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物理学科 > 物理层通过什么亘联

物理层通过什么亘联

发布时间:2022-06-15 01:34:00

Ⅰ 为什么无线网络连接不上亘联网呢

1、路由器问题,那就要重启下路由器。
2、密码错误。
重启路由器方法:
1、重启下路由器,首先路由器的电源拔掉或是将路由器链接的宽带拔掉或是按重启键!
2、拔掉电源后,等待5秒钟左右再将电源或宽带插上,看是否能链接上!

Ⅱ 高中物理: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首先,能量是守恒的,这个是亘古不变,无条件的真理。
第二,动能定理,是做功都转化成动能的理想状态,是一种有条件的定理。
第三,他们都是守恒的精神,其实只要你记住能量是守恒的,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不用记忆其他定理,机械能和内能和电势能等等高中接触到的能量,在一个系统里是守恒的,列一个大方程,全都可以解决。

Ⅲ 亘联网+代表些什么股票代码

只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具体指哪一个股票。股票市场经常拿概念讲故事,类似的概念层出不穷。至于谁是谁不是,正如一首歌中唱的:“故事里的事,不是也是,是也不是...”,如果谁听入迷入局了,就会在高位结盘,如前些时复牌的中国中车。

Ⅳ 赞美物理老师的对联和句子

写给物理老师的对联:
处三尺讲台,做功出力
凭一腔热血,放电发光

写给物理老师的句子:
您博学多识,像亘古流传的星光大道,引领我们探索科学的密境。
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
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感谢您,老师!
踏遍心田的每一角,踩透心灵的每一寸,满是对您的敬意。
人生旅程上,您丰富我的心灵,开发我的智力,为我点燃了希望的光芒。谢谢您,老师!
老师,您是海洋,我是贝壳,是您给了我斑斓的色彩……我当怎样地感谢您!
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之中。老师,您就是滋润我们心田的春雨,我们将永远感谢您。
有如从朔风凛冽的户外来到冬日雪夜的炉边;老师,您的关怀,如这炉炭的殷红,给我无限温暖。我怎能不感谢您?
您用心中全部的爱,染成了我青春的色彩;您用执着的信念,铸成了我性格的不屈……老师,我生命的火花里闪耀着一个您!

Ⅳ  地球物理特征和深部构造

1.4.1区域航磁特征

1.4.1.1塔里木及其周边地区航磁特征

地质矿产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李英等1989年在《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发表了1°×1°航磁异常(ΔTa)图。该图略掉了大量的近地表浅成的细节,从而较好地反映了地壳结构中的一些主要特征。经过平均处理后的这幅磁异常图,较之向上延拓图件,具有很大的优点。因为它未经任何像化极和取样的运算手续,故比较接近客观实际,较好地反映了深部的结构特征。我们截取塔里木及其周边地区的图形于下(图1-14)。

图1-14塔里木及其周边地区航磁异常(ΔTa)略图

Fig.1-14Sketch map of aeromagnetic anomaly in Tarim and its adjacent area

(据地矿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1989)

1—正异常等值线;2—磁零值线;3—负异常等值线;单位:nT

包括塔里木及周边地区的新疆被称之为西域片带,其中的磁力高和磁力低,除外廓略作东西向和北西向分布外,其内部较小者却多作北西向展布。不少学者(姜春发、刘德权、赵剑峰)称磁力高为高磁异常或高磁异常楔状体,推断为幔源物质占据地壳上部的产物,解释为由太古宙绿岩—灰色片麻岩系(TTG)所引起。

1.4.1.2塔里木盆地航磁特征

1995年,贾承造等发表了塔里木盆地的航磁△Ta(单位:nT)等值线图(图1-15)。

图1-15塔里木盆地航磁△Ta等值线图

Fig.1-15Aeromagnetic contour of Tarim basin

1—磁正等值线;2—磁零值线;3—磁负等值线;单位:nT

根据磁异常特征,塔里木盆地可分为五个磁场区,即塔北负磁异常区、中央纬向磁力高异常带、塔中负磁异常区、塔南北东向正负磁异常区和塔东南变化磁异常带。

(1)塔北负磁异常区。塔北负磁异常区包括塔里木盆地北纬40°30′以北地区,向北可延至天山内部。表现为变化平缓的负磁异常区,背景值在-100~-150nT左右,磁异常轴近东西向。研究表明该区负异常与中古元古界大理岩、泥岩组成的弱磁性或无磁性基底岩性有关。该区ΔT上延20、40km可见区域负磁场特征很明显,若与天山地区磁场资料拼接起来,可见北部负背景场与南天山负背景异常连为一体,构成一个近似菱形的外形。可见该背景异常不仅仅是中古元古界弱磁性基岩引起的,还与深部地质结构有关。另外,其中在负磁场背景中有一排东西向局部升高异常,如柯吐尔磁力高、沙雅东磁力高、草湖磁力高、库尔勒西磁力高等,基本与塔北隆起对应。

