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物理学科 >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有哪些教授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有哪些教授

发布时间:2022-06-07 12:06:32

Ⅰ 中科院物理所凝聚态专业软物质方面有名的导师怎么样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8-05

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的两院院士

赵忠贤
物理学家。辽宁新民人。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1987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一直从事低温与超导研究。1967-1972年参加几项国防任务。1976年开始从事探索高温超导电性研究。所发表的论文包括第Ⅱ类超导体的磁通钉扎与临界电流问题;非晶态合金的超导电性。1983年开始研究氧化物超导体BPB系统及重费米子超导性,1986年底在Ba-La-Cu-O系统研究中,注意到杂质的影响,并于1987年参与发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 。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郭光灿
光学和量子信息专家。1942年生于福建惠安。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现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物理系教授。
主要从事量子光学、量子密码、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提出概率量子克隆原理,推导出最大克隆效率,在实验上研制成功概率量子克隆机和普适量子克隆机。发现在环境作用下不会消相干的“相干保持态”,提出量子避错编码原理,被实验证实。提出一种新型可望实用的量子处理器,被实验证实。在实验上实现远距离的量子密钥传输,建立基于量子密码的保密通信系统,并提出“信道加密”的新方案,有其独特的安全保密优点。在实验上验证了K-S理论,有力地支持了量子力学理论。发现奇偶相干态的奇异特性等。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侯建国
物理化学家。1959年生于福建平潭。198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1989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5年在美国Oregon州立大学化学系做助理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副校长、理化科学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结构分析、表面物理化学和无机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利用分子自组装技术,获得了能够分辨碳—碳单键和双键的分子图像,并从实验和理论上分别论证了扫描隧道显微术对单分子直接成像的可能性与限制因素,并进而确定了C 表面晶格的取向特征。此外,发展了确定单分子在固体表面吸附取向与局域电子态的方法,提出了制备具有特殊性能的同质分子超晶格的新途径。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饶子和
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1950年生于江苏南京。197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82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89年获墨尔本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在《Nature》上发表了SIV-MA的晶体结构,首次提出HIV及其家族分子的装配模型;在《Cell》上发表了H Factor Ⅸ EGF-like Domain与Ca++结合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结果,揭示了该复合物的生物学机理;在2003年SARS爆发期间,成功地解析出第一个SARS病毒的蛋白质-3CLPRO及其与抑制剂复合物的晶体结构,为抗SARS药物的发现奠定了重要的结构基础,论文在《PNAS》上发表。其研究组已经系统地表达出200余个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蛋白质,解析出50多个重要蛋白质的结构。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震西
磁性及非晶态材料专家。江苏省海门市人。1942年9月3日出生。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北京三环新材料高技术公司总经理、研究员。长期从事磁性非晶态材料的研究及应用推广。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国防用多种微波铁氧体材料和器件。在非晶态DyCo3.4合金薄膜中,合作发现并命名了SPerimagnet(散磁性)新型磁结构。研制成功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低纯度钕稀土铁硼永磁合金,系统地解决了大规模工业生产中整套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并积极推广。创建产业型三环新材料高技术公司,经济效益显着。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quot;低纯度钕稀土铁硼永磁合金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余篇。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许祖彦
1940年2月生,1963年中国科大技术物理系毕业分配到中科院物理所,从事激光物理与激光技术研究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可调谐激光,全固态激光和超快激光的研究与应用。研究有机染料可调谐激光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电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研究非线性光学和光参量宽调谐激光,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研究大功率全固态激光,取得多项国内外领先成果和发明。研究超快激光,国内首创全固态飞秒光源和国际领先宽调谐飞秒激光器等。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立泉
1940年生于四川南充,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同年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其间1976~1978年赴西德马普协会固体所进修;1985年、1990年和1992年曾分别在法国科研中心波尔多固体化学研究所、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纳米离子: 纳米离子材料和离子电子混合导电材料的制备和表征;纳米离子材料和离子电子混合导电材料的离子和电子的输运特性和其他物理性质。高能电池和燃料电池中的物理化学过程。发表论文下2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3项。长期从事固态离子学的研究,是我国固态离子学的创始人之一,长期从事锂电池、锂离子电池及可持续能源领域内的研究工作,在固态离子学及可持续能源领域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现担任国际固态离子学学会的委员、“ Solid State Ionics ”国际杂志的编委,中国固态离子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中国固态离子学学会理事长。发表论文230余篇,申报发明专利13项。曾是国家863计划二次锂电池专题负责人并参加了课题研究,主持了专题研究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及全国11个子课题研究的协调。近年来取得纳米金属储锂合金负极材料等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这一成果被美国能源部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引用的唯一一篇中国的文献。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Ⅲ 请列举出中国现当代最有名的十个物理学家

