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蝙蝠怎样通过超声波定位
蝙蝠在飞行的时候,喉内能够产生超声波,超声波通过口腔发射出来。当超声波遇到昆虫或障碍物而反射回来时,蝙蝠能够用耳朵接受,并能判断探测目标是昆虫还是障碍物,以及距离它有多远。人们通常把蝙蝠的这种探测目标的方式,叫做“回声定位”。
蝙蝠在寻食、定向和飞行时发出的信号是由类似语言音素的超声波音素组成。蝙蝠必须在收到回声并分析出这种回声的振幅、频率、信号间隔等的声音特征后,才能决定下一步采取什么行动。
(1)回声定位是什么物理现象扩展阅读:
蝙蝠会发出尖锐的叫声,再用灵敏的耳朵收集周围传来的回声。回声会告诉蝙蝠附近物体的位置和大小,以及物体是否在移动。这种技术称为回声定位法。它可以帮蝙蝠在黑暗中找到方向以及捕捉猎物(如飞行中的昆虫)。
蝙蝠尖锐的回声我们是听不到的,但蝙蝠发出的其他声音有些是我们能听得到的。
研究回声最好的地方是一片石墙(如悬崖)的附近。如果你面对悬崖大声叫,你的声音会传到悬崖再反射回来。如果声音是从悬崖的不同部分反射回来的,你就可以听到好几个回音,就好像有好几个人在回答你。
蝙蝠在空中能利用超声波来“导航”,就能迅速准确捕捉飞虫。此外,某些海洋哺乳类能在水下发出频带很宽的声波,甚至高达30万赫。如齿鲸、海豚,能借助于附近陆地对声音的反射,用回声定位来测定方向,得知物体或海岸的位置。某些海豹、海狮也能发出水下超声波。
利用波在传播过程中有反射现象的原理探测物体方位和距离的方式叫“回声定位”。动物的“回声定位”是指动物通过发射声波,利用从物体反射回来的回波进行空间定向的方式,它有捕捉猎物和回避物体两种作用。
2. 什么是回声定位
某些动物能通过口腔或鼻腔把从喉部产生的超声波发射出去,利用折回的声音来定向,这种空间定向的方法,称为回声定位
是一种类似于声纳的定位法:
主动声呐技术是指声呐主动发射声波“照射”目标,而后接收水中目标反射的回波以测定目标的参数。大多数采用脉冲体制,也有采用连续波体制的。它由简单的回声探测仪器演变而来,它主动地发射超声波,然后收测回波进行计算,适用于探测冰山、暗礁、沉船、海深、鱼群、水雷和关闭了发动机的隐蔽的潜艇
3. 物理关于回声的问题如何理解
这个是模型,一般都是忽视反射时的损耗。。。。
设距离为X
(1)2X=340*3+10*3
X=525m
(2)2(10*3+X)=340*3
X=480m
4. 蝙蝠载夜晚能自如的飞行,它依靠什么导航 是属于什么现象(物理的)
夜间, 蝙蝠靠皮波探路和捕食。它们发出人类听不见的声波。当这声波遇到物体时,会像回声一样返加来,由此蝙蝠就能辨别出这个物体是移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离它有多远。蝙蝠在飞行的时候,喉内能够产生超声波,超声波通过口腔发射出来。当超声波遇到昆虫或障碍物而反射回来时,蝙蝠能够用耳朵接受,并能判断探测目标是昆虫还是障碍物,以及距离它 有多远。人们通常把蝙蝠的这种探测目标的方式,叫做“回声定位”。
电灯泡的灯丝是用金属钨制成的
5.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总结
你好!以下是我学习本章时的总结,这里提供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①声音的产生:声(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声音即停止。
②声源: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③介质: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
④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⑤声波:发声体振动会使传声的空气的疏密发生变化而产生声波(Sound Wave)。
⑥声速: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它是衡量声音传播快慢的一个物理量。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⑦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1、介质种类;2、介质温度
⑧牢牢记住: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⑨回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否则,就不会将原声与回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⑩回声的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①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
②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详细解释: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③耳聋: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④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一部分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⑤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①乐音: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②音调:声音的高低, 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音调就低;频率决定音调。