(2)中央纬向磁力高异常带。塔里木盆地中央有一条明显的横亘盆地的纬向磁力高异常带,沿39°40′呈东西向展布,宽约50~80km,长约1400km。该带由数个异常高值组成,单个磁异常具有规模大、强度高的特点,异常强度一般在200~350nT左右,最大可达500nT,视磁化强度为(800~1200)×10-3A/M,是我国陆地最大的高强度、大规模、超长度的磁力高异常带。据计算,磁性体磁源埋藏深度、磁源顶面深度普遍在12km以下,最深可达20km。该异常带外形轮廓两侧呈锯齿状,为比较典型的张性断裂特征,该异常南北两侧两条主断裂构成了一条横亘盆地中央的深断裂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该带常被称为“中央磁力高异常带”,并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空间位置一致。

该异常带西段巴楚地区与中东段满加尔地区不同,中东段异常强度大、规模大,西段强度小、零散杂乱;同时在△T化极上延20、40km之后,中东段地区仍为宽缓高值异常,巴楚地区杂乱磁场消失,表明巴楚地区磁异常为浅层地质因素控制,即二叠系基性火山岩和晋宁期中基性侵入岩。而中东段地区该异常带的成因是由于基性杂岩大规模侵占陆壳基底造成的,被解释为太古宙幔源岩分布区。

(3)塔中负磁异常区。该区位于中央纬向磁力高异常带南部,以负磁场背景为特征,背景值在150nT左右。在背景场上有局部升高异常存在。其成因可能与北部负磁异常区相同,由中、古元古界弱磁性基底岩性引起。但该区缺少一定规模的升高异常,表明中、古元古界及以下地层不存在强磁性岩块,同时发育小规模独立高值异常,这可能是基性侵入岩或火山岩的反映。

(4)塔南北东向正负磁异常带。包括盆地西南部与南部大部分地区,磁场以宽缓的正负相间的块状磁异常为特征,正负异常北东向延伸,异常强度一般为-50~250nT。在背景异常上有局部升高异常叠加,该异常带向北被中央纬向磁力高异常带截断。

推侧该带由前震旦系结晶基岩引起。由于该异常带的正异常条带与中央纬向磁力高异常带形态、幅值相似,仅规模较小,可能同样为地壳深部基性物质上侵引起的。因此该带反映的基底可能由北东向相间排列的基性超基性洋壳碎片与硅铝质碎块拼贴构成。

(5)塔东南变化磁异常带。该区位于盆地东南部,包括塔南隆起和东南坳陷,呈北东向分布在盆地边缘。该区磁场特征为多变的复杂局部正磁异常,幅度-100~100nT,延拓处理后局部高值异常消失,整个带为区域负背景场,其地质成因与阿尔金山出露该区基底岩系中元古界片岩、大理岩类有关。其中的大量局部正磁异常可能是华力西期中酸性侵入岩和更老的中基性火成岩体造成的。

综上所述,两种资料的重现性很好,除去细微的复杂变化之外,深部构造的完整性是明显的。如果磁力高异常代表着太古宙原始地壳,那么塔里木及其周边地区太古宙原始地壳的组成是广阔的。

1.4.2布格重力异常特征

国家地震局殷秀华等1989年在《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发表了1°×1°布格重力异常图。涉及塔里木及其周边地区者摘录如图1-16。

由图判读可知,由盆地向高山区重力异常值呈由高变低的总趋势。天山北麓的艾比湖一带的布格重力值为-100×10-5m/s2,喀喇昆仑山及阿克赛钦一带为-525×10-5m/s2,布格重力值相对变化达450×10-5m/s2以上。从异常形态看,存在三个相对重力高,两个相对重力低及三个重力梯度带。

1.4.2.1布格重力高

塔里木布格重力高,呈东西向展布,相对高值点在塔西南,约-150×10-5m/s2以上,-175×10-5m/s2的等值线圈闭的范围达24×104km2,-150×10-5m/s2的圈闭范围约10×104km2;哈密—尉犁相对重力高略作北东东向展布,长度大于1000km,宽约500km,-175×10-5m/s2等值线穿过博格达山而与准噶尔盆地相连,-150×10-5m/s2的圈闭范围约30×104km2;艾比湖相对重力高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大于-100×10-5m/s2的圈闭范围约1.5×104km2

图1-16塔里木及其周边地区布格重力异常图

Fig.1-16Bouguer gravity anomaly plan of Tarim and its adjacent area

(据殷秀华等,1989)