1,吴有训 (1897-1977),江西高安人,吴有训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物理学家,任过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大教授,杨振宁、李政道当时都是西南联大的学生。

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1921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随康普顿教授从事物理学研究,1926年获博士学位。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参与了康普顿教授领导下的X射线散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使他在国际物理学界一举成名。
1977年12月7日我国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在京逝世,终年80岁。
2,钱三强,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后改为原子能所)所长、计划局局长、副秘书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1992年逝世。
3,黄昆院士 男 1919年9月出生于北京,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45年赴英国留学,1948年获英国布里斯托(Bristol)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1951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任博士后研究员,1951-1977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77-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1983年至今,任名誉所长。1987-1991年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他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0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年)。

黄昆院士是世界着名的物理学家,他对固体物理学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是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昆于2005年7月6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86岁。
4,(1891—1968)
饶毓泰,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研究了气体导电过程,对低压汞弧放电机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倒斯塔克效应、分子光谱等方面取得很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毕生致力于我国物理学教学和科研事业。创办南开大学物理系;长期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大力建设研究实验室,使北京大学物理系迅速位居国内物理教学和研究的前列。执教40余年,培养了吴大猷、马仕俊、马大猷、郭永怀、虞福春、黄昆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物理学家,为我国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5,王淦昌 (1907~),中国核物理学家。生于中国江苏常熟。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4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34年至1936年任山东大学物理系教授。1936年至1950年任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并曾任系主任。1950年至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1年后兼任副所长。1956年至1960年任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员,1959年至1960年兼任副所长,直到1960年底回国。1961年至1978年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研究院副院长。1978年至1982年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长。1982年任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原子能研究所名誉所长和研究员。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院士)。
6,周光召(1929~),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院。曾先后在前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和日内瓦欧洲核子中心长期工作和访问。他在理论物理学领域作出过许多重要贡献。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严格证明CP破坏的一个重要定理,1960年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这对弱相互作用理论起了重大推进作用,因此世界公认他是PCAC的奠基人之一;他第一次引入了螺旋振幅的概念和相应的数学描述;他还用色散关系理论对非常重要的光核反应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工作。他组织领导了许多中青年对相互作用统一、CP破坏、陪集规范场、非线性σ模型、有效拉氏量理论、超对称性破缺、量子场论的大范围拓扑性质及其与反常的联系等等方面作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在凝聚态物理方面,他领导的小组发展了非平衡态统一理论中的数学形式——闭路格林函数方法。他还参加并组织领导了中国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和试验工作。1985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协主席等职。7,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着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祖父是清代着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着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16岁的邓稼先随姐姐赴四川江津读完高中。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着名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邓稼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去世。

8黄祖洽先生1924年10月出生于湖南长沙,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是中国核反应堆理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现为中科院院士、北师大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9,钱学森(1911.12.11-)。 应用力学、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科学家。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38年获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曾任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现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研究员。
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的工作。独立研究以及和冯.卡门合作研究提出的许多理论,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许多理论领域都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0,物理界-中国着名女物理学家-----吴健雄
吴健雄(1912-1997)江苏太仓人。女。1930-1934年就读于中央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后赴美留学,获柏克莱加州大学博士学位。195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5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位女会长。1982年受聘为母校南京大学名誉教授,1986年又被南京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每次回国,必到南大访问、讲学,并在南大设立有“吴健雄、袁家骝奖学金”。先后以实验验证了“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和“β衰变中矢量流守恒定律”。1990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为275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1994年首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Ⅳ 中国科学院教授艾印双

艾印双,男,1966年出生,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地震台阵观测、地震震源破裂过程、上地幔结构、地球内核边界结构
工作经历
1988.07-1994.09 大庆石油学院,助教
1994.09-1995.05 大庆石油学院,讲师
1998.07-2003.1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4.01-2005.01日本爱媛大学访问学者
2004.0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8.1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Ⅳ 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组织领域

