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晷的工作原理
日晷也是一种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间的工具。它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盘是一个圆盘,晷面上有刻度;晷针安装在晷盘中央与盘面垂直。太阳照到针上,在盘面上产生投影。用日晷测时间不是根据日影的长度,而是根据日影的方向。按照晷盘面放置位置的不同,日晷分为赤道日晷、地平日晷、立晷和斜晷。赤道日晷的晷盘面平行于赤道面,晷针指向南北极;地平日晷的晷盘面平放于当地的地平面上;立晷的晷盘面垂直于地平面;斜晷的晷平面指向任一方向。
置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太和殿前的清朝赤道日晷。晷盘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由于太阳照射的角度变化,在“春分”以后看晷盘的上面;秋分以后看晷盘的下面。由于晷盘面平行于赤道面,晷针又垂直于晷盘面,所以晷针是指向地球南、北极的方向,而晷针与地平面的夹角正是当地的纬度。太阳照射时,晷针的影子随太阳的运动而移动,这样针影的位置不同,就能反映太阳的位置不同,也就反映出当天的时刻不同,正中午时,影子正好在针的正下方。
B. 日晷运用了光的什么原理
(1)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时,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后,会在物体的后面有如个光照不到的区域,即影子,日晷仪就是利用影子的变化来判断时间的,它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2)当平行光经过凸透镜时,会反射折射现象,折射光线都向中间偏折,即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会聚.
C. 日晷利用了光在什么的原理
“日晷”就是利用观察其日晷晷针的影子来判断时间的,由于是影子是由于光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而形成的,故“日晷”是光沿直线传播原理来计量时间的;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首先选择参照物.日晷晷针的影子相对于日晷的盘面之间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是运动的;在倡导“节能环保”、“低碳生活”的今天,人类十分注重新能源的使用,你所知道的符合以上要求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核能、风、水能等.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运动;太阳能(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也是正确的).
D. 日晷仪是运用光的那个原理啊
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日晷是利用一天之中太阳的不同位置对应的时刻,在石盘上刻下对应的时间,用以计时的工具。
E. 日晷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日晷介绍:
日晷,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现代的"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
日晷原理:
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日晷本义是指日影,是使用太阳的位置来测量时间的一种设备,主要由一根投射太阳阴影的指标、承受指标投影的投影面 (即晷面) 和晷面上的刻度线组成。最常见的设计,也就是最普通的,就是所谓的庭园日晷,让日影投射在一个标有时刻的平面上,当太阳移动时,影子所指示的时间也将跟着变动。其实,日晷可以设计在任何物体的表面上,让固定的指针产生阴影来测量时间。因此,日晷有许多种不同的形式:如地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以及卯酉式日晷等等。
F. 日晷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日晷的工作原理:在一天中,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不断地改变着,影子的长短在改变,早晨的影子最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逐渐变短,一过中午它又重新变长;影子的方向在改变,在北半球,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东方。
从原理上来说,根据影子的长度或方向都可以计时,但根据影子的方向来计时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计时。由于日晷必须依赖日照,不能用于阴天和黑夜。因此,单用日晷来计时是不够的,还需要其它种类的计时器,如水钟,来与之相配。
(6)日晷运用了什么物理原理扩展阅读:
日晷利用太阳射影的方向来测量时间,但是,在阴雨天和夜间就会失去效用,且在春分、秋分时期无法使用。所以,我国古代工匠又发明了漏刻。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时间也更为久远。
漏,是指盛水漏壶,用于泄水或盛水;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它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
漏刻使用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流到水壶下放置的容器中,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时刻的标竿,称为箭。箭下以一只船相托,浮于水面。当水流出或流入壶中时,箭杆相应下沉或上升,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G. 日晷的原理是什么
日晷原理:就是平行光照射物品,都会留下影子。影子的长短和平行光照射的角度有线性关系。照射的角度就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球自转就是一个时间过程。于是,影子的长短就能反映时间。还有,由于不同维度太阳对于地平线都有不同的夹角,所以不同维度的日晷面和地平面的夹角就不一样,这样就产生了赤道日晷,极地日晷,子午日晷等等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