1—布格重力等值线(单位:10-5m/s2);2—正异常;3—负异常

1.4.2.2布格重力低

南天山布格重力低,呈东西向展布,低值为-250×10-5m/s2,分布范围约3.7×104km2;喀喇昆仑山布格重力低,呈东西向分布,低值为-525×10-5m/s2,也是全国的最低值。

1.4.2.3布格重力梯度带

昆仑山—阿尔金山重力低度带,在全国布格重力异常图上称中部重力梯度带,呈弧形展布,规模巨大,它西起昆仑山脉,向东分两支,北支沿阿尔金山、祁连山,由东西向拐弯呈南北向,而与大雪山梯度带相会。梯度带西端为300×10-5m/s2,最大梯度为每公里1.5×10-5m/s2。天山南缘梯度带和天山北缘梯度带,规模较小,幅度较低,南缘为75×10-5m/s2,北缘为125×10-5m/s2左右。

另外,1995年,贾承造等发表了塔里木盆地的布格重力异常图。更为详细地阐明了盆地的重力异常特征。

1.4.3莫霍面特征

塔里木及其周边地区莫霍面的形态和深度可分幔坳、幔隆和地幔坡度带三类(图1-17)。

图1-17塔里木及其周边地区莫霍面深度略图

Fig.1-17Map of Moho depth in Tarim and its adjacent area

(据新疆区域地质志,1993)

1—莫霍面(M)深度计算公式:HM=35.5~0.615Δg;2—42.5km线相当于-114×10-5m/s2;3—莫霍面实为不连续面,图上表示为一个连续面是理想化了的形态。新疆境内无地壳测深数据,利用苏联测深资料对比,

新疆境内的HM偏浅约5km

1.4.3.1幔坳

幔坳系指地幔顶部向下坳陷的地区。本区有两个幔坳。

(1)天山幔坳,呈东西走向分布于研究区北部,以52.5km等深线圈闭,向东以50km等深线向博格达山一带作长箕状延伸。

(2)喀喇昆仑山幔坳,呈北西向分布于喀喇昆仑山,向东南至青藏高原与广阔的以65km等深线幔坳区相连结,并成为它的北西向边缘港湾式箕状幔坳带。在研究区内长600km,宽50km,最深处大于62.5km。

1.4.3.2幔隆

系指地幔向上隆起,地壳较薄的地区。本区有两个幔隆。

(1)塔里木幔隆,呈东西向延伸,最高点在巴楚县麻扎塔格一带,莫霍面深度小于45km,以47.5km等深线所圈闭的幔隆带范围大于6×104km2

(2)哈密-尉犁幔隆:北东东向延伸,中心在鄯善—库米什一带,莫霍面深度小于45km,围限的范围约2.5×104km2。47.5km的等深线超过博格达山向准噶尔地区延伸,研究区未能圈闭。

1.4.3.3地幔坡度带

系指地幔表现为斜坡的地带。

昆仑山-阿尔金山地幔坡度带,绕塔里木盆地的西北、西、南、东南等边缘分布,长逾3000km,宽约100~300km,斜坡角度一般为6%。实际多为盆山过渡地带。

另外,天山南缘和天山北缘也有不太显着的地幔坡度带。

1.4.4地壳结构特征

有两条地学大断面经过塔里木及其周边地区。东部为可可托海-阿克塞,西部为喀纳斯湖-狮泉河。

1.4.4.1可可托海-阿克塞地学大断面

地质矿产部第二综合物探大队和成都理工学院对新疆可可托海—甘肃阿克塞人工爆破地震测深剖面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剖面的南段经过了塔里木板块东部,取得成果如图1-18。

图1-18可可托海-阿克塞地区地震测深地质推断示意图

Fig.1-18Inferred geological profile of Keketuohai-Akesai by seismic depth sounding

(据袁学诚,1990)

1—中新生代沉积物;2—沉积岩-火山岩;3—老变质岩;4—花岗质岩层(波速5.5~6.1km/s);5—闪长质岩层(6.1~6.7km/s);6—玄武质岩层(>6.7km/s);7—高速层(体);8—低速层(体);9—一级构造单元分界;10—次级构造单元分界;11—层速度(km/s);12—莫霍面界面速度(km/s);13—层间断裂;14—清晰的莫霍面;15—较清晰的莫霍面;16—不清晰的莫霍面;17—推测的莫霍面

(1)地壳结构。主要特征是,壳内速度结构在横向上呈块状,垂向上具层状特征;壳内局部存在低速体(层)和高速体(层),多分布在中地壳(30km深度)附近;莫霍面起伏变化大,在塔里木板块及其邻近地区可分出哈密幔隆区(深约44km)、大泉湾幔坳区(深约54km)、苦水-敦煌幔隆区(深约48~51km)和阿克塞幔坳区(深度大于56km)。

(2)地质解译。依据震相特征、地壳速度结构特征,结合已知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对剖面进行了地质解译。