实验室主任: 周兴江 研究员 副主任: 郑东宁 研究员 周 放 研究员 行政秘书: 徐 四 学术委员会 主 任: 赵忠贤 院士 中科院物理所 学术秘书: 朱北沂 博士 中科院物理所 委 员: 甘子钊 院士 北京大学 李方华 院士 中科院物理所 苏肇冰 院士 中科院理论所 杨国桢 院士 中科院物理所 于 渌 院士 中科院理论所 张殿琳 院士 中科院物理所 周 廉 院士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朱道本 院士 中科院化学所 龚昌德 院士 南京大学 吴培亨 院士 南京大学 邢定钰 院士 南京大学 张裕恒 院士 中国科技大学 陈仙辉 教授 中国科技大学 丁 洪 研究员 中科院物理所 封东来 教授 复旦大学 冯世平 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 何豫生 研究员 中科院物理所 金 铎 研究员 中科院物理所 吕 力 研究员 中科院物理所 邱祥冈 研究员 中科院物理所 闻海虎 研究员 中科院物理所 王楠林 研究员 中科院物理所 王亚愚 教授 清华大学 翁征宇 教授 清华大学 熊光成 教授 北京大学 肖立业 研究员 中科院电工所 向 涛 研究员 中科院理论所 许祝安 教授 浙江大学 杨乾声 研究员 中科院物理所 张广铭 教授 清华大学 张平祥 教授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郑东宁 研究员 中科院物理所 周兴江 研究员 中科院物理所 周 放 研究员 中科院物理所 戴鹏程 教授 IOP/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郑国庆 研究员 IOP/Okayama University 潘庶亨 教授 University of Houston, USA 郗晓星 教授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USA 林海青 教授 Chinese Univ. of Hong Kong

Ⅵ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赵宗溥教授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赵宗溥研究员根据对喜马拉雅山系构造特征和造山体制的分析,批评将喜马拉雅山系作为碰撞造山的样板“是一种想当然的臆说”。
在分析了大陆内部,尤其是中国大陆造山带的地层、化石等资料后进一步指出:“碰撞造山学说在世界各国早已流行,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碰撞造山作用描叙某个造山带或造山作用。殊不知碰撞造山说法,根本是没有地质事实根据的臆说。”对这种理论和实践本末倒置的学风,赵宗溥研究员疾呼:“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就地质来说,无论部分或全部的板块构造学说,不合于实际,必然是错误的。”

Ⅶ 我国着名的物理学家都有谁

1,吴有训 (1897-1977),江西高安人,吴有训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物理学家,任过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大教授,杨振宁、李政道当时都是西南联大的学生。

2、钱三强,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后改为原子能所)所长、计划局局长、副秘书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1992年逝世。
3,黄昆院士 男 1919年9月出生于北京,黄昆院士是世界着名的物理学家,他对固体物理学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是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昆于2005年7月6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86岁。
4,(1891—1968) 饶毓泰,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研究了气体导电过程,对低压汞弧放电机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倒斯塔克效应、分子光谱等方面取得很有意义的研究成果。毕生致力于我国物理学教学和科研事业。创办南开大学物理系;长期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大力建设研究实验室,使北京大学物理系迅速位居国内物理教学和研究的前列。执教40余年,培养了吴大猷、马仕俊、马大猷、郭永怀、虞福春、黄昆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物理学家,为我国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5,王淦昌 (1907~),中国核物理学家。生于中国江苏常熟。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4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34年至1936年任山东大学物理系教授。1936年至1950年任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并曾任系主任。1950年至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1年后兼任副所长。1956年至1960年任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员,1959年至1960年兼任副所长,直到1960年底回国。1961年至1978年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研究院副院长。1978年至1982年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任原子能研究所所长。1982年任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原子能研究所名誉所长和研究员。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院士)。
6,周光召(1929~),他在理论物理学领域作出过许多重要贡献。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严格证明CP破坏的一个重要定理,1960年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这对弱相互作用理论起了重大推进作用,因此世界公认他是PCAC的奠基人之一;他第一次引入了螺旋振幅的概念和相应的数学描述;他还用色散关系理论对非常重要的光核反应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工作。他组织领导了许多中青年对相互作用统一、CP破坏、陪集规范场、非线性σ模型、有效拉氏量理论、超对称性破缺、量子场论的大范围拓扑性质及其与反常的联系等等方面作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在凝聚态物理方面,他领导的小组发展了非平衡态统一理论中的数学形式——闭路格林函数方法。他还参加并组织领导了中国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和试验工作。1985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协主席等职。
7,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着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病去世。
8黄祖洽先生1924年10月出生于湖南长沙,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是中国核反应堆理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现为中科院院士、北师大低能核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9,钱学森(1911.12.11-),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的工作。独立研究以及和冯.卡门合作研究提出的许多理论,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许多理论领域都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0,物理界-中国着名女物理学家-----吴健雄
吴健雄(1912-1997)江苏太仓人。女。1930-1934年就读于中央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后赴美留学,获柏克莱加州大学博士学位。195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5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位女会长。1982年受聘为母校南京大学名誉教授,1986年又被南京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每次回国,必到南大访问、讲学,并在南大设立有“吴健雄、袁家骝奖学金”。先后以实验验证了“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和“β衰变中矢量流守恒定律”。1990年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为275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1994年首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Ⅷ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院士有谁

