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物理学科 > 碳纳米管物理吸附酶如何连接

碳纳米管物理吸附酶如何连接

发布时间:2022-06-16 15:30:30

⑴ 试述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区别及两者在催化研究中的应用

物理吸附吸附的是分子形成的,例如拿H2作为例子吧.碳纳米管是物理吸附,H2以氢分子在碳纳米管上.化学吸附通常分子是要解离的,例如LaNi5就是对H2化学吸附,H2需要在表面解离成H原子才能继续扩散到LaNi5的内部.也就是说物理吸附只是范德华力的结合,而化学吸附则要破坏分子之间的共价键.

⑵ 碳纳米管吸附原理

碳纳米管吸附金属离子是由于碳纳米管的Zeta电位是负的,通过静电吸附原理吸附金属离子。所以碳纳米管经过酸处理以后,会使负电荷增多,从而是吸附的金属离子也增多。钛酸盐纳米管不是很清楚,但是估计是类似表面电荷与金属离子电荷相吸引。

⑶ 碳纳米材料固载溶菌酶的目的

为了实现溶菌酶的固定化。
溶菌酶在生物医药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游离的溶菌酶性质不稳定,分离困难,将溶菌酶固定在载体上可以提高溶菌酶的稳定性,延长使用时间,方便分离和重复利用。
采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硫酸钠(SCS)功能化的碳纳米管作为固定溶菌酶的载体,可高效吸附分离溶菌酶,实现溶菌酶的固定化。

⑷ 有关于碳纳米管储氢(非专业人士请勿近)

谁说它能储氢?
碳纳米管在常温下储氢质量分数不超过1%。
NSF、DOE和GM在2006年就已经下结论说它们在储氢方面毫无作用。
多看点国外文献吧,SCIENCE和NATURE上面有好几篇经典的错误,可以用做反面典型。

⑸ 纳米碳管这种材料的贮氢原理是什么

没有原理.这从头到尾就是一条错误的路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6893

1997年3月,〔Nature〕magazine发表题为“单壁碳纳米管中的储氢 (Storage of hydrogen in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当时正值克林顿总统启动美国氢能源计划(1996年)不久,人们认识到氢在汽车上的储存携带是一个大难题,高效储氢成为热点,由于对储氢的机理认识尚不深入,人们对新材料寄予很大期望。此文根据前人关于毛细管凝聚的理论提出了一个假设,单壁碳纳米管由于壁很薄,管很细,可能在管中凝聚氢,从而形成高效储氢材料。为了吸引读者,作者给出了氢的程序升温脱附数据,但似乎有意混淆了物理吸附-毛细管凝聚与化学吸附的概念,给出的脱附曲线实际上是化学吸附部分,这当然延伸到了常温区,从曲线上也不能解读出有很大吸附量。

两年多以后的99年7月[Science] magazine 发表的一篇题目为“碱掺杂的碳纳米管在常压常温下的高吸氢量”的文章则给出了引人注目的实验数据。这使人耳目一新,大吃一惊,碳纳米管加上碱金属氧化物可以使吸氢的量达到重量比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二十,而且在接近常温常压下能够完成吸附脱附循环。当时美国能源部认为储氢材料若能够储存氢达到重量比百分之六,同时采用当时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则燃料电池汽车的能效和一次充气的行车里程就可以有商业价值,和汽油车竞争。
同年11月,还是这个杂志,发表了另外一篇论文,题目是“室温下在单壁碳纳米管上的储氢”,同样给出了十分引人注目的实验数据。

这后两篇工作的发表,又是在有名的 [Science] 杂志,似乎假设变成了现实,引导了大量有基础的和感兴趣的一拥而上,形成了碳纳米管储氢研究的热潮。美国能源部、中国国家科技部、基金委等资助机构一时间都把这一课题列入重点资助领域。随后的几年不仅有大量的论文发表,也耗用了大笔纳税人的金钱。

敏感而严肃的资深吸附现象研究者 Ralph T. Yang 教授在99年10月即投稿Carbon(2000年第四期发表)说明[Science]发表的第一篇实验结果是基于错误的实验条件,指出在这一实验条件下氢气中的水蒸气会吸附和凝聚,所以观察到的增重不是因为氢的吸附。杨做了严谨的对比试验,当用含有极微量水分的氢气做原料时重复了Chen等在[Science]发表的实验现象。2001年3月杨教授再次投稿Carbon(2002年第三期发表),采用Ab initio molecular orbital方法,从理论上论证了碳上氢的化学吸附遵循化学吸附的一致原理,也解释了单壁碳纳米管不可能作为储氢材料的目标物质。