哈密盆地南缘深断裂:为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的分界线,与地质界常说的康古尔塔格深断裂(或韧性前切带的位置)基本一致。

三危山-南湖深断裂:为塔里木板块与华南板块的分界线,与阿尔金山南缘深断裂的位置大致相仿。

北山裂谷带:北山裂谷带是一个地史上曾多次出现拉裂、扩张、封合的裂谷带。地表出露地层为典型的岛弧建造,在苦水一带可见成分复杂的地体,南段具有较厚的花岗岩层。该带可再分为三个次级构造单元。

敦煌地体:该单元地壳厚度约57km,玄武岩层厚达22km。表明它可能为塔里木板块的古陆核部分。

综上所述,该剖面不同地段的地壳结构各具特征,准噶尔表现为古洋壳的特征,北天山主要表现为过渡壳特征,苦水以南则主要表现为古陆壳的特征。

1.4.4.2喀纳斯-狮泉河地学大断面

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岩石圈研究中心和中国新星石油公司第六物探大队对新疆喀纳斯—西藏狮泉河进行了地学大断面观测研究,成果尚未发表。其中高锐等就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结合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文章。

地震剖面上最显着的特征是,西昆仑山向北倾斜与塔里木盆地南缘向南倾斜的多组强反射,它们构成了塔里木岩石圈与青藏高原西北缘岩石圈在西昆仑山下相向倾斜碰撞的地震证据。这种南北相向倾斜的反射结构图像揭示出,西昆仑山与塔里木盆地在岩石圈尺度的“V”山—盆耦合关系,这种“V”型的耦合型式可能是陆内“陆—陆”碰撞过程的一种表现方式。

Ⅵ 地球的信息

地球(Earth)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国际名称为“该娅”(盖娅(Gaea),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神,所有神灵中德高望重的显赫之神。是希腊神话中最早出现的神,在开天辟地时,由卡厄斯(Chaos)所生。她是宙斯的祖母,盖娅生了天空,天神乌拉诺斯(Ouranos or Uranus),并与他结合生了六男六女,十二个泰坦巨神及三个独眼巨人和三个百臂巨神,是世界的开始,而所有天神都是她的子孙后代。至今,西方人仍然常以“盖娅”代称地球。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数是第三颗。它有一颗天然的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受到太阳、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约21千米。

阿波罗飞船在月球上看到地球是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地核)、幔(地幔)、壳(地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美丽外套。

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56亿年以前产生于原始太阳星云。

地球的基本参数

扁率因子: 298.257

平均密度: 5.52克/厘米3

赤道半径: ae = 6378136.49 米

极半径: ap = 6356755.00 米

平均半径: a = 6371001.00 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 ge = 9.780327 米/秒2

平均自转角速度: ωe = 7.292115 × 10-5 弧度/秒

扁率: f = 0.003352819

质量: M⊕ = 5.9742 ×1024 公斤

地心引力常数: GE = 3.986004418 ×1014 米3/秒2

平均密度: ρe = 5.515 克/厘米3

太阳与地球质量比: S/E = 332946.0

太阳与地月系质量比: S/(M+E) = 328900.5

公转时间: T = 365.2422 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 A = 1.49597870 × 1011 米

公转速度: v = 11.19 公里/秒

表面温度: t = - 30 ~ +45

表面大气压: p = 1013.250毫巴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极地): 983.2厘米/秒2

自转周期: 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公转轨道半长径: 149597870千米

公转轨道偏心率: 0.0167

公转周期: 1恒星年

黄赤交角: 23度26分

地球海洋面积: 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壳厚度: 80.465公里

地幔深度: 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径: 3482.525公里

表面积 : 510067866平方公里

人们对于地球的结构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地球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在天文学中,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起源和演化,探讨其它行星的结构,以至于整个太阳系起源和演化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球各圈层结构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着,其次是水圈。

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岩石圈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软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

地幔圈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着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深度的B层,410~1000公里深度的C层,也称过渡带层)、下地幔的D′层(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2700~2900公里深度)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

外核液体圈

地幔圈之下就是所谓的外核液体圈,它位于地面以下约290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整个外核液体圈基本上可能是由动力学粘度很小的液体构成的,其中2900至4980公里深度称为E层,完全由液体构成。4980公里至5120公里深度层称为F层,它是外核液体圈与固体内核圈之间一个很簿的过渡层。

固体内核圈

地球八个圈层中最靠近地心的就是所谓的固体内核圈了,它位于5120至6371公里地心处,又称为G层。根据对地震波速的探测与研究,证明G层为固体结构。地球内层不是均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2.6~3.0克/厘米3。由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最近的估计,在100公里深度处温度为1300°C,300公里处为2000°C,在地幔圈与外核液态圈边界处,约为4000°C,地心处温度为 5500 ~ 6000°C。