王贻芳,陈建刚,

Ⅸ 陈小龙 51

陈小龙
1.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小龙
简历:男,1964年5 月生,1984年7月,山东工业大学材料系,本科毕业;1988年7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硕士;1991年7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1993年,副研究员;1997年,研究员;洪堡学者; 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第三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博士生导师。中国晶体学会副理事长,国际衍射数据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Diffraction Data)中国区主席,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新光电功能材料探索及晶体生长。
过去的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曾长期从事高温氧化物超导体、相关系、晶体结构和物性的研究及多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方面的研究。1997年至今开展了宽带隙半导体单晶,激光晶体,非线性光学晶体生长,低维材料制备和物性方面的研究。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有40个化合物的衍射数据被国际衍射数据中心收为标准衍射数据。1999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3年转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合着 “ 高Tc氧化物超导体系的相关系和晶体结构 ” 一书,获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提名一等奖,第七届全国优秀图书二等奖,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前的研究课题及展望:1.宽带隙半导体GaN,SiC等晶体生长及其低维材料的制备和物性;2.新型激光晶体,非线性光学晶体的探索,晶体生长和物性;3.多晶X射线结构分析和应用。4.晶体生长机理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国家863计划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面上基金等项目。

2 同济大学副校长陈小龙
1952年4月出生于上海市,1976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电机系,1994年至1997年在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副校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小龙于1968年至1973年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到农场参加农业劳动,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任教,其间主讲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相关基础和专业课程,并完成数项科研攻关课题。1983年之后先后任校动力科副科长、科长,校基建处副处长、处长等职。1996年任校长助理,2000年1月任副校长。
陈小龙同志多年从事电气工程教学、科研、设计和建设工程管理以及校园规划和建设工作,先后完成数十篇论文和相关国家专利的申请,主要包括电气工程,网络技术、校园规划、基建管理、后勤社会化等方面。现兼任教育部校园建设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建筑业联合会副会长。在工程设计和项目管理中多次受教育部、建设部和上海市教委、建委的嘉奖。

Ⅹ 中科院物理所所长叫什么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王恩哥
王恩哥,男,1957年生,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同时任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以及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委员,中国物理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表面与界面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凝聚态理论与统计物理专业委员会常委,《Materials Science Foundation》、《物理学报》、《化学物理学报》等杂志的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表面物理与薄膜生长动力学;水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轻元素化合物薄膜的制备与物性分析。
过去的主要工作及获得的成果:他与合作者提出了表面活性剂作用下的反应限制集聚理论;发现了吸附分子导致二维岛对称性转变的规律,以及潜能对原子岛形状演变的控制;探讨了表面纳米结构的稳定性机理;建立了水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的双轻键模型;合成了CN纳米钟、BCN纳米管和C纳米锥,并研究了它们的物理性质。在国际一流学术杂志(包括Science, Phys.Rev.Lett等)上发表论文14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1996年获香港“求是”青年学者奖;1997年获中科院青年科学家一等奖,同年获中科院“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称号,1999年获中科院盈科优秀青年学者奖。
目前的研究课题及展望: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有:国家“973”计划《材料的计算设计与性能预测基础问题》(子课题);国家“863”计划《光电子材料及器件的微观结构设计与性能预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点项目《表面原子过程和表面小系统量子效应问题》和“创新研究群体”《极限功能薄膜的生长机理和原子尺度的控制》等。主要从事表面纳米结构的形成和稳定性机理、输运特性、制备和物理性质等表面物理研究的前沿课题。

阅读全文

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有哪些教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6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6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7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