天大资深吸附专家周理教授,自2003年开始发表论文,澄清吸附的概念,并花时间系统演绎吸附的理论基础,证明氢在碳纳米管上的大量吸附只有在接近其临界温度时才是可能的。周教授在此之前的国内学术会议和项目论证会议上,即多次论证,常温下吸附储氢,是良好的愿望,而大自然不作美支持。感觉辛酸的是,记得08年在瑞士Villars Sur Ollon组织能源科学讨论会,周教授仍在花时间认真论证氢的吸附原理。这一伪科学假说耗费了一个优秀科学家的多年时光。

⑹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区别

主要区别是,性质不同、主要特点不同、应用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物理吸附

物理吸附也称范德华吸附,它是由吸附质和吸附剂分子间作用力所引起,此力也称作范德华力。

2、化学吸附

化学吸附是吸附质分子与固体表面原子(或分子)发生电子的转移、交换或共有,形成吸附化学键的吸附。

二、主要特点不同

1、物理吸附

①、气体的物理吸附类似于气体的液化和蒸气的凝结,故物理吸附热较小,与相应气体的液化热相近。

②、气体或蒸气的沸点越高或饱和蒸气压越低,它们越容易液化或凝结,物理吸附量就越大。

③、物理吸附一般不需要活化能,故吸附和脱附速率都较快,任何气体在任何固体上只要温度适宜都可以发生物理吸附,没有选择性。

④、物理吸附可以是单分子层吸附,也可以是多分子层吸附;⑤被吸附分子的结构变化不大,不形成新的化学键,故红外、紫外光谱图上无新的吸收峰出现,但可有位移。

⑤、物理吸附是可逆的。

2、化学吸附

①、吸附所涉及的力与化学键力相当,比范德华力强得多。

②、吸附热近似等于反应热。

③、吸附是单分子层的。因此可用朗缪尔等温式描述,有时也可用弗罗因德利希公式描述。

④、有选择性。

⑤、对温度和压力具有不可逆性。

三、应用不同

1、物理吸附

物理吸附在化学工业、石油加工工业、农业、医药工业、环境保护等部门和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最常用的是从气体和液体介质中回收有用物质或去除杂质,如气体的分离、气体或液体的干燥、油的脱色等。

2、化学吸附

脉冲化学吸附,催化剂预处理、等温反应、BET比表面积。用于催化剂的表征,如金属分散度、活性金属表面积、酸中心数量及强度分布等。

⑺ 碳纳米管的物理性质

首先我要不负责任的告诉你,我不是手册密度2-3g/cm^3导电性好导热性好弹性不怎么样,但韧性好上述答案极其不准确,请查书

⑻ 将酶固定在载体表面 化学结合法

A、将酶包埋在细微网格中即酶固定方式中的包埋法,故A正确;
B、将酶相互连接起来即酶固定方式中的化学结合法,故B正确;
C、将酶吸附在载体表面即酶固定方式中的物理吸附法,故C正确;
D、将酶加上糖衣只不过是为了防止胃液里的胃蛋白酶消化酶制剂的方法,并不是酶固定的方法,故D错误.
故选D.

⑼ 化学结合法 物理吸附法

据图分析,①表示包埋法,将酶包埋在细微网格内;②表示交联法,将酶互换链接起来;③表示载体结合法,将酶吸附在载体表面.
故选:D.

阅读全文

与碳纳米管物理吸附酶如何连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ord中化学式的数字怎么打出来 浏览:746
乙酸乙酯化学式怎么算 浏览:1411
沈阳初中的数学是什么版本的 浏览:1363
华为手机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浏览:105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铝化学方程式怎么配平 浏览:894
数学c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浏览:1422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补 浏览:1312
360浏览器历史在哪里下载迅雷下载 浏览:712
数学奥数卡怎么办 浏览: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么 浏览:1035
win7如何删除电脑文件浏览历史 浏览:1063
大学物理实验干什么用的到 浏览:1494
二年级上册数学框框怎么填 浏览: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1004
武大的分析化学怎么样 浏览:1255
ige电化学发光偏高怎么办 浏览:1345
学而思初中英语和语文怎么样 浏览:1666
下列哪个水飞蓟素化学结构 浏览:1430
化学理学哪些专业好 浏览:1493
数学中的棱的意思是什么 浏览: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