形状和大小

中国古代对天地的认识有所谓浑天说。东汉张衡在《浑天仪图注》里写道:“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在远古就已模糊地存在了 。723 年唐玄宗派一行和南宫说等人 ,在今河南省选定同一条子午线上的 13 个地点 ,测量夏至的日影长度和北极的高度 ,得到子午线一度之长为351里80步 ( 唐代的度和长度单位 )。折合现代的尺度就是纬度 一度长132.3千米,相当于地球半径为7600千米 ,比现代的数值约大20%。这是地球尺度最早的估计( 埃及人的测量更早 一些,但观测点不在同 一 子午线上 ,而且长度单位核算标 准不详,精度无从估计)。

精确的地形测量只是到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之后才有可能,而地球形状的概念也逐渐明确。地球并非是很规则的正球体。它的表面可以用一个扁率不大的旋转椭球面来极好地逼近。扁率e为椭球长短轴之差与长轴之比 ,是表示地球形状的一个重要参量。经过多年的几何测量、天文测量以至人造地球卫星测量,它的数值已经达到很高的精度。这个椭球面不是真正的地球表面,而是对地面的一个更好的科学概括,用来作为全球各地大地测量的共同标准,所以也叫做参考椭球面 。按照 这个参考椭球面 ,子午圈上一平均度是111.1千米 ,赤道上一平均度是111.3千米 。在参考椭球面上重力势能是相等的,所以在它上面各点的重力加速度是可以计算的,公式如下:

g0=9.780318(1+0.0053024sin2j-0.0000059sin2j)米/秒2, 式中g0是海拔为零时的重力加速度,j是地理纬度 。知道了地球形状、重力加速度和万有引力常数G=6.670×10-11牛顿·米2/千克2,可以计算出地球的质量M为 5.976×1027克。

自转

由于地球转动的相对稳定性 ,人类生活历来都利用它作为计时的标准,简单地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做一日。然而由于地球外部和内部的原因,地球的转动其实是很复杂的。地球自转的复杂性表现在自转轴方向的变化和自转速率即日长的变化。

自转轴方向的变化中,最主要的是自转轴在空间绕黄道轴缓慢旋进,造成春分点每年向西移动50.256〃的岁差。这是日、月对地球赤道突出部分吸引的结果。其次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本身的位置变化,造成了地面各点的纬度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有两种成分 :一种以一年为周期 ,振幅约为0.09〃,是大气和海水等季节性变化所引起的,是一种强迫振动;另一种成分以14个月为周期,振幅约为0.15〃,是地球内部变化所引起的,叫做张德勒摆动,是一种自由振动 。此外还有一些较小的自由振动。

转速的变化造成日长的变化。主要有3类 :长期变化是减速的,使日长每百年增加1 ~ 2毫秒 ,是潮汐摩擦的结果;季节性变化最大可使日长变化0.6毫秒 ,是气象因素引起的;

不规则的短期变化,最大可使日长变化4毫秒 ,是地球内部变化的结果。

表面形态和地壳运动

地球的表面形态是极复杂的,有绵亘的高山,有广袤的海盆,还有各种尺度的构造。

地表的各种形态主要不是外力造成的,它们来源于地壳的构造运动。地壳运动的起因至少有以下几种设想:①地球的收缩或膨胀。许多地学家认为地球一直在冷却收缩,因而造成巨大的地层褶皱和断裂。然而观测表明,地面流出去的热量和地球内部因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而生出的热量是同量级的。也有人提出地球在膨胀的论据。这个问题现在尚无定论。②地壳均衡。在地壳以下的某一定深度,单位面积上的载荷有一种倾向于均等的趋势。地面上的巨大高差为地下深部横向物质流动所调节。③板块大地构造假说——地球最上层约八、九十千米厚的岩石层是由几块巨大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相互作用和相对运动就产生地面上一切大地构造现象 。板块运动的动力来自何处,现在还不清楚,但不少人认为地球内部物质的对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电磁性质

地磁场并不指向正南。11世纪中国的《梦溪笔谈》就有记载。地磁偏角随地而异。真正地磁场的形态是很复杂的。它有显着的时间变化,最大的变化幅度可达到总地磁场的千分之几或更高。变化可分为长期的和短期的。长期变化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短期变化来源于电离层的潮汐运动和太阳活动的变化。在地磁场中,用统计平均或其他方法将短期变化消去后就得到所谓基本地磁场。用球谐分析的方法可以证明基本地磁场有99%以上来源于地下,而相当于一阶球谐函数部分约占80%,这部分相当于一个偶极场,它的北极坐标是北纬78.5°,西经69.0°。短期变化分为平静变化和干扰变化两大类。平静变化是经常出现的,比较有规律并有一定的周期,变化的磁场强度可达几十纳特 ;干扰变化有时是全球性的 ,最大幅度可达几千纳特 ,叫做磁暴。