③频率: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Frequency)。频率单位是:次/秒,又记作Hz。
④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其中20 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 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
⑤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Supersonic Wave)。(蝙蝠、海豚等可发出)
⑥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Infrasonic Wave)。(地震、海啸、台风、火山喷发等可发出)
⑦超声波的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
⑧响度: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Loudness)。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距离的远近有关。在相同距离下,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⑨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Amplitude)。
⑩音色:物理学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Musical Quality)。由物体本身决定,就是说: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不同的乐器或区分不同的人。
⑪乐音三要素(或三特征):音色、响度、音调。
⑫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⑬乐器(发声体)的音调:长短(长的音调低)、粗细(粗的音调低)、松紧(松的音调低)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⑭三种乐器改变音调的方法:
(a)要使打击乐器的声音变化,可改变打击乐器的材料、大小、形状;
(b)要使弦乐器的声音变化,可改变弦的材料、粗细、长短、松紧程度;
(c)要使管乐器的声音变化,可改变管的材料、长度、粗细、形状。
⑮几个数据:
人类发出的声音频率约为 85-1100Hz 之间;
人类耳朵的听觉范围约在 20-20000Hz 之间。
一般乐器所发出的声音频率约为 20-4000Hz 之间;
狗的听觉范围约在 15-50000Hz 之间。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①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②噪声: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Noise)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③噪声强弱的等级:分贝(Decibel, 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 0 dB;
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 30~40 dB;
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强为 70 dB;
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声强为90 dB以上;
能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强为 150 dB。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90 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 70 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 50 dB。
④噪声的危害:
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
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⑤控制噪声: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即: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声的利用
①声的利用:
a. 声在医疗上的应用(中医诊病、B超彩超、雾化器、超声波碎石)
b. 声在工业上的应用(钻孔、切削、探伤、清洗)
c. 声在军事上的应用(雷达、声呐)
d. 声在生活中的应用(超声波加湿器、声音获得信息)
②声与信息:声能传递信息。(例如:雷声、B超、敲击铁轨等)
③回声定位:声波发出遇障碍反射,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例如:蝙蝠)
④声呐:根据回声定位。
⑤声与能量:声能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超声波碎石)
6. 什么是回声定位
