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七、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所成的像是虚像。(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像)---(像虚、等大、等距、垂直、左右相反)
2、应用:练功镜、潜望镜。
3、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如: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牙科医生用镜,天文望远镜的反光镜。
4、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汽车后视镜,马路拐弯处的观察镜。
八、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如:水中筷子变弯,池底变浅,钢笔错位,海市蜃楼,提前看日出,凸透镜成像。
2、光垂直于分界面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空气中角较大)
4、光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即: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5、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九、1、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2、白光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
3、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5、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6、白色透明物体能透过所有色光,白色不透明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
十、1、红外线:太阳光谱红端以外人类看不见的光,应用:
(1)热作用强。照相——有助于诊断疾病;夜视仪——用在步枪的瞄准器上;浴室暖灯。
(2)穿透能力强。遥控器;监测森林火灾;地质勘探。
2、紫外线:太阳光谱紫端以外人类看不见的光。特性:
(1)化学作用强,照相底片感光;
(2)生理作用强,能消毒、杀菌;
(3)具有荧光效应,防伪。应用:鉴别古画;验钞;摄影;消毒、杀菌。
十一、1、凸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对平行光具有会聚作用。
2、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对平行光具有发散作用。
3、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4、透镜焦点(F)到透镜的距离叫做焦距(f),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叫做物距(u),像到透镜的距离叫做像距(v)。
十二、1、实像的特征:
(1)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
(2)能用光屏承接的像;
(3)实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两侧;
(4)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像。
2、虚像的特征:
(1)是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像;
(2)不能用光屏承接,只能用眼睛看到的像;
(3)虚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侧;凸透镜所成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3、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照相机照相时在胶卷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且物距大于像距。4、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起会聚光的作用;平面镜起反射光线(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作用;屏幕相当于光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5、放大镜的镜头也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十三、1、凸透镜成像实验。实验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安装: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点燃蜡烛,调节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u>2f(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v<2f)——照相机;(2)f<u<2f(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投影仪;(3)u<f(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3、成像规律概括: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十四、1、眼球好象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看远处的物体晶状体变厚,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变薄。2、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物体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前,应佩带镜片是凹透镜的眼镜。3、远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物体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后,应佩带镜片是凸透镜的眼镜。
十五、1、显微镜镜筒两端各有一组凸透镜。物镜——投影仪,目镜——放大镜。2、望远镜,物镜——照相机,目镜——放大镜。
十六、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2、实验室里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酒精、水银、煤油)。温度计的正确使用:(1)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壁;(2)待示数稳定后,且玻璃泡仍留在被测液体中读数;(3)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3、体温计是用于测量人体温度的温度计,量程:35℃至42℃;分度值:0.1℃。它有一段很细的缩口,能保证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示数不变。使用体温计前要先用力向下甩,使水银退回玻璃泡。
十七、1、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状态从一种变成另一种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2、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这种晶体的熔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这种晶体的凝固点,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是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处于熔点和凝固点的晶体可能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凝固过程要放出热量。
十八、1、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汽化过程要吸热,液化过程要放热。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沸腾是液体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水沸腾时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散发到空气中去;且水在沸腾时要继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3、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的高低、表面积的大小、表面上空气流动的快慢。蒸发吸热,使周围的气温降低,具有致冷作用。4、液化的两种方法:(1)降低温度,如:雾、露、“白气”的形成;(2)压缩体积,如:气体打火机液体、火箭的液态氧和液态氢、煤气罐里的煤气。
十九、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2、常见的升华现象:(1)冰冻的衣服变干;(2)卫生球变小;(3)用久的灯丝变细;(4)干冰升华吸热进行人工降雨和人造烟雾。3、常见的凝华现象:(1)霜的形成;(2)雾凇的形成;(3)窗冰花的形成;(4)用久的灯泡变黑(先升华后凝华)。
二十、1、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用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做摩擦起电。2、自然界中只存在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电荷。正电荷——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3、验电器是检测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道理制成的。4、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C”。5、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符号“e”,e=1.6×10-19C。6、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如:金属,大地,人体,石墨,酸、碱、盐的水溶液。7、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
二十一、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正电荷、负电荷或正负电荷同时定向移动)。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在电源外部:电流从电源正极——用电器——电源负极。2、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电路元件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路径叫做电路。(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如:电池、发电机。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如:电灯、电炉、电风扇等,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导线——连接各元件的导体)。产生持续电流的条件:(1)电路是闭合的;(2)有电源。3、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画电路图时:(1)导线要画得横平竖直;(2)元件要分配均匀,不能画在拐角处;(3)所画的电路图要有棱有角,最好呈长方形。4、在连接电路时开关是断开的。
二十二、1、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串联电路,如:节日作装饰的小彩灯。串联电路的特点:(1)只有一条电流路径;(2)用电器互相干扰工作;(3)只用一个开关就可以控制整个电路,且开关的位置不会影响其控制作用。2、用电器并列连接的电路,叫做并联电路,如:家庭电路、路灯。并联电路的特点:(1)不止一条电流路径;(2)用电器互不干扰能独立工作;(3)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只控制该支路上的用电器。
二十三、1、电流(I)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国际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A”。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μA),1mA= A,1μA= A。
2、电流表是实验室里测量电路中电流大小的仪器,正确使用规则:二要(一是电流表要与被测部分串联;二是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二不(一不: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最大测量值);二不:电流表不允许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上);三看清:(读数时,一要看清使用电流表的量程,二要看清所使用电流表的分度值,三要看清指针指零的位置)
二十四、1、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I=I1=I2)2、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个支路电流之和(I=I1+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