基本磁场也不是完全固定的,磁场强度的图像每年向西漂移0.2°~0.3°,叫做西向漂移。这就指出地磁场的产生可能是地球内部物质流动的结果。现在普遍认为地球核主要是铁镍组成的(还包含少量的轻元素)导电流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便产生电流。这种电磁流体的耦合产生一种自激发电机的作用,因而产生了地磁场。这是当前比较最为人接受的地磁场成因的假说。

当岩浆在地磁场中降温而凝固成岩石时,便受到地磁场磁化而保留少许的永久磁性,称为热剩磁。大多数岩浆岩都带有磁性,其方向和成岩时的地磁场方向一致。由相同时代的不同岩石标本可以确定成岩时地球磁极的位置。但由不同地质时代的岩石标本所确定的地磁极位置却是不同的。这就给大陆漂移的假说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人们还发现,在某些地质时代成岩的岩石,磁化方向恰好和现代的地磁场方向相反。这是由于地球在形成之后,地磁场曾多次自己反向的结果。按照自激发电机地磁场成因假说,这种反向是可以理解的。地磁场的短期变化可以感应地下电流,而地下电流又引起地面的感应磁场。地下电流同地下物质的电导率有关,因而可由此估计地球内部的电导率分布。然而计算是复杂的,而且解答不单一。现在所能取得的一致意见是电导率随深度而增加,在60~100千米深度附近增加很快 。在400~700千米的深处,电导率又有明显的变化,此处相当于地幔中的过渡层(又叫C层)。

温度和能源

地面从太阳接受的辐射能量每年约有10焦耳,但绝大部分又向空间辐射回去,只有极小一部分穿入地下很浅的地方。浅层的地下温度梯度约为每增加30米,温度升高1℃ ,但各地的差别很大 。由温度梯度和岩石的热导率可以计算热流 。由地面向外流 出的热量 ,全球平均值约为6.27 微焦耳/厘米秒 ,由地面流出的总热能约为10.032×1020焦耳/年。

地球内部的一部分能源来自岩石所含的放射性元素铀 、钍、钾。它们在岩石中的含量近年来总在不断地修正,有人估计地球现在每年由长寿命的放射性元素所释放的能量约为9.614×1020焦耳 ,与地面热流很相近 ,不过这种估计是极其粗略的,含有许多未知因素。另一种能源是地球形成时的引力势能,假定地球是由太阳系中的弥漫物质积聚而成的 。这部分能量估计有25×1032焦耳 ,但在积聚过程中有一大部分能量消失在地球以外的空间 ,有一小部分 ,约为1×1032焦耳,由于地球的绝热压缩而积蓄为地球物质的弹性能。假设地球形成时最初是相当均匀的,以后才演变成为现在的层状结构,这样就会释放出一部分引力势能,估计约为2×1030焦耳。这将导致地球的加温。地球是越转越慢的。地球自形成以来,旋转能的消失估计大约有1.5×1031焦耳,还有火山喷发和地震释放的能量,但其数量级都要小得多。

地面附近的温度梯度不能外推到几十千米深度以下。地下深处的传热机制是极其复杂的,由热传导的理论去估计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常得不到可信的结果。但根据其他地球物理现象的考虑,地球内部某些特定深度的温度是可以估计的。结果如下:①在100千米的深度 ,温度接近该处岩石的熔点,约为1100~1200℃;②在400千米和650千米的深度,岩石发生相变 ,温度各约在1500℃和1900℃ ;③ 在核幔边界,温度在铁的熔点之上,但在地幔物质的熔点之下,约为3700℃;④在外核与内核边界 ,深度为5100千米 ,温度约为4300℃,地球中心的温度,估计与此相差不多。

内部结构

地球的分层结构基本上是按地震波( P和S )的传播速度划分的。地球上层有显着的横向不均匀性: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厚度大不相同,海水只覆盖着2/3的地面。

地震时,震源辐射出两种地震波,纵波P和横波S。它们各以不同的速度向四围传播�经过不同的时间到达地面上不同的地点。若在地面上记录到P和S的传播时间随震中距离的变化,就可以推算地下不同深度地震波的传播速度υp和υs。

地球内部的分层就是由地震波速度分布定义的,在海水之下,地球最上层叫做地壳,厚约几十千米。地壳以下直对地核,这部分统称为地幔。地幔内部又有许多层次。地壳与

地幔的边界是一个明显的间断面 ,称为M界面或莫霍界面 。界面以下约到会80千米的深度,速度变化不大,这部分叫做盖层。再往下,速度变化不大,这部分叫做盖层。再往下 ,速度明显降低 ,直到约220千米深度才又回升 。这部分叫低速带。以下直到2891千米深度叫做下地幔。核幔边界是一个极明显的间断面。进入地核 ,S波消失 ,所以地球外核是液体。到了5149.5千米的深度 ,S波又出现,便进入了地球内核。