某些动物能通过口腔或鼻腔把从喉部产生的超声波发射出去,利用折回的声音来定向,这种空间定向的方法,称为回声定位。如“雷达飞兽”蝙蝠能在完全黑暗中,以极快的速度精确地飞翔,从不会同前方的物体相撞。如将它的耳蒙上,并把嘴堵上,则失去避免与物体相撞的本领。经高频脉冲检测装置测量后,证实蝙蝠在飞行时,喉内产生并能从通过口腔发出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脉冲。人类至多能听到频率为20千赫的声音,而有的蝙蝠能发出和听到100千赫的声音。当遇到食物或障碍物时,脉冲波会反射回来,蝙蝠用两耳接受物体的反射波,并据此确定该物体的位置,并可从两耳分别接受到回波间的差别,来辨别物体的远近、形状及性质;物体的大小则由回波中的波长区别出来。大部分蝙蝠能用舌头颤动发音,有些则发出尖的鸣叫声,还有一些能由鼻孔透出声音。它们都有助于蝙蝠确定回波的方向,来决定自己要前进,还是转弯。蝙蝠在空中能利用超声波来“导航”,就能迅速准确捕捉飞虫。此外,某些海洋哺乳类能在水下发出频带很宽的声波,甚至高达30万赫。如齿鲸、海豚,能借助于附近陆地对声音的反射,用回声定位来测定方向,得知物体或海岸的位置。某些海豹、海狮也能发出水下超声波
7. 为什么回声定位时要用超声波。次声波为什么不可以
既然是应用“回声”定位,那就是要用到波的反射,从波动传播的现象中知道,当波传播途径中遇到比波长小的障碍物时波出现绕射,甚至几乎没有反射,所以波长较长的次声波在根据回声探测小障碍物时显得力不从心,故此,要使用甚至比声波波长更短的波。
水面上漂浮的物体,对水波传播的影响,中学物理课上是提及到的啊。
8. 蝙蝠在夜空中飞行的物理原理
蝙蝠在飞行中能不断发出超声波,这种超声波信号碰到任何物体时,都会被反射回来.蝙蝠正是依靠自己的声呐系统来发现目标,目标的位置和距离的.蝙蝠的这种方法叫回声定位;科学家根据回声定位原理发明了声呐系统。
蝙蝠(学名:Chiroptera)是脊索动物门、哺乳纲下的一类动物,是哺乳动物中唯一能够真正飞翔的兽类;除一般哺乳动物的特点外,还有一系列适应飞行的形态特征 。最小的是混合蝠,体重仅有1.9克,翼展16厘米;一些狐蝠的体重可以超过1.3千克,翼展可达1.7米。
蝙蝠全身骨质轻,头骨愈合程度较高,肩带发达,胸骨具龙骨状突起。后肢胫骨、腓骨退化。耳壳发达,常具发达的耳屏或对耳屏。翼膜、耳、唇等处有丰富的感觉毛。颜色多样,大多是褐色、灰色和黑色。
(8)回声定位是什么物理现象扩展阅读
蝙蝠前肢特化,尤其是骨骼有较大的变化。肱骨显着短于桡骨(前臂骨),尺骨退化;除第一指不特别延长,末端有爪,其余掌骨和指骨均特别延长,各掌、指骨间生有皮膜,向后一直与后肢和尾部相连。连接各指间的皮膜称翼膜,前肢肱骨和后肢间皮膜称侧膜,前肢肱骨和前臂骨前的皮膜称前翼膜,连接左右后肢和尾部的称股间膜。
股间膜其膜缘常有距,起支撑股间膜作用,距外侧皮膜称之为距缘膜。后肢短小,大腿部与身体呈直角且位于同一平面。侧膜常止于胫下部、踵部或趾基部。后肢足部完全位于皮膜以外,5趾均具爪,用于钩挂。
蝙蝠前肢特化,尤其是骨骼有较大的变化。肱骨显着短于桡骨(前臂骨),尺骨退化;除第一指不特别延长,末端有爪,其余掌骨和指骨均特别延长,各掌、指骨间生有皮膜,向后一直与后肢和尾部相连。连接各指间的皮膜称翼膜,前肢肱骨和后肢间皮膜称侧膜,前肢肱骨和前臂骨前的皮膜称前翼膜,连接左右后肢和尾部的称股间膜。股间膜其膜缘常有距,起支撑股间膜作用,距外侧皮膜称之为距缘膜。后肢短小,大腿部与身体呈直角且位于同一平面。侧膜常止于胫下部、踵部或趾基部。后肢足部完全位于皮膜以外,5趾均具爪,用于钩挂。
9. 初二物理声现象总结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物体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V固 > V液 > 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前者不能治愈,后者可以治愈。
3.骨传导:声音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4.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性
1.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可闻声:频率在20~20000Hz之间。
次 声:频率低于20Hz。
超 声:频率高于20000Hz。
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空气柱产生高音。
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声音的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产生的响度越大。
3.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人们根据音色能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听觉下限)为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声的利用
1.声可传递信息的例子:a.用声呐技术探测海底的深度。
b.判断雷声有多远。c.医生用超声波检查身体。
回声定位――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声可传递能量的例子: a.工人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b.外科医生用超声波把结石击成细小的粉末。
10. 蝙蝠的回声定位属于物理信息还是行为信息
蝙蝠是唯一能飞的哺乳类动物(还有一些哺乳类动物,如飞鼠,只能滑行)。在大约900种不同的蝙蝠中,有一半以上依赖于回声定位来发现飞行中的障碍物,寻找回巢的路以及捕获猎物。 蝙蝠在飞行的时候,喉部内能够产生超声波,超声波通过口腔发射出来。当超声波遇到昆虫或障碍物而反射回来时,蝙蝠能够用耳朵接受,并能判断探测目标是昆虫还是障碍物,以及距离它有多远。人们通常把蝙蝠的这种探测目标的方式,叫做“回声定位”。 蝙蝠在寻食、定向和飞行时发出的信号是由类似语言音素的超声波音素组成。蝙蝠必须在收到回声并分析出这种回声的振幅、频率、信号间隔等的声音特征后,才能决定下一步采取什么行动。 属于物理信息