由地球的速度和密度的分布可以计算出地球内部的两个弹性常数、压力和重力加速度的分布。在地幔中,重力加速度g的变化很小 ,只是过了核幔边界才向地心递减至零 。在核幔边界处的压力为1.36兆巴,在地心处为3.64兆巴。

内部物质组成

地震波的速度和密度分布对于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是一个限制条件 。地球核有约 90%是由铁镍合金组成的,但还含有约法三章10%的较轻物质;可能是硫或氧。关于地幔的矿物组成,现在还存在分歧意见。地壳中的岩石矿物是由地幔物质分异而成的。火山活动和地幔物质的喷发表明地幔的主要矿物是橄榄岩。地震波速度的数据表明在内400、500、和谐500千米的深度,波速的梯度很大 。这可解释为矿物相变的结果。在内400千米的深处 ,橄榄石相变为尖晶石的结构,而辉石则熔入石榴石 。在家500千米的深度,辉石也分解为尖晶石和超石英的结构 。在先650千米深度下,这些矿物都为钙钛矿和氧化物结构 。在下地幔最下的200千米中,物质密度有显着增加。这个区域有无铁元素的富集还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还有,越外天气越冷,里面是岩浆,在100摄氏度左右

起源和演化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问题实际上也就是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问题。早期的假说主要分两大派:以康德和拉普拉斯为代表的渐变派和以G.L.L.布丰为代表的灾变派 。渐变派认为太阳系是由高温的旋转气体逐渐冷却而成的;灾变派主张太阳系是由此及彼2个或3个恒星发生碰撞或近距离吸引而产生的。早期的假说主要企图解释一些天文事实,如行星轨道的规律性,内行星和外行星的区别。太阳系中角动量的分布等。在全面解释上述观测事实时,两派都遇到不可克服的因难。

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起,人们逐渐倾向于太阳系起源于低温的固体尘埃的观点。较早的倡议者有魏茨泽克、施米特和尤里。他们认为行星不是由高温气体凝固而成,而是由温度不高的固体尘物质积聚而成的。

地球形成时基本上是各种石质物体和尘、气的混合物积聚而成的。初始地球的平均温度估计不超过去时1000℃。由于长寿命放射性无素的衰变和引力势能的释放,地球的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超过铁的熔点时,原始地球中的铁元素就化成液态,由于密度大就流向地球的中心部分,从而形成了地核。地球内部温度继续升高,使地幔局部熔化,引起了化学分异,促进了地壳形成。

海洋和大气都不是地球形成时就有的,而是次生的。因为原始地球不可能保持大气和水 。海洋是地球内部增温和分异的结果。原始大气是从地球内部放出的,是还原性的。直到绿色植物出现后,大气中才逐渐积累了自由氧,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逐渐形成现在的大气(见地球起源)。

地球的年龄
如果定义为原始地球形成后到现在的时间,则由岩石和矿物所含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以测定。但是这样做时,仍免不了对地球的初始状态做一些假定,根据岩石矿物中和陨石中铅同位素的精密分析,现在一般都接受的地球年龄约为46亿年。

Ⅶ 关于地球的知识

地球已存活了46亿年了。

我们居住在地球上,看到的是连绵不断的高山,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望不到边的沙漠戈壁,广阔无垠的大海……要是坐上飞机,从空中往下看,更会感到大地真是辽阔无比。地球究竟有多大?科学家曾经计算过,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体积约为10 800亿立方公里,重约60万亿亿吨。假使从它的最北端的北极一直向南走,到达它的最南端的南极,得有2万公里。这么远的路程,要是按每天行程50公里步行,就要连续不断地走上400天;要是坐上一架每小时能飞行800公里的喷气式飞机,也得25小时才能到达。这还只是地球的半个圆圈。假如我们沿着它的最大纬线圈——赤道,向东或向西行,整整飞行一圈,再回到原出发点,那就需要50多个小时,要连续飞行两天多。想当年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绕地球一圈是花了近三年时间的。地球之大可想而知。如果拿面积相比,整个地球面积相当于我国领土面积的53倍,是英国本土面积的2000倍。但地球表面这么大的面积只有29%是陆地,71%都是海洋。
2)地球上大约有多少种植物?38万种

3)地球上有多少种动物? 据动物学家统计,目前地球上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

我国动物的种类可能为昆虫15万种,其他无脊椎动物3.5万种,脊椎动物已知的5139种(兽类499种,鸟类1186种,爬行类380种,两栖类270种,鱼类2804种)。

我国已知高等植物近三十万种
我国的木本植物多达8 000多种
我国的陆栖脊椎动物有2100多种
4)1962年,地球的森林面积减少到5500万平方千米。进入20世纪,随着人口的激增,到1975年,已减少到2600万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约为20%。例如,巴西森林覆盖率已从400年前的80%减少到4O%。许多地方的原始森林已经踪迹全无了。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仅是世界人均水平的40%,居世界第120多位。
5)是高的山脉是我国的喜玛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玛峰。
6)一百年前地球上有人大约16亿人,截至北京时间2006年3月29日15点00分49秒世界人口总数
65亿0637万8224人
7)世界近几年,平均每年人口增加8000万人,世界人口大概有64亿。世界平均人口增长速度为,1.25%。
8)很久很久以前,地球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星球,许多星球都非常羡慕地球,他们羡慕地球的美丽,羡慕地球上有许多生命,羡慕地球上的一切。
但是现在,情况完全变了样,地球妈妈的怀抱里,地球妈妈发现小河被人们污染了,小河在哭泣;树木被人们砍伐了,人们还在捕杀大量动物,许多动物都没有了自己温馨的家,树木和动物都在哭泣------
虽然地球过去很美丽,但是过去毕竟是过去,现在地球并不像过去那样美丽了,地球妈妈发现小河和树木等生命都在哭泣,地球妈妈也哭了起来,的确,地球已经不像过去那样美丽了。现在,只有我们齐心协力,使我们的地球不再哭泣,这样,才能使地球恢复以前的美丽。

不再破坏绿色
我们怎样保护地球呢?首先要自己不再破坏绿色,我们要做到时时刻刻都注意保护绿色,把每一块绿地都当作自己的家园来对待。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如果看到别人在破坏绿色,也应该及时劝阻,若他(她)[他(她)们]不听从,不改正,应该及时报告当地环保部门。
另外,如果自己破坏了绿色,而这块绿地是属于个人的,那应该向主人赔礼道歉,并进行赔偿;若你暂时找不到这块绿地的主人(或这块绿地没有主人),你应该进行补偿。至于怎样进行补偿,您可以参考另外几个关于绿色的栏目。

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这对保护地球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植树造林,能够美化环境。当我们居住的小区周围树木成荫,每到春天,百花齐放,一片绿色,花香鸟鸣,生机勃勃,那该多美。在炎热的夏天,走在树荫下,不仅能挡住火辣辣的太阳光,还能免遭强烈的紫外线的辐射。植树造林还能防止水土流失和沙漠的漫延。
朋友们,让我们手拉手,来共同创造一个绿色的地球吧!绿色的地球要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

维持生态平衡
保护地球,维护生态平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生态环境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
1. 水土流失严重。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
2.沙漠化迅速发展。近25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3.草原退化加剧。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的退化速度在扩大。
4.森林资源锐减。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着缩小,种群数量锐减。
6.大气污染严重。近年来,被称为“空中死神”的酸雨不断蔓延,不仅影响中国大陆,而且也影响港澳和邻近国家。
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必须大力倡导全民植树工造林,绿化家园。同时,依法保护野生动物,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加强环境监测,减少大气污染。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生态平衡。
回答者:QZM_615 - 秀才 二级 3-27 21:38

我们居住在地球上,看到的是连绵不断的高山,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望不到边的沙漠戈壁,广阔无垠的大海……要是坐上飞机,从空中往下看,更会感到大地真是辽阔无比。地球究竟有多大?科学家曾经计算过,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体积约为10 800亿立方公里,重约60万亿亿吨。假使从它的最北端的北极一直向南走,到达它的最南端的南极,得有2万公里。这么远的路程,要是按每天行程50公里步行,就要连续不断地走上400天;要是坐上一架每小时能飞行800公里的喷气式飞机,也得25小时才能到达。这还只是地球的半个圆圈。假如我们沿着它的最大纬线圈——赤道,向东或向西行,整整飞行一圈,再回到原出发点,那就需要50多个小时,要连续飞行两天多。想当年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绕地球一圈是花了近三年时间的。地球之大可想而知。如果拿面积相比,整个地球面积相当于我国领土面积的53倍,是英国本土面积的2000倍。但地球表面这么大的面积只有29%是陆地,71%都是海洋。
回答者:⑩纷婉媄ㄨ - 初入江湖 三级 3-27 22:18

一口气问这么多问题吖!!
回答者:曼绣雷敦 - 试用期 一级 3-28 05:15

1、年龄上46亿岁,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
2、这个我不大清楚;
3、这个我只能说现在和以前相比是锐减了;
4、最高的山峰是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的喜马拉雅山,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
5、现在全球约65亿人口;
6、具体措施要做很多,例如控制人口、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森林与野生动物等。

阅读全文

与物理层通过什